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体裁分析可揭示不同体裁语篇具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和篇章结构,能够通过语篇建构过程,发现连贯的表现形式。科技英语在文体风格、语言策略和社会功能方面具有特定的体裁特征。用体裁分析的方法,从交际意图和修辞目的角度可阐释科技语篇的连贯性。在对实例剖析的基础上,揭示科技语篇连贯的心理认知因素及其在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挖掘语篇建构规律,以准确解读语篇。  相似文献   

2.
文学类语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杜牧的《阿房宫赋》以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文学语篇的典型特征:文学语篇借助特定体裁达成交际目的,作者借助“赋”这一语篇体裁实现劝谏的交际意图;文学语篇是作者和读者对话的产物,《阿房宫赋》彰显了双重的对话意识,对其探讨有助于把握杜牧的创作动机;前景化理论为文学语篇解读提供了动态交际视角,作者运用前景化语言增强了《阿房宫赋》“讽喻”的传意功能。  相似文献   

3.
杨美平 《文教资料》2009,(13):25-27
本文根据语篇体裁结构潜势理论,以互联网上《金融时报》、《经济时报》和《亚太经济时报》的30篇英语经济新闻为语料,分析了英语经济新闻语境配置及语篇结构,总结出英语经济新闻的语篇体裁结构潜势,揭示出英语经济新闻的语篇体裁结构潜势所包含的八个成分,即四个必要成分,四个可选性成分。  相似文献   

4.
一定体裁的语篇,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一定要有机组合,共同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整体。通过对几例辩论语篇片段的分析,探讨语篇片段体现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所提出的语篇连贯理论。这对语言的篇章教学和学习都有很深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语言学家就语篇体裁问题所进行的方方面面的探索和研究,并以这些在语言学界已被普遍接受并成为语篇体裁研究、运用的理据为依据,尝试通过对美国与中国说唱乐歌词语篇的对比分析来观察语篇体裁产生语篇变体的过程与条件。  相似文献   

6.
语篇是一个交际单位,语篇交际能力是交际主体必备的语文素养。修辞学、语篇分析等学科中的言语体裁研究起始和归宿于语言的交际运用研究。文本分析和写作指导都应有言语体裁理论视角,着力引导学生认知言语体裁使用的规范性、言语体裁的语篇交际功效及同一言语体裁的不同语篇组织的语境动态性,这是培养学生语篇交际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医药健康类语篇在雅思阅读考试中占的比重较大,难度较高。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准地熟悉和把握此类体裁的阅读文章,本文以Hasan教授的语篇体裁结构潜势理论为指导,从语篇结构分析的角度出发,用归纳法来总结医学类雅思阅读语篇的体裁结构潜势。通过对医学类雅思阅读语篇的结构潜势模型进行构建,把体裁结构潜势理念引入英语教学,从而达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互促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体裁分析可揭示不同体裁语篇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和体裁结构;能够通过语篇建构过程,理解语篇分析语义内涵,由于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惯从词,句入手,而忽略了对语篇的整体把握。所以,在英语阅读中,非常有必要引入体裁分析,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去感知,理解,欣赏不同的语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篇体裁概念之理论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语言学的研究领域里,语篇体裁的概念是一个颇多争议的问题。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人类学、言语行为理论和巴赫金的言语体裁等理论都对当代语篇体裁的定义和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篇体裁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文化交际事件,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而发展变化。因而,语篇体裁的结构形式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特定文化中语篇体裁的种类也是无限的,构成开放的集合。不同体裁之间的界限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连续性。无数个处于连续体的语篇体裁的总和构成了一种语言固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语言学家就语篇体裁问题所进行的方方面面的探索和研究,并以这些在语言学界已被普遍接受并成为语篇体裁研究、运用的理据为依据,尝试通过对美国与中国说唱乐歌词语篇的对比分析来观察语篇体裁产生语篇变体的过程与条件。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食”、“色”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也因此而深入人心。但是为何猪八戒就应该被赋予“食”、“色”特性呢?为何必须是被赋予了“食”、“色”特性的猪八戒才应该出现在取经队伍之中呢?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猪“意象”的阐释出发,结合《西游记》文本的成文背景,探析与解答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及其三种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都具有深刻的哲理蕴涵。《西游记》写了"悟空"的艰难历程,《续西游记》写了"变化"的最高境界,《西游补》写了"情欲"的终将磨灭,《后西游记》写了"解脱"的快捷方式。不管它们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次来展开象征性的描写,它们的终结目标都指向一个去处——空无。  相似文献   

13.
小说《西游记》是以"灵根孕育"始,而以"五圣成真"终,五圣之中,最沉默、最不可或缺的是龙马。龙马的形象和功能要到杂剧《西游记》中,才确定下来。汉民族的马文学中有其意象原型,与蒙古族英雄史诗中对骏马的描写又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杨景贤在蒙汉马文学的共同影响下,创作出了龙马的形象和故事。最终使马由一个不被重视的脚力,变为取经途中的"五圣"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今所存见的明刊本"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为无锡文人叶昼托名作伪的产物。卷首所附《西游记题辞》的作者"幔亭过客",为吴县人袁于令,生于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卒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曲家与小说家。叶昼托李贽之名所批评的《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前后,其所用底本,为唐光禄刻印于金陵世德堂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批评主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西游记》宗旨的揭示,二即借批评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三为对《西游记》艺术的称道,四是对佛道思想的宣扬。其中,又以一、二为其批评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人写小说往往隐晦姓名,但常讲究在文本开头和结尾处以隐喻、暗示等方式留下自己真实身份的痕迹。本文在笔者公开发文已对《西游记》第一二回关于其最终定稿人为明代万历时期江苏茅山乾元观全真道士阎希言师徒的有关隐喻、暗示进行破译的基础上,进一步破译其第一、二回和第一百回的隐喻暗示,包括其对当时茅山正一道派的讽刺,对阎希言师徒所在茅山乾元观和定稿人姓“阎”的显示等,进一步证明今本《西游记》最终定稿人就是阎希言师徒。文末还针对有关疑问,说明《西游记》定稿时,文艺作品采用隐喻、暗示等方式非常普遍:阎希言师徒在《西游记》定稿时不署真实姓名.也是政治原因使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序"的分析,康光禄就是唐征鹤,征鹤的父亲唐顺之是唐宋古文大家,既擅作古文,也擅作今文,《西游记》既是一部证道书,更是史书,其"史"的性质在于三藏隐涉的是嘉靖皇帝,三藏取经故事隐射的是嘉靖皇帝南巡,孙悟空是唐顺之的自我写照,《西游记》的原作者就是唐顺之。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在论证《西游记》主题宗旨、文化价值的时候,有失于偏颇,认为作者不懂佛学、道学,遂反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贬抑为“神魔”儿戏,几乎毫无文化价值可言。从文本出发,实事求是地探索《西游记》的文化意义和认识价值,必须对鲁迅先生的结论重新审视和评判。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是中国的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它是我国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文学史上也是一部杰作。虽然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甚多,但是针对其翻译的研究还是不多,尤其是研究《西游记》翻译的就更少了。本文以詹纳尔的《西游记》英文版本为例,探讨了在翻译伦理的视角下其中人物名字及称谓的翻译得失。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三大古典名的江户版译本开了日本翻译中国章回小说的先河。三个译本表现在与原作的相互关系以及字的表述形式方面颇有相似之处。这并非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表现在翻译层面上的化相异性和民族特性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三个译本的考察,形成于江户时代汉籍译本的翻译风格将得于窥豹一斑。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思想视角分析《西游记》中称谓语的动态翻译,阐述因受到语境的变量和称谓语背后隐藏的文化的影响,书中称谓语的正确翻译乃是难点之一,应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和其隐含的意思来解析并选择最适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