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从现代汉语“V到”这种语法结构演变的语言事实来看,“双音节动词V 到”结构属于动介式短语。“单音节动词V 到”则比较复杂:有的已经成为复合词,有的仍然留有动趋式或动结式短语的痕迹。它们演变的程度不完全相同:有的已经完全虚化,有的还带有动词的痕迹。从配价、句式等角度可较全面了解“V到结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名词和名量词的搭配研究得多,但对动词和动量词的搭配则关注得少。认知上的“有界”与“无界”对立反映在动词与动量词搭配上使得能与动量词搭配的动词总是“有界动词”。本文先从“有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占据的时间段是否重复的角度归纳了“动 数 动量”这一动词和动量词最常见组合形式中的动词与动量词的搭配规律;然后进一步考察了动词和动量词共现时其过程结构三要素(起点、终点、续断)的强度,发现动词过程结构三要素强度差异决定了其后能否带动量词形成“动 数 动量”组合,能带动量词的动词一定是双限动词并且其续段强度必须达到4。  相似文献   

3.
现代黔东苗语属于单音节语素语言,在这个语言中的一些多音节单纯词主要是状词。苗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换句话说,单音节是动词的“正常词形”,而多音节则成为“非正常词形”,是形态变化的标志。如pu1是正常词形,意思为“壅土”,而加上后缀u1变为pt1u1是pu1形态变化*,表示“围聚”;又如i5看”,而在其前面加上一个音节为u5i5,意思是“乱看”,“随便看”;此外,单音节动词的重叠也属于形态变化的一类。本文从以下几个现象来讨论这个问题。1.历史上曾经有企图通过变化单音节的声母或韵母、声调来造成新的调,…  相似文献   

4.
江西武宁(上汤)话一种特殊的动词重叠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赣方言武宁话中有一种特殊的动词重叠结构,它是由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加前级“连”构成,记作“连VV”。这篇文章从动词特征、句法功能语法意义等方面对这种重量结构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5.
北疆方言特色虚词"给"书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北疆方言虚词“给”虽已有学者研究,但一向缺少书证。书面材料证明:特色用法“给给”不是动词的重叠,后一个“给”是助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单音节动词+给”这种组合格式中单音节动词几乎没有限制。不能把“单音节动词+给+数量短语”这种格式中的数量短语都看作是补语,这里面实际有补语和宾语两种情况。对“‘把’字句末用‘给’,起第二人称祈使式作用”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句子的语气类型与“把”字句中用“给”这种语法结构无关。以语序来进行“给”的词性认定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6.
单音节动词在实际语用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研究单音节动词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从单音节动词的分类、语用功能、搭配功能、句法功能和重叠五个方面勾勒出单音节动词研究的轮廓,认为单音节动词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7.
进入祈使句式“V着点儿!”的动词,必须具有鲜明的口语特征,且大多为单音节,除具备〔+述人〕、〔+可控〕两个语义特征外,还应具备〔+可反复〕的语义特征,只要具备上述特征,非持续动词也能进入该句式;本文全面考察了能进入该句式的所有动词,并把它们分为两大类计9个小类;分析描述了各类动词的不同语义特征及句法分布特征并提供了各种典型的鉴别式;比较了“V着点儿!”和“V着”在对动词选择限制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词话》中带“儿”尾现象十分常见,尤其是动词重叠后“儿”尾现象更见特色。本文分析了十三种形式,有单音节的动词重叠,也有双音节的动词重叠,还有双音节和单音节结合的动词重叠,其中尤以单音节的数量为多,形式也多种多样,而且更具特点;动词重叠带“儿”尾的语法作用,与一般动词重叠的语法作用也有差别,即前者没有带宾语的,而后者带宾语常用。  相似文献   

9.
“V以”式动词是指由一个单音节动词加上“以”构成的动词,其结构独特,用法也不同于一般动词。本文着重考察这类词的语法特点及其构成的句型。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语义指向分析和平行变换验察发现,名量词同它所修饰的名词密切关联,可指代该名词,作为动词的受事成分,是非典型的宾语,即准宾语。时量词和动量词与典型述补结构在语义和形式上有典型的一致关系,在表示数量实指意义时通常作补语,而“一量”与“否定语素”组成稳定的否定结构表遍指否定意义,在(“S)+一+动量/时量(名)+(语气副词)+否定语素......+(动词)”格式中,它们共同修饰动词,在该特定结构中作状语。  相似文献   

11.
动词重叠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本文考察了《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情况,包括"AA"式、"A了A"式和"A一A"式。主要列举了小说中所有的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并从单音节动词重叠后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两个方面来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2.
否定词“不”属于副词的范围,它的语法功能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一、“不刀字用在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的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构成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如:不学、不知、不学习、不知道、不说说笑笑、不打打闹闹,不美、不好、不美丽、不清楚、不谨慎谦虚、不勇敢机智。二、“不”字用在单音节、双音节的叠音动词和形容词中间,表示对后面的动词和形容  相似文献   

13.
在山东省胶州市的土语中,“着”有着与普通话不同的用法,“着”可以用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的可能;可以附加在重叠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名词后边表示状态等等。胶州话中“着”的分布很广泛,使用的频率很高。  相似文献   

14.
《型世言》动词重叠的格式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型世言》共使用15式257例动词重叠,单音节动词重叠“V—V”式最多,双音节动词重叠“AABB”格式最多,“AB—AB”格式次多。《型世言》有的动词重叠带补语,有的带“着”等助词性成分,但极少带“儿”尾,名词性成分作宾语时全部后置。弄清《型世言》动词重叠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研究动词重叠的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汉魏以后的汉语,新词数量增加很大,其中出现了通过比喻手段使古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成新的双音词,并被广泛运用。这些词主要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这类动词的结构特点是“名词语素+动词(名词)语素”;名词的结构特点是,结构中前后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一是定中关系,二是并列关系;形容词的结构特点是“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  相似文献   

16.
“往X里V”是一个以动词为中心的偏正结构短语。在现代汉语(尤其是口语)中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此格式中的“往”是一个典型的介词,表示动词“V”施加动作的方向或者处所。“V”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单音节的、表示各种行为动作的动词,对此是没有什么异议的。问题就出在“X”和“里”上。在汉语学习中,民族学生经常弄错或是理解不了。他们造了这样的句子:“他拿了一块糖就往嘴放。”“艾山脱掉衣服就往水跳。”老师指出  相似文献   

17.
根据仓上方言较多地保留了江淮官话动词体貌形式的现状,仓上方言动词的“体”可分为两,类,即完整体和非完整体;仓上方言的“貌”只有一类,即动量减小貌。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动词的重叠形式是表示动作量的。朱德熙先生说:“所谓动作的量,可以从动作延续的时间的长短来看,也可以从动作反复次数的多少来看。前者叫做时量,后者叫做动量。”在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都表示“时量短”或“动量小”,如“看看书”、“理理发”之类。(《语法讲义》第66页)  相似文献   

19.
郭绍虞先生在其《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中将动词“V-V”结构视为动量结构,书中有关论析似有可疑之处。下面作些讨论。量词是表示事物或行为动作的数的单位,量词和数词组合构成量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动词组合成动量结构,这种结构表述动词所形成的量,仍是一种短语。《新探》谈到“动量词的较早形式”时说:“数限于‘一’的,如‘等一等’、‘歇一歇’、‘看一看’、‘去一去’之类。”(第402页)我们认为,这种“V-V”结构不宜视为动量结构,它实际上是动词对称重叠式“VV”结构的变体,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前人有关旁指代词作状语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同时分析了旁指代词作状语的功能差异。比如:“另外”可以修饰双音动词,而“另”一般用在单音节动词前面。“另外”在主语前后两种位置上均可以出现。而“另”则只能出现在主语后的位置上作状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