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TFP及其构成的来源及利用省区面板数据对河南省经济差异性进行测算、分析和描述,旨在为缩小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要缩小河南省区域经济差距,中原城市群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应加大对豫北经济区、豫西豫南经济区、黄淮海经济区的技术扶持和帮助.而豫北经济区、豫西豫南经济区、黄淮海经济区在稳步增加要素投入的同时,应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学习先进地区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应继续加大R&D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支持服务系统,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浅析驻马店市中低产田现状与开发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霞 《天中学刊》2001,16(2):29-30
驻马店市中低产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5%,中低产田的成因是土壤地质差,自然灾害频繁,农田基本建设不配套,农业生产投入少等,治理措施是加强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科学种田。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现存龙神庙及相关遗存的总体分布,呈现豫北、豫西较为密集,豫东、豫南较少的特点,多为清代建筑,以政府奉旨敕建龙神庙为中心,地方捐建龙神庙为散点,形成复杂的民间供祀体系。河南龙神庙地域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明清以来河南多水旱蝗灾,水灾促使龙王治水民俗信仰的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南龙神庙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有农用耕地的中低产田的比例高(约71%左右)、分布广。而人口不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提高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已成为保持农作物总产量不断增长、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对农业低产区中低产田的改造和治理,挖掘其生产潜力。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农业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旱涝、盐碱、风沙危害是黄淮海平原的三大自然灾害。一、知识归纳,构建网络二、难点突破1.旱涝、盐碱、风沙危害的形成因灾素害自然因素气候地形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干旱洪涝风…  相似文献   

5.
河南考古工作者经过三年的野外调查,又有新的收获,他们发现众多佛像遗迹并确认了一批造像的断代。河南石窟分为豫西、豫北、豫南三大区。豫西以鸿庆寺、虎头寺、铺沟为代表多属北魏晚期开创。豫北以东魏、北齐、隋唐的石窟和摩崖龛像为主。豫南的独立分区是近年来河南佛教考古的一个收获。石窟的发现是研究千佛题林不可多得的资料,同时佛  相似文献   

6.
社会因素对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能够产生重大影响。近十年来四子王旗6.9%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旱地、天然草地和未成林造林地三者变化面积占四子王旗土地变化面积的96.67%。对1997-2002年的土地变化流向进行分析,发现了旱地和天然草地主要流向了未成林造林地。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影响四子王旗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不但受制于自然因素,而且社会因素对其也产生重大影响。近十年来四子王旗6.9%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旱地、天然草地和未成林造林地三者变化面积占四子王旗土地变化面积的96.67%。对1997-2002年的土地变化流向进行了分析,旱地和天然草地主要流向了未成林造林地。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农牧业发展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四子王旗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路童  徐光秀 《河南教育》2011,(11):43-43
本刊讯(通讯员 郭立场)10月29H至30日,由信阳师范学院承办的2011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豫南区年会暨河南省豫南区高校就业指导培训会在驻马店召开。信阳师范学院院长钱远晏、党委副书记高建社,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吕冰、调研员杨占军和就业促进会秘书处负责人以及来自豫南片区的16所大中专院校主管就业工作的领导、就业指导课教师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从威远窑子村的土地占有情况看,还是从萨县专区的情况看,在民国时期内蒙古中部地区,占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占有土地总数的20%—30%,富农和中农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占有土地的数量,都在总人口及土地总数的40%—60%之间,贫雇农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30%—40%,仅占有20%左右的土地。贫雇农缺乏土地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民失去土地的主要因素包括利息高企的民间借贷、沉重的税负,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个体农民的不良嗜好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低产田的主要类型及改良措施张妍我国地貌类型多样,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其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所以,改造中低产田要针对不同类型采取有效的措施。二缺肥类。主要指灌溉条件较好的土地。原因是对土地采取掠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调查整理以及实地考察,初步认定河南省共遗存各类道教景观536处。从空间分布上看,豫中、豫北各地市遗存道教景观数量较多,豫西次之,豫东、豫南相对较少,又以乡村居多,大概占到全部遗存景观的70%;从时间上看,除少量明代以前景观外,其余大部分均为明清时期景观,且以清代景观为主。从信仰对象上看,具有多样性、普遍性以及地域性的特点。以老子著书《道德经》的太初宫为代表的道教源头文化和以地方民众信仰如城隍、关帝、龙王、碧霞元君等为代表的道教世俗文化,共同构成了河南省道教景观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用地的面积和分布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而更直接的影响因素是人类土地利用活动。通过对四子王旗农业用地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四子王旗农业用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占总面积的94.3%。旱地、天然草地和未成林造林地三者变化面积占四子王旗土地变化面积的96.67%。科技进步在农业用地变化中主要表现在大中型机械的使用,其数量的变化是农业用地变化过程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郭晓棠在许昌的革命活动孟长根郭晓棠,原名全和,静波,又名肖堂(1910,4、17—1969、3、11),河南省沁阳人,中共党员.解放前,历任豫晋边工委宣传部长、中共豫西工委书记、中共豫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代理省委书记、中...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湿地牧草类型及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地处我国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是山东主要天然牧草植被带的农牧并重区.三角洲湿地面积747 139.4 hm2,其中湿地牧草植被具有开发价值的面积138 000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8.67%,占三角洲土地总面积(17 653 hm2)的7.99%.常见饲用植物54种、176种,包括灌木林牧草群丛、灌草草地群丛、高草草甸群丛、低草草甸群丛、浮水牧草群丛和沉水牧草群丛等六大类型,面积分别为55000 hm2、15 300 hm2、26 500hm2、10 300 hm2、1 9900 hm2和11000hm2,分别各占牧草植被面积的39.85%、11.08%、19.20%、7.46%、14.42%和7.97%.由于受水湿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牧草开发利用率较低,草地植被自然生产潜力较高,年总载畜潜力高达14.46万个牛单位,已成为山东重要的牧草待开发区之一.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属内陆河流域地区,面积约占甘肃省面积的五分之三,生态环境严酷独特.在分析了该地区土地资源开发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土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管理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10个省区市,拥有土地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但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西部地区目前有人口2.8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998%.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原理与表达方法,对河北省南水北调区域土地覆被图谱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1985-1995年期间,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相对稳定区占区域面积的83.11%;1995-2005年期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强度不大,有99.49%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相对稳定.从"落势"信息图谱分析,耕地的萎缩速度明显放缓,水域的消逝主要集中在滩涂、水库、河道和平原湿地上.  相似文献   

18.
研究区域粮食生产与水资源时空匹配格局,有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和保障粮食安全。结合河南省2000-2017年粮食产量等数据,在分析粮食生产和灌溉用水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基尼系数和不平衡指数分析二者的时空匹配格局,结果表明:河南省粮食产量呈波动增长趋势,玉米等耐旱作物种植比重持续增加且夏粮产量较高;河南省粮食灌溉用水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空间差异明显,其中豫南、豫东和豫北灌溉用水不断增加,而豫中和豫西则不断减少;河南省粮食产量与灌溉用水呈现“水量少,产粮多”和“灌水少,产粮多”的状态。从空间格局来看,粮食产量与水资源呈现“东部最优,北部、中部优于西部和南部”的匹配格局,粮食产量与灌溉用水则呈现“北部最优,西部、南部和东部优于中部”的格局,且匹配程度呈增加趋势,水资源量~粮食产量不平衡指数呈减小趋势,农业用水压力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9.
以绵阳市为研究区域,采用移动窗口法和均值变点法提取地形起伏度,分析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密度、经济密度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并与海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绵阳市中起伏度地形(200~500 m)占比最大,占研究区土地面积33.97%;小起伏度地形(70~200 m)次之,占26.83%;大起伏度地形(500~1 000 m)占18.32%;微起伏度地形(30~70 m)占15.46%;平坦地形(0~30 m)占5.38%、极大起伏度地形(>1 000m)占比最少,占0.4%.(2)地形起伏度对绵阳市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的影响强于海拔的影响;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强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且均呈显著负相关.(3)绵阳市地形起伏度不超过70 m的地区,聚集了26.67%的人口和35.41%的经济总量,但土地面积仅占2.74%,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平原、台地等地形起伏度较小地区聚集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结构的数量变化及空间差异是因地制宜地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注的核心内容。根据2005年和2010年2期coverage 格式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和相对变化率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数量变化及空间差异。数量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水域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地显著增加,而林地和草地变化不大。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是从土地利用综合区来看,豫北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幅最大、耕地减幅最大;豫西南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幅最小、耕地减幅最小;中原城市群区的林地显著增加,而其余3个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二是从省辖市来看,鹤壁等市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幅较大,而三门峡等市的增幅相对较小;郑州等市的耕地减幅较大,信阳等市减幅较小,洛阳和三门峡稍有增加;开封等5个市的林地显著增加,濮阳等13个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研究结果为《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