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上下相合,对仗工整,其中“腾细浪”“走泥丸”想象大胆,贴切,胸怀博大,气势非凡,充分地展示了长征中红军那无畏、英勇、乐观的精神。教学参考中对两句的解释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脉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从脚下滚过去。”笔者认为其对“走泥丸”的解释有些牵强附会。这两句都是把雄伟、险峻的群山比喻成不足为奇的“细浪”、“泥丸”。“腾细浪”形容五岭山脉的延绵不绝的山势。从修辞…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的光辉诗篇,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博大精深,而且又有精湛绝妙的艺术技巧。本文试就《长征》诗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着重谈谈它使人拍案叫绝的表现手法。“腾细浪”与“走泥丸”的表现手法,正如诗人徐迟所说,如“奇峰突起”。但对这种  相似文献   

3.
张汉清 《云南教育》2002,(28):36-36
△七律“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两句一联,偶句押韵。中间两联,一般须对仗,全诗限用同一平韵。这首诗入选小学语文教材,标题中略去“七律”二字,看来编者的意图是不希望把律诗常识作为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作为教者,只要大体把握即可。△走泥丸“走泥丸”有其出典。《汉书·蒯通传》:“犹如坂上走丸地。”本来的意思是山坡上滚动弹丸,比喻顺势便易,诗人用来指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不过如同脚下滚动着的小泥球一般。“走”,在古汉语里有急跑、快跑之意,“走泥丸”既喻红军不怕乌蒙磅礴,又暗示红军行军迅捷,不可…  相似文献   

4.
一天,我们组的几个班主任全把毛主席的《长征》诗教完了,下一步应让学生做智能训练了。第一节正好是我的语文课,我准备指导学生做智能训练。前两道题很快就做完了,第三道是个查字典填表题,其中要求对“走泥丸”的“走”字选一个正确的解释,总共有四个解释:1.走路,步行;2.离去;3.通过,由;4.古代指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这道题时,我的第一感觉告诉我这里的“泥丸”就是指乌蒙山,“走”就是代表红军步行翻越乌蒙山的意思。因此二话没说,我就在学生面前肯定了第一个答案。下课后我一回到办公室,就听到其他几位教师纷纷议论这道题应选哪个解释。我仔细一听,组内的小刘和小姚跟我选的一个样,而组长小司和大刘却坚持选第三个解释。这样组内意见明显不统一,结果形成了两大派。双方你来我往,争执不下,每个人似乎都有一定道理。这时组长提议,欲解释“走”这个字得需要明确“走泥丸”整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何不从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中找找依据,看看有无收获。我们都习惯性地把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称之为“小教参”。大家对这个提议一致表示赞成,纷纷阅读和查找自己手头“小教参”中的相关句子分析。这时,组长小司像突然发现新大陆似的高叫着说:“你们看,‘小教参’中就有‘走泥...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到某小学听课。该校一位老师在教《剪枝的学问》一课的生字时,对“徒长枝”的“徒”作了这样的解释:“‘徒’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双人旁,因为师傅通常不止收一个徒弟,所以是双人旁,两个人;右边呢,是一个‘走’,因为徒弟总是跟着师傅走的。”乍一听,这样的解释似乎很有道理,也较形象,其实是极不准确的,稍有文字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双人旁部首根本就不是表示“两个人”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郭灿金、张召鹏两位先生在《“长袖善舞”不跳舞》(载于《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今日晚报》《中国剪报》《语文周报》《文苑》《青年博览》等多种报刊,下称“郭文”)一文中这样解释“长袖善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相似文献   

7.
东川自古就有“天南铜都”之美誉,东邻会泽,南接寻甸,西连禄劝,北与四川省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这里景色优美,壮丽迷人,毛泽东《长征》中的“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正是对东川风光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8.
2010年10月14日我校物理教研组王老师和李老师在分别上了人教版《物理》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光的反射”,课后我对两位教师该课的教学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9.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新干县三湖小学多媒体教室里,50多名学生正聚精会神地看着卢福梅老师演示的《七律·长征》课件。如今,在新干县农村中小学校里,像卢老师这样利  相似文献   

10.
对于《诗经·召南·甘棠》篇中的“蔽芾”一词,《毛传》训为“小貌”,而《诗集传》训为“盛貌”。两种解释到底孰优孰劣,可以从词义和诗意两个角度对“蔽芾”的真正含义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即以《诗集传》为代表的“盛”义来解释“蔽芾”才为恰当。  相似文献   

11.
王庭宏老师就拙作《经常被误用的成语》提出了异议,王老师认为“空穴来风”“美轮美奂”两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并援引《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吕叔湘主编)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为证。这两部词典正如王老师所说,对这两个词作了新的解释。在这里笔者首先要说明的是,对这两个词语的不同解释并非完全如王老师说的那样属于“新旧版词典”之间的差异,而是不同词典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杨国湘、卞庆龙二位老师在合写的文章《“床”作何解释更合理》《(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10期)认为李白《静夜思》一诗首句中的“床”应作井沿、井栏杆讲,作卧具的解释是不恰当的,并为此写下了“床”不作卧具解释的六条理由。  相似文献   

13.
刘麦田 《现代语文》2009,(10):151-153
“於是众僧闻知,心怀惊怖,各自东西回避,尽谋走计”是《庐山远公话》中的一句话,其中“东西”一词有两种理解:一是作状语,解释为“处处、到处”;二是为动词,意思是“奔走或流亡”。本文运用语法、语义学知识,分别就前一种理解的合理性和后一种分析的欠妥性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4.
《物理教学探讨》于2009年第10期(上半月)刊登了刘春兰、孟芳两位老师的文章“万有引力是重力吗”。在文章中,两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之后,得出了她们的结论:万有引力就是重力。  相似文献   

15.
2004年第2期《现代语》第25页刊登了湖南龙智先老师《重释“落英”》一(以下简称龙),认为课本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里“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解释不正确,应进行“重释”,“落英”不应是“落花”的意思,而要解作“初开的花”。并参照屈原《离骚》中的那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笔认为龙于理于据均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16.
2010年2月11日,一个沉痛的日子,88岁的霍懋征老师走了!中国失去了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国宝老师”,《小学教学》则失去了一位敬爱的顾问、亲切的老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霍懋征老师一生挚爱小学教育,建树颇多,影响深远。同时,她还一直关心着青年教师的成长。《小学教学》创刊之初,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教材的解释引起了许多老师的疑惑和异议。那么请你认真阅读下面两文,思考一下他们所说的是否有道理。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教材的解释引起了许多老师的疑惑和异议。那么请你认真阅读下面两文,思考一下他们所说的是否有道理。  相似文献   

19.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木兰诗》一文中解释为“爬搔”。成语“扑朔迷妒’出于《木兰诗》,《成语大词典》中解释为“难辨免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对于“扑”、“朔”的字义,两处都未做出明确解释。  相似文献   

20.
读了《山东教育》上徐会、刘飞两位老师的文章《对“我和学生演数学”一文的质疑》,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边老师把“做数学”这一新理念真正实践到教学实际当中,这种做法值得提倡并发扬。徐、刘两位老师的质疑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用于生活”的思想,当然也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