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教材将“经年”注释为“一年”,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原因有二:一、林申清的《宋词三百首词典》将“经年”注释为“年复一年”,王力的《古代汉语》将“此去经年”注释为“这一走,一年年下去了”。另外,成语“经年累月”中的“经年”也是“一年又一年”的意思。二、作者当时因为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开封)去各地漂泊。这首词描写了他和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  相似文献   

2.
“外人”指什么?──《桃花源记》一则注释的商榷固原三营一中王玉辉《桃花源记》一课“外人”的注释值得商榷。在描写桃花源景色及文中人们的生活一段中,有这样一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课本将“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我觉得,文...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二册《过秦论》一文中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课本对“崤函”的注释为:  相似文献   

4.
“全石”、“卷石”注释质疑歙县一中汪克谦《小石潭记》(初语四册)中有一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坞,为为岩。”课文对此作了注释:“(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这样解释,有不妥之处。《古代汉语》(王力...  相似文献   

5.
“挺剑”与“剑挺”岂能混为一谈江苏沭阳县贤官中学朱其华初中《语文》第六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挺剑而起”句,课本对“挺剑”未作注释,《教学参考书》将其释为“拔出宝剑”。初中《阅读》第六册《陈涉世家》中有“尉剑挺”句,课本把“剑挺”注为:“剑拔出销。...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语》九年级上册《隆中对》里有一句:“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课本对“岩阻”作了注释:“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但未注释“保”。其他的古选本也未见有注释。也许编以为它就是“保住”的意思,与今天的意义无别,所以无须注释。其实,这种理解是以今律古,并不贴切。  相似文献   

7.
“寿”是“祝寿”吗湖北/赵功强《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有如下一句:“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课本注释为:“〔为寿侯生前〕到侯生面前,举酒杯为他祝寿。”言下之意,“寿”即“祝寿”。对此注释,笔者不敢苟同。所谓“祝寿”,《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在老年...  相似文献   

8.
华皖平 《学语文》2013,(6):65-65
2012年秋学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一些变动。其中第四单元的《化石吟》中增加了对“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一句中“乌有”的解释,并将“乌”字解释为“同‘无”’。同时,本单元中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山市》一文中,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中的“乌”字注释删去,换成了“既而”的注释。而此前的注释也是将“一切乌有”中的“乌”解释为“同‘无”’。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语文选修《古文读本》所选的《左传三则》之《郑伯克段于鄢》有这样一句:“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文后注释:“完,修茸城郭;聚,聚集粮食。”其中,“聚”字的释义有待商榷。笔者以为,“聚”在这儿作“村落”之意,因为:“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一句为述宾结构,把“聚”也解作动词讲,与“完”并称,不合文意。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相似文献   

11.
《醉翁亭记》“射者中”注释辨正湖南/陈瑞衡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一语的注释,常见有两种:一为“投壶”说,一为“射箭”说。“投壶”说如下:投壶的投中了。射,指投壶,古代一种游戏。把箭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定胜负。(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P133页),将初唐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写成了“岐路”,笔者认为是排版、校对失误。其理由有三点:一.课本注释“岐路”为岔路,是指分手的路口。查《辞海·语词分册》:岐,读音为qí,释义有4条:①古邑名。②同“歧”。③见“岐疑”。④姓。歧,读qí,释义为叉开,如歧路。引申为歧异,不相同。显然,课本的注释“岔路,是指分手的路口”,是据“歧”字义而得的。二.查由中华书局出版、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P141页)原诗为“无为在歧路”。三.查朱…  相似文献   

13.
“死且不朽”注释疑议泾县中学陈晓保《之战》中“寡人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一句,教材注为:“(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表示当死,不冤。之,结构助词。”笔者对“死且不朽”的注释有异议,现与教材编者商榷。要正确理解一个词语,就必须...  相似文献   

14.
贾谊《过秦论》中有一句:“序八州而朝同列”。教材注释为:“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序,引、招致。”将“序”解释为“引、招致”,笔认为欠妥。  相似文献   

15.
《归去来兮辞》(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中有一句“登东皋以舒啸”。课的注释是:“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皋,高敞之地。舒啸,高歌。”这里把“舒啸”具体解释为“高歌”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岁赋其二”的“二”应理解为“两次”四川谭顺光《捕蚣者说》一文,将“岁赋其二”注释为“每年征收两条蛇”,我以为这种注释不甚得体,应理解为“每年征收两次蛇”为好。主要理由如下:首先,从上下文内容的联系看,理解为“两次”,前后内容的逻辑联系更为紧密。正因...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一课的注释将“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的“中原”讲作“这里指原野”。而《辞源》《辞海》也有把类似情况的“中原”解释为“原野”的。这种解释值得商榷:一是未释构成成分;二是未释语法结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原”讲作“原野”,而“中”是方位名词。方位名词“中”放在名词之前,这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故“中原”应该讲作“原中”,即“原野中”。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新课标《语》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里.有一句:“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课本对“岩阻”作了注释:“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但未注释“保”。其他的古选本也未见有注释。也许编以为它就是“保住”的意思.与今天的意义无别.所以无须注释。其实.这种理解是以今律古.并不贴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沐俊敏 《学语文》2006,(1):46-47
一、“不毛之地”之“毛”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向沙漠进军》:“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有是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课文对“不毛之地”的注释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第六册《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课文对“不毛”的注释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一文中有这样一句:“里胥滑黠,假此科敛丁口。”课下注释:“【科敛丁口】向百姓摊派费用。科敛,摊派、搜刮。丁口,指百姓。丁,成年男女。”这里把“丁”解释为“成年男女”,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