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的两种行为规范,但是它们有着自己相对应的社会基础和特点。我们在建设法治社会的时候,必须将这两种行为规范放在同一条件下考虑,用法律来促进道德建设,用道德来加强法律的价值基础,两的契合点就是法治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诚信将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规定性.法律诚信是以相应的道德诚信作为基础和依托,道德诚信必须以相应的法律诚信为保障.诚信是法治的主要道德取向所在,缺乏诚信这一道德隐喻的法治不能称之为良性法治.法治社会既有赖于道德诚信的内在调适,更需要法律诚信的外在规制.  相似文献   

3.
论法律与道德的功能协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与道德各自都有独特的对社会秩序的贡献能力,但也都存在着不足,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互为优缺点.法律功能的发挥需要道德的支持,道德功能的发挥需要以法律为基础.法律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可由道德来克服,道德的局限一定程度上也可由法律来克服.作为一种治理机制,没有德治支持的法治将是一种僵化的、低效率的治理体系,而没有以法治作为其基础的德治必将最终走向人治.只有法治和德治互为基础、协调发展、共同作用的治理体系才是一种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法律和道德从来就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行为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包容.道德为法律提供舆论基础,法律则成为道德的坚强后盾和保障.当伦理道德滑坡时,需要加强法律调整的幅度和力度,为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准提供现实的坚强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5.
法治国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模式,道德与法律作为法治国家中一硬一软的两个维度,共同组成了法治国家的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法治国家的内涵上看,它包含着正向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追求,法治国家不仅追求道德价值,与道德紧密相连,而且,道德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法不离德、德亦补法和人需有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法律历来是调节人类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二者在社会功能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尤其在现代民主社会,德治与法治更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不可或缺的两种途径。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二者的关系愈加紧密。历史和现实都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要与法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两种基本规范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30):117-118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当建立在对于学生核心素养之培养的基础之上。在日益变迁的现代社会,如何更好地恪守社会公德和遵守法律成为每一个公民的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特点来全面地普及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够在道德与法治的熏陶之下,来做一个更加良好的、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能够谨遵法律的公民。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的产物,道德与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规范,其调整的范围是此消彼长的,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对道德有引导、保护和激励作用,并为人类最终走向德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历史中存在过三种法治.一是以法治国的法治,指统治者用法律来统治,法律是统治者手中的统治工具,统治权力的根据是统治者.二是依法治国,指法律统治着国家,统治者根据法律获得其统治权力,并且依照法律进行统治,统治权力来源于法律.但是,依法治国的法治也有两种,一种是以权力为本位,权力意味的是支配和强制;另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权利意味的是自主和自由.于是就有了第三种法治,即以权利为本位而赋予、尊重和维护着权利的法律来统治,由这样的法律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10.
道德的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的法律化是人类的道德思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铸为法律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从而为法治的构成建构了基石;法律的道德化是法律转化为更高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义务的过程,是法律得以被主体普遍遵守的必然体现。因此,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法治得以成立的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也是人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江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总书记要求我们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是我国治国方略的创新和完善。本文就新形势下法治、德治与学校德育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一、法治、德治相辅相成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是一种刚性的社会规范,它的主要作用是惩恶,以实现“他治”。道德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关…  相似文献   

12.
江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总书记要求我们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是我国治国方略的创新和完善。本文就新形势下法治、德治与学校德育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一、法治、德治相辅相成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是一种刚性的社会规范,它的主要作用是惩恶,以实现“他治”。道德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关…  相似文献   

13.
法治概念的性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概念是法治理论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前提。对法治概念性质的不同理解,内在地包含着对法治建设内容的不同规定,甚至内在地规定着法治建设的不同模式。从性质上讲.不能把“法治”概念局限在法律自身范围之内而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法学概念,法治内在地包含着道德价值追求和基本政治原则,甚至包含着对法律的热忱和信仰。法治应该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而法治建设也就是一个融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14.
<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其严谨性是法律规范区别于其他规范的重要体现之一。美国著名法学家凯尔森曾说:"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法律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述的,法律文本的严谨性非常重要。法律知识的特点是自成体系、环环相扣、逻辑严谨。法律知识在语言表述、逻辑结构等方面都非常严谨。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规则与法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在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笔者听取部分教师的公开课后发现,法治课堂  相似文献   

15.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两种手段,它们相互之间究竟何者居于主导地位,取决于二者与现实联系的紧密程度,而正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发展状况和中国社会伦理道德领域本身所呈现出的混乱状态,决定了中国的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这种引导与被引导、型塑与被型塑的关系。“以法律化道德”就是要以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来引导和重塑转型时期当代中国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6.
按照哈耶克的理论,人们遵守道德规则而互动形成道德秩序,道德秩序是法治的基础秩序,舍此,法治社会无从谈起.布坎南提出的“行为污染”理论对当下我国道德秩序的崩溃和瓦解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该理论认为,“免费搭车者”的行为调整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会使得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的道德秩序趋于瓦解.道德秩序的重建,不仅需要通过各类组织和政府强制约束个人遵守道德规则,更需要以法律严格约束政府的“免费搭车”行为  相似文献   

17.
道德--法治的源头与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的产物,道德与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规范,其调整的范围是此消彼长的,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对道德有引导、保护和激励作用,并为人类最终走向德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中学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所以针对中学生教育的方式要改变,教学质量要不断提升,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运用教学的内容也要不断扩展,尤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两门课,将学生的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初中的道德课教会学生更好地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教养的公民,法治课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而这两门课刚好可以平衡法律与道德两个方面,让学生从小拥有道德的行为规范和法律的知识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要将理论课程与生活化进行结合,教学才更加生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我国发生的突发性群体事件中存在阶段性、理性与非理性交织、法律风险与法律危机的并存与转化等特点;本文从法律危机的角度,把突发性群体事件中法律危机分为三类:法律心理危机、法律信仰危机、法律执法者的法律执法危机;提出应对与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中法律危机主要对策和措施,包括大力加强实效性的全民法治宣传与教育、完善群体行为和政府人员两个层面法治行为规范、建立和完善行政强制行为的制约机制、大力建设和发展法治社会大环境。  相似文献   

20.
法律得到服从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标志,法律被积极主动地服从是法治社会的理想目标,法律和服从者的德性是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前提条件,也是法律被服从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