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敦煌所见五套大曲中与戏剧相关者共有四套。从内容看,四套曲辞中均有简单故事的推演,虽然情节较为简单,但故事主题明确,《阿曹婆辞》和《何满子辞》中有明显的代言叙事;从形式来看,四套曲辞均为用于歌舞表演的唱词,《剑器辞》和《苏莫遮五台山曲子》在演唱过程中具有相应的既定调式,并配有伴唱的舞蹈。这四套大曲通过歌舞的形式,借助不同调式的唱词叙述简单的故事,已经具备了歌舞戏的基本要素,应该属于唐代早期歌舞戏表演时的剧曲。  相似文献   

2.
弄参军属小戏(包括以科白为主的“戏弄”和以歌舞为主的表演)中的一种,足以调侃、戏谑、讽谏为主的表演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弄参军产生的时间是比较早的。诸多史书都以为其产生于后汉,所谓“并参军之戏,自后汉馆陶令石聘有赃犯始也。  相似文献   

3.
<正> 《大曲》是唐代《燕乐》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由于它在艺术上的发展,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世音乐、戏曲、说唱、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燕乐》中间包含各种音乐。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其中含有多段的大型歌舞的,叫做《大曲》。是综合器乐、声乐、舞蹈在一个整体中间连续表演的一种大型艺术形式。 唐代《大曲》是在民歌、曲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继承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相和大曲、清乐大曲并融合了西域音乐而形成的大型歌舞曲。《大曲》影响深远,它同其后的宋大曲、宋歌舞戏、宋元戏等等的渊原关系密切。 唐《大曲》的音调,从头至尾始终是—调贯到底。各遍的音乐,并不是同一旋律的反复,只有在同一歌词中,遇有重叠时,才算是一曲的反复。  相似文献   

4.
黄梅戏小戏因其社会生活气息浓厚被称为"黄梅戏生活小戏",民间歌舞则是其生成的根基和土壤;黄梅戏生活小戏从角色分工、表演形式、舞蹈动作三方面对民间歌舞进行了借鉴和化用,有力地推动着其表演艺术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歌舞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音乐之一.湘西霸王鞭就是这样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歌舞音乐形式.表演时载歌载舞,或者歌舞相间,广泛流行于湘西各民族地区.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今广场音乐活动的蓬勃开展,霸王鞭这一歌舞音乐更加显示了它的特色与优越性,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通过展示湘西霸王鞭的概...  相似文献   

6.
从唐代开始,弄孔子、乱经传之优戏表演不断涌现。作为一种由学术论议、宗教讲经演化而成的以插科打诨为主的特殊戏剧形式,唐代“弄孔子”的活动始于宫廷,由优伶传及民间,形成化雅训为俗讲、化圣经为讹传的戏弄艺术。考察这一戏剧形式的演出与流播,有助于我们了解装扮表演孔子由宗教而伎艺、由伎艺而戏剧、由雅及俗的俳谐意趣中所隐含的关于唐代政治、宗教与文化生活的丰富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国戏剧起源于何时?众说不一。现从有关历史文献来印证,最早的“滑稽讽刺”表演见于《史记》的《滑稽列传》,节目在宫庭里演出,由“弄臣”为国王表演滑稽节目,进行讽喻。这种滑稽表演,可以看做是中国戏剧的萌芽。从戏剧构成的三个要素(①音乐歌舞;②滑稽讽刺;③武打杂技)来看,这种由演员表演的单纯形式,还构不成完整的戏剧。武打杂技,源于汉代的角觝戏,表演类似于摔跤,据说从少数民族传来,也属于单纯的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8.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使他们在聆听、表演、创造中感受、理解、表现、创造、享受音乐的美,构建和谐的音乐课章是有效教学的綦本保证。和谐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要尽量采用综合性、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比如采用音乐游戏、师生接唱、歌舞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叙事的戏剧化是指在叙事活动中借用戏剧的元素、形式与力量来达到叙事目的。张爱玲的叙事戏剧化表现在运用戏剧元素强化叙事效果,通过戏剧与人生的关联性揭示人生本质,从而将作品象征化,创造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叙事效果,在揭示人的存在的被动性时,具有存在主义的某些思想色彩。  相似文献   

10.
叙事的戏剧化是指在叙事活动中借用戏剧的元素、形式与力量来达到叙事目的。张爱玲的叙事戏剧化表现在运用戏剧元素强化叙事效果,通过戏剧与人生的关联性揭示人生本质,从而将作品象征化,创造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叙事效果,在揭示人的存在的被动性时,具有存在主义的某些思想色彩。  相似文献   

11.
元代散曲<白苧歌>的渊源要追溯到我国古代著名的乐舞<白纻>歌舞.从<白纻>歌舞演变为散曲<白苧歌>经历了乐府<白纻歌>、宋词<白苎>和元代散曲<白苧歌>三个阶段.<白纻歌>是配合<白纻舞>表演的歌曲,在唐代被广泛传唱,于宋代演化成词调<白苎>.<白苎>词调在被用作杂剧、诸宫调等唱调过程中,逐渐由词转化成了散曲<白苧歌>.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兰陵王可谓"战神"。《兰陵王入阵曲》成就了兰陵王的英名,它在民间广泛传唱。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廷舞曲。唐朝时期盛行,又称《代面》、《大面》。此舞是带有简单情节的男子独舞,称之健舞,后来一度被唐玄宗禁演。宋时失传。至今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坐落着高大的兰陵王墓碑。以兰陵王乐舞表演时的面具为线索,进而对《兰陵王入阵曲》舞蹈进行溯源,借以论述《兰陵王入阵曲》具有的与原始乐舞不可分割的集中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开元、天宝年间,大量诗歌谱入边地大曲传唱。边地大曲的传辞受乐曲特质影响和制约,多选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这些诗作择韵响亮,选题刚健壮阔,情调苍凉悲慨,均体现出鲜明的边地大曲特色。边地大曲的诸多音乐要素共同作用,对盛唐诗风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唐宋宫廷队舞中的舞头、引舞、戏头、引戏等进行辨析可以发现,引舞与舞头、引戏与戏头均是不同的概念,而引舞、舞头在功能上的部分重叠是造成二者被混淆的主要原因;引舞之出现并不始于唐代,至迟隋代已有之。以上观点对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考》中的一些学术见解将有所修正。  相似文献   

15.
诗与歌之辨     
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时代的艺术是以诗、歌、舞三者结合的形式出现的。回顾中国诗歌发展史,无论是汉乐府,还是唐诗宋词,很多诗篇都曾作为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颂。诗寓于歌声之中,歌寄生于诗之上,诗与歌相伴而生、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本文从诗与歌的关系入手,分析诗与歌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提出当代诗与歌创作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邦彦的词技巧很高,不论长调、小令,均见功力,影响深远。后世评家多有褒评,可见周在词的发展方面贡献之大。周精通音律,其词善于融化唐人诗句隐括入律,典丽精工,法度缜密,后人多尊为词家正宗,以为词家之有周邦彦,犹如诗家之有杜甫。周词亦有缺点,如较少反映当时现实,思想性不高,过分追求词藻。  相似文献   

17.
袁枚论诗标举"性灵",注重抒写个性情感,强调独创,反对传统教条,他的诗话著作《随园诗话》以"性灵"为论诗内核,对诗分唐宋、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等清代主潮诗学均进行了批评,主张诗歌抒写"性灵",诗歌形式应不拘一格,"兼综条贯",为"诗写性情"服务。袁枚的这些诗学思想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走出唐宋诗窠臼、走出复古摹拟做出了努力,也为中国古典诗歌向近代转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诗经》颂诗歌唱源于宗教仪式上的献神颂歌,因此,诵辞类歌唱是其最原本的内容。此外,《周颂》另有三类乐诗———舞诗、"礼辞"内容、仪式内容的歌唱,展现了颂诗歌唱的多样内容和复杂形态,也体现了周人对歌诗旨向与仪式精神的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19.
律词申议     
洛地先生提出的“律词”的概念,可将中国音乐学史上诸种歌辞摊除在外,使我们对词体性质的认识更为清晰。所谓“律词”,是指合格律的词作,或具有格律规范的词作。唐宋以来的词,可称为“律词”。但如果仅从民族学形式着眼而无视其为音乐学,遂以为它是从唐代格律诗体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就忽视了词体出现的特定化条件,以致掩蔽了其艺术特质。律词的产生并非由于近体诗格律的发展,是其句式简单变化的结果,而是由于隋唐新燕乐的流行应运而生的新体音乐学。律词是唐代新燕乐的歌辞。敦煌曲子词已是律词。每一支燕乐曲歌辞的始辞是倚声制作的,经过许多人的模拟,遂使该乐由成为具有独特格律意义的词调。因其倚声制词,以辞从乐,故是长短句的形式,并形成以词调定位的独特的格律。唐宋时词是依据音谱而演唱的,在此情形下,并未因律词的产生而弱化原有的乐曲,而是使律词音乐化了。律词与音乐的关系不仅是歌辞与音乐系统的结合,它们在形式上也融合,因而律词是中国音乐学的最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20.
赣南采茶舞是赣南民间舞中的四大歌舞之一,是江西民间舞的代表舞种。目前,赣南采茶舞作为江西民间舞进入了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的教学课堂,更是江西省各大中专院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如何跳好赣南采茶舞,已经成为教学当中所要研究的课题。认真学习,脚踏实地的进行肢体训练、把握气质、了解赣南采茶舞的音乐特点,对赣南采茶舞的表演及对促进和发展赣南民间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