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著作之一,小说始终贯穿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相互对照,相互依存创作原则。这一艺术原则在小说中得到广泛运用,塑造了许多生动丰满的典型形象,把人物形象彼此的特征区别的更加鲜明,突出代表人物是伽西莫多,通过伽西莫多身上最丑的外表和最美的心灵结合所形成的强烈的反差,艺术再现了人道主义精神。正是由于伽西莫多心灵的高洁,其形体的丑陋,最终转化成一种不可企及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2.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伟大作家。在欧洲浪漫主义艺苑里,雨果的小说格局非凡,色彩鲜艳,独树一帜,达到了积极浪漫主义的高峰。他的小说鲜明地贯穿着人道主义的激情,以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比的艺术法则,组织丰富多变的情节,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出一幅幅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画卷。  相似文献   

3.
法国文学家雨果《巴黎圣母院》这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巨著,带给了人们思想上的震撼,并且该部著作的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高度.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雨果将《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积极运用其中,将人的“美”与“丑”所象征的二元性进行充分表达,从而使《巴黎圣母院》一书在突出人物特性的同时,也将人物所表达的精神实质进行展现.文章就这一问题作出简单的概述,以期对《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进行认知.  相似文献   

4.
美丑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思想的核心,而《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这种原则。尤其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体系,使美与丑、善与恶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5.
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的核心是对照原则的充分运用和体现,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在人物形象、爱情世界以及情节环境等方面大量运用对照描写手法,凸显了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丰富的想象、怪诞的情节、奇特的结构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小说反映的是路易十一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笔者通过探寻雨果在《巴黎圣母院》运用"美丑对照原则"刻画、审视人物的特点,以揭示小说主题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法国小说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欧洲政治动荡时期封建势力同资产阶级进行复辟与反复辟的复杂斗争为创作背景。通过对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等人物的描写,读者们不仅对美与丑进行了深刻思考,而且对19世纪的法国有了深入了解。本书形象揭露了封建教会的虚伪,反映了人道主义思想,使人们对美与丑的评判标准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探究小说的创作背景,剖析作品中的美与丑的对比并总结该作品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阅读世界》2013,(1):F0002-F0002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浪漫主义小说。故事围绕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美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三个人物展开,艺术地再现了法国400多年前的真实历史,反映了宫廷与教会对人民的压迫以及人民反抗压迫的英勇斗争。  相似文献   

9.
哈代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把绘画艺术中的色彩、光影、线条和绘画术语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使之呈现出绘画美;借鉴音乐艺术的手法,将音乐术语、人物音乐、自然音乐穿插进作品情节的构建,使小说具有了一种音乐美;继承古希腊悲剧传统,以戏剧化表现手法使小说表现出浓浓的戏剧美;将时间、空间、人物命运的循环统一于情节发展之中,予作品以建筑般的谨严之美。  相似文献   

10.
小说家雨果的浪漫主义以1482年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运用美与丑、善与恶的艺术对照原则,既批判了中世纪宗教的虚伪,又揭露了当时昏庸黑暗的封建统治。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魔鬼"与"天使"殊死搏斗的画面。同时引导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与一切"丑"的事物作斗争,追求美的意境,缔造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运用其“冰山理论”的创作原则 ,处理人与自然斗争的这一重大题材 ,赋予这一题材以丰富的象征意义 ,使小说表现出的主题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 ,表现了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精湛的写作技巧、生动的描写 ,把无限的意蕴寓于有限的表象形式中 ,使作品充满着对有限的超越 ,对无限的神往。主要分析并探讨这部小说及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国和西方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心理,造成了中西在审丑观和审丑艺术实践上的明显差异.中国侧重于对丑美并存和对比性关系的认知,往往以丑反衬美,美是艺术表现的终极目的,而丑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西方则不仅将艺术创造中的审丑视为能引起快感的观照生活与求知的过程,而且发展到把丑看作社会现实与心灵现实更真实的本质的显现形式,其审丑艺术的表现显得更为直接和普遍.  相似文献   

13.
庄子是中国美学史上较早确立丑意识、丑范畴的思想家;西方现代派使西方丑学得以确立,并使西方感性学由以美为第一范畴转化为以丑为核心范畴.二者之异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大相径庭的表现手法;殊途同归的"化丑为美";异曲同工的"异化"观;情志各异的白日梦.庄子丑学与西方现代派丑学差异的根源在于中华民族在思想上相对于西方的"早熟".站在人文理念的高度来看,中西丑学又同质异构.  相似文献   

14.
《汤姆?琼斯》是18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与当时其他小说不同,该小说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各种人物形象,从而描绘出一副生动的英国18世纪的社会风貌。主人公汤姆?琼斯是个弃儿,而他所象征的人物意象从小说出版开始,就引发了学界的各种争议。文章从18世纪的英国社会环境,人物形象对比以及小说创作背景几方面来解读汤姆?琼斯这一弃儿形象。  相似文献   

15.
<水浒>中的潘金莲是一个"具有其心理的一切错综的人",其思想性格中有善也有恶,有美也有丑;这些假丑恶与真善美不仅以鲜明的对立状态胶着并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河水般的流动态势,即所谓"并陈善恶","美丑并举".  相似文献   

16.
雨果的小说人物呈现出鲜明的类型化特点,本具体分析了雨果小说人物的四个类型:美丑善恶对比型、完美天使型、至善受难型、极恶魔鬼型。它们构成雨果小说艺术多重变奏的主旋律,分别给人以不同的审美心理感受,充分体现了作家的艺术对照原则和“真实之中有伟大,伟大之中有真实”的美学理想。作家的基督教二元论世界观和浪漫主义的艺观决定了他的小说人物的类型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讽刺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格列佛的一系列航海探险故事,讽刺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影响巨大的思潮景观。现代主义小说体现出寓言化特征。这种创作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影响显著,中国新世纪小说也强化了寓言化并产生不少典型文本。寓言本质是寓教于乐,寓言化小说的“教”与“乐”的内涵和表现更为丰富复杂,有独特的“叙述结构”。寓言化小说显示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自觉融合。  相似文献   

19.
凡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美术作品,能激发人们热爱生活,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凡疏离以“人”为本的,极度丑化人,狂怪病态,危害人们审美的,是不美的美术,是丑术。不美的美术严重损害了人类知识健康、审美健康,误导了人们的认识。美术美术,不搞真善美,尽搞假恶丑,那还叫什么美术?真善美当立,恶之花当败。时代呼唤表达真理、讲究道德伦理、弘扬时代精神的关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