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郭店楚简涉及的儒家典籍共有14篇,其中的《缁衣》、《成之闻之》、《唐虞之道》、《性自命出》等篇有关《尚书》。从引文情况看楚简所引《书》更接近原本、原义,而《君牙》等晚书实系后人伪作。由此认为,先秦的典籍,特别是秦灭以后的儒书,恐无定本,今本只为其一,盖由汉人统定,主要由于价值取向不同的时代性所致。当然。也不无传抄讹误等原因。  相似文献   

2.
搬书     
框算起来,我搬书的历史已屈"不惑"。记得在上海读初中的时候,尽管家里很拮据,但我母亲总是尽量满足我买书的欲望,从邮局或书店把书往家搬。那时除了订阅《少年文艺》、《上海文学》外,还购买《唐诗三百首》、《宋诗一百首》、《新华活页文选》等小部头的书。到1965年我高中毕业后从上海去新疆时,就带了满满一箱子书"支边"。那一箱子书是我最贵重、最奢侈的家当了。对我来说,这是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搬书。此后,我在新疆工作了20多年,搬书也成了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新疆地处边远地区,那里新华书店的书相对较少,尤其是我当…  相似文献   

3.
“地书”缘     
读了冯宪珍同志发表在《老年教育》杂志中的《"地书"与梦》一文,颇有又逢知音的感觉。我写"地书"也有三四年了,其间,还发生了许多难忘的小故事哩。  相似文献   

4.
雌雄少年书     
王太生 《课外阅读》2013,(13):26-27
<正>少年书没有那些财富积累的生意经、职场升迁的攻防智慧,也没有人际关系的谋略和心理分析。少年书是有性别之分的,那个年代,男孩儿爱看金庸,女孩儿乐读琼瑶,所谓"雌雄"少年书。"雄性"少年书,是适宜爬到一棵树上,躺在枝丫间阅读的。我在少年时,庆幸遇到了几本书。那时,我有一本《水浒传》,水泊梁山的风景像一幅古画: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有武功的人,整天拎一根哨棒,  相似文献   

5.
编辑荐书     
《台湾教育的重建》黄武雄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1994年4月10日,台湾教育界人士及数万群众走上街头,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造运动,要求当局正视教育中的沉疴,并提出了核心诉求。希望台湾应借教育重建形成现代社会的新价值观,从而释放台湾已经萎缩的生命力。《台湾教育的重建》一书,以这次运动为背景,记录了"四一○"教改运动的样貌,同时也对其核心诉求进行了深入阐释。尽管台湾的教改运动早已过去,但是本书呈现的作者的思考历程,是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力借鉴。  相似文献   

6.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中的"巧书"难以道明,真假莫能分辨。本文从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中的奇巧故事出发,通过对比"宝玉寻茗玉"与《聊斋志异》中"王子服寻婴宁"的同类桥段,串联分析二者的异同点,论证《红楼梦》中"巧书"不落窠臼的独特意味;进而深度挖掘《红楼梦》的人物映衬、意象叙事、象征隐喻等写作手法,及其对于贾宝玉的形塑作用。由此以期对红学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7.
学者大都将马王堆《天文气象杂占》、《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等出土文献中"是〓"释为"是是",也有学者将"是〓"释为"是謂"。"是〓"释为"是谓",其理据缺乏相应资料做观点支撑,不符合重文号的使用条件,且违背语言的社会性原则。出土文献中"是〓"应释为"是是"。  相似文献   

8.
一经部古代文人把先秦儒家的古典著作《易》、《诗》、《书》、《礼》、《乐》、《春秋》,称为“六经”。实际上,秦灭以后,所谓“六经”中的“乐”已失传,只剩下“五经”了。到了汉代,《礼》有“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并非《礼经》的分化,是三部不同性质的书,  相似文献   

9.
通过诺斯罗普·弗莱的文学原型批评理论观照《何西阿书》,于是先知文学中的歌篾这个人物形象在弗莱的文学原型理论之下是"中介新娘",而不再是单一的淫妇,有了她自身的原型意义;《何西阿书》在弗莱文学理论观照下也包含了五幕戏剧即,创造、堕落、放逐、赎罪及新生;作为先知文学的《何西阿书》是古希伯来文学的一部分再次充分地印证了古希伯来文学的主题是"创造—堕落—救赎"同时也说明了古希伯来文学的艺术舞台是由"上帝—先知—百姓"组成的。最终得出《何西阿书》的创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警醒人民改邪归正,重获上帝之爱。先知要求人民对上帝要绝对虔诚,渴望民族的复兴。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历代书法理论家有很多论述都涉及"书外功"。如唐张怀瓘《书议》:"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明王绂《书画传习录》:"要得腹中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清杨守敬《学书迩言》:"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简经纶《书法漫谈》:"盖字本为文人之末技,而书字之本,在能书外求之,乃称上乘。"综观历代书法名家,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  相似文献   

11.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推行并保障新政实施而采取的重大举措.说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和改革举措是正确的、进步的,而为推行和保障新政实施的“焚书坑儒”举措却是错误的,这在逻辑上就讲不通. “焚书坑儒”不能仅从文化史的视角考察评论,不能说是“文化浩劫”.从社会发展史的视角审视,以行政权力强力控制意识形态领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周秦文化互补",是指关中特别是指其西府宝鸡市传统文化的主要模式,系"周文化"与"秦文化"的对立统一,今日应以前者为主导。关中"西府"宝鸡市的凤翔"秦文化具有改革开放、自强不息、广纳贤才等品格在文化领域,对秦文化的"焚书坑儒"和霸道,应予反思和批判。周公创设的"仁政",开创并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以仁爱、和谐、礼乐、"无逸"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等为价值观念选择的政治-文化模式,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本土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体。西安大都市圈即关中文化建设战略,要使"以人为本"价值观建设与关中地域的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包括应抓住继承发挥源自本地的周公仁政价值观念遗产,并促其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转化,关天区这里也有一个"两河流域",指的是泾河和渭河,它们都与关天和西府关系密切。关天地域文化具有"泾仁渭霸"结构.  相似文献   

13.
宋代福州刻印“三藏”,其中佛教二藏属于民间寺院刻本,而道藏则是官刻。其后,福州刻书基本沿着民间私刻与官刻两条线路发展,其中官刻略占上风,而罕见书坊刻书。仕宦在外的福州人氏在外省刻书,与南方各省区的刻书形成了交流与融合的各种可能,促进了南方各省刻书业的共同发展。这是有别于此前学界普遍将闽人在外地刻书与福州本地刻书混为一谈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往往是体系化的思想。秦王朝统一中国前夕编撰的《吕氏春秋》,以“法天地”为原则,综合道家、阴阳家等建构起了一个天道论体系。秦汉初期,儒家学派虽然遭到“焚书坑儒”的打击而退居民间,但以《春秋公羊传》为代表的经典注解之作,崇奉孔子“作新王”为万世立法,建构起了一个以儒为本兼融各家的王道论体系。董仲舒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将天道论、王道论体系合而为一,建构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大一统的思想体系,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湖州是人文荟萃之地和典籍聚散中心,不仅藏书文化源远流长,而且著述繁富。本文立足于藏书,对湖州丰盛的藏书与繁荣的著述之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这种互动关系对内表现为:学者因著述的需要而藏书;藏书家因藏书而成为学者。对外则表现为:藏书家之间互通有无,以利于收藏刊刻;学者借阅湖州藏书而成就自我,撰写出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6.
半个多世纪以来 ,简帛佚籍不断出土问世 ,其中包含有不少重要的教育史料 ,这些史料给中国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领域 :第一 ,有望促成《老子》一书现其历史真面目 ,并使先秦黄老道家学派的著作与思想体系渐趋明朗 ,从而极大地推动关于先秦道家教育思想体系的确立与完善 ;第二 ,极大地丰富了研究孔子及其后学八派教育思想的史料 ,使加深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 ,弥补从孔子到孟子之间儒家教育思想长期存在的研究空白成为可能 ;第三 ,对于明确先秦两汉经学教育的细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 ,重要字书《仓颉篇》的出土 ,为研究秦汉语文教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原典兵书的主体是《孙子兵法》、《吴子》等六部公认的先秦兵书,通过对这些著作的作成时代和述作者、著录和版本、思想内容和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兵家专著,它代表了我国先秦时代军事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吴子》和《孙膑兵法》分别代表了战国早期和战国中期兵家思想的发展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可以被称为先秦军事思想发展的第二和第三个“高峰”。而《尉缭子》则称得上是先秦兵家学派集大成的著作。  相似文献   

18.
瞽史新探     
"瞽史"一词在《国语》等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千百年来,历代学者对其有着见仁见智的诠释。或以为"瞽史"是"瞽"与"史",或以为"瞽史"为独立的史职,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前的盲人史官,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后的记事史官。如果深入探寻瞽史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对瞽史的来龙去脉及瞽史之《纪》的性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则有种种迹象表明,瞽史并非盲人史官,而是在文字产生以后主要负责追记口传史事的史官。  相似文献   

19.
对秦灭六国的全过程,历代学者多有研究。但是因为史籍对于秦国在战国最后十中所发动的战争,记载得较为简略,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秦国取得的战果,容易受到忽视。最后这十年对于秦国吞并六国的战争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史料研读和数据分析,证明了对于秦国兼并东方六国的战争来说,最后十年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元代在教育政策方面所作的调整,地方官、文人儒士等各阶层人士的主持和参与,都促进了安徽地区官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官学的校舍、图书资料等设施和硬件建设得到改善;学田得到收复或增置,办学经费筹措顺利,学校运转正常;地方官学教育体系日渐完善。官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促使境内一些地区科举和文风的兴盛以及城乡社会风气的淳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