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传播学派是文化人类学中传播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史密斯为首的英国传播学派在反对古典进化论的同时,把传播学派的理论推向了极致,宣扬一元的文化起源说和"埃及中心说".这一学派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有其形成的阶级土壤,同时德奥传播学派也为其形成英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走向文化人类学的传播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不仅是传播学研究的内容,也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内容。19世纪文化人类学中的“传播学派”,首先把传播作为人类文化现象进行了考察。传播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吸收着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营养。然而,由于传播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存在着许多隔膜,对于传播这一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的本质研究,迄今没有太大的作为。当今以互联网络为标志的媒介革命,又向传播学和文化人类学提出了新的理论挑战。传播学家已经意识到,传播学必须借助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重新审视人类传播现象。这已成为传播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3.
《盘王大歌》是瑶族在迁徙历史上形成的记忆本民族地方性智慧与优秀文化的鲜活文本。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这部诗歌总集之《见大怪》歌章进行分析,可知《见大怪》歌章蕴含着丰富的瑶族迁徙史智慧,记忆了瑶族迁徙史上的苦难,储存了南岭走廊多元文化的交流交往与交融历史,为微观层面探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提供视野。  相似文献   

4.
关于开展南岭民族研究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岭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与"西北走廊"、"藏彝走廊"相并称的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是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各民族的聚居区.这里族群构成复杂,文化积淀深厚,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拓展南岭民族研究的新领域,促进南岭民族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复兴,以"边缘活力"展示南岭民族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为构筑涵盖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史观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南岭走廊"是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 981年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南岭走廊"与"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并称中国三大民族走廊。费孝通先生认为,这三条民族走廊对于历史上中国境内各民族之间乃至中国与国外民族之间的交往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南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组成,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历来为南北交通要道。狭义的南岭山地行政区划包括广东韶关、清远、河源,广西桂林、贺州、梧州,湖南郴州、永州、邵阳,江西赣州等。而广义的南岭还可向西延伸  相似文献   

6.
文化研究学派主要以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为主要代表,是传播学的批判理论之一。通过梳理其发展历史及主要代表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从教育传播四要素出发,探讨了文化研究学派对于我国教育传播研究的启示,如对于教育者权威身份的质疑、对于教育信息适应性的思考、对于教育媒体编码效果的评价、对于学习者解码能力的促进以及对于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认知差异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学界掀起了一股媒介文化研究的热潮.作为媒介文化研究史上的"双璧",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观点对于我国的媒介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媒介不仅是一种文化工业,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则站在普罗大众的角度拓展了文化的内涵,肯定了受众的能动性.但是,从我国的现实语境出发,中国的媒介文化研究不仅需要借鉴西方的相关理论,更应该立足于本土,以发展出一种全新并具有实践性的多元化视野.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以来,鲁迅及其作品在维吾尔族传播了近百年,其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重点讨论中国各少数民族中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对鲁迅的接受和认同过程,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以“鲁迅精神”作为人格标识的心里轨迹,少数民族自觉完成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心理特征。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重新认识鲁迅”,对于使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自觉融入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框架,都具有积极探索和原创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简述博厄斯的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人类学界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一历史特殊论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他对美国人类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他的生平及学派的理论和研究的方法出发,来简述博厄斯的文化观的内容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颜李学派是闻名世界的学术流派.而保定则是颜李学派的发祥地.是深沉厚重的保定文化,孕育了这一学派.<颜李学派文库>的出版,不仅会促进颜元实学思想的传播和颜李学派研究的繁荣,同时也必然会促进保定市的文化建设,进而助推保定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微观史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生于意大利的一股新的史学潮流.微观史学的兴起源于对社会科学历史学的前提的质疑,其学术思想与法国年鉴学派、文化人类学、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马克思历史观具有深厚的渊源.微观史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史扩大研究对象、转移研究重心、拓展史料运用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美籍华裔学者许烺光提出的心理人类学将文化与族群人格关涉起来,为学界探讨族群的文化心理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拓展了"文化与人格学派"的研究视野。本文拟将心理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应用于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研究,其目的在于为新时期以德治国、文化强国寻找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桂东北越城岭地区作为南岭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史前和先秦时期已表现出文化交汇地带和文化传播通道的特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由此传入岭南,彻底改变了岭南地区狩猎采集的经济面貌.先秦时期,这里一直是西瓯等政体与中原王朝交流合作的前沿地带,在考古学上留下了大量遗迹.事实证明,桂东北地区的民族走廊作用并不仅仅局限在秦汉以后,在此之前这条走廊已经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4.
多元系统理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给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面向译语的新途径,这一系统具有动态功能主义的特点,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强调把翻译活动置于整个多元文化大背景下,拓宽了翻译研究领域。本文以分析"多元系统理论"中的文化因素来探讨文学翻译以及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自文化学派及其"文化转向"的翻译思想形成以来,学术界对其争论不休。文章从文化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苏珊·巴斯奈特的翻译思想入手,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文化学派和"文化转向"确实存在不足,但是瑕不掩瑜,它们创新了翻译理论,也为翻译研究展现出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传播学及其理论研究是对于民族群体承载并传递民族文化信息、物质的传播行为、相互交往行为活动规律的理论建构,也是创建中国特色传播学的重要基础.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传播与文化信息交往研究;民族文化传播学与民族文化遗存形态关系研究;人作为文化的媒介,成为传播的终极介质研究.用现代传播研究方法,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传播方式、传播初识、传播行为、传播介质的研究.同时研究这些介质本身保留的民族文化.创建民族文化传播学,同西方大众传播学的规律性研究不同,它更加关注对于民族生活化传播行为的研究,并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视角进行传播内容的文化分析,以沟通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孙鹏祥 《贵州教育》2013,(23):45-48
文化是一条承前启后、源远流长的河,而传播则是民族音乐文化之河的核心和推动力:同时,也是将传承、教育、交流联接为一体、互为反馈——促进的纽带。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面临传承有限、文化断层、音乐文化传播与交流受困等许多难题,建立以传播为动力和先导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播——接受——教育——传承协同发展的创新理论架构,对于促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研究和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翻译研究中对文化学派翻译研究和翻译本体研究的一些偏颇认识,在对译学研究的多元性和层次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文化学派翻译研究的缘起和研究目的进行探讨,廓清了其在翻译学研究体系中的位置。另外,对否定文化学派研究而提倡翻译研究本体回归的观点之偏颇性进行分析,并介绍了翻译本体研究的核心内容和新发展,指出翻译本体研究同样在走多元发展的道路,文化途径的翻译研究与本体研究在翻译研究系统下互相关联,并倡导以多元兼容的系统论学术思维对待不同层次的翻译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文化研究思潮的契机,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备受关注。然而,学界却很少注意到这一文化研究形式本身的理论起点。这一理论起点就在于伯明翰学派的文学研究。作为文化研究的理论起点,伯明翰学派的文学研究为它设置了理论的出发点,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方法,设定了理论的基本框架,还体现了它的主要特点。相对于探索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来说,探索这一学派的文学研究具有追本溯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与空间拓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表现为起源不同、习惯不同、问候语不同、文化心理不同、文化内涵不同。中西传统节日文化也存在相互融合的一面。基于向西方传播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世界需要传统节日文化多元样性考虑,应增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自豪感,在保持我国传统节日文化"DNA"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