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这是郴州人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的体会和感悟。当人们徜徉在郴州中小学花园般的校园里,在情景交融,动静和谐中领略到“人人是形象、处处是文化”的郴州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时,很自然地会认同郴州人的这种感悟。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有一句名言:“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校园是社会的缩影,校园精神折射出社会的精神风貌。校园精神往往带有鲜明的学校个性特色,学校张扬什么样的校园精神,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学风、校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  相似文献   

2.
浅谈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英 《青海教育》2006,(1):23-23
“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校园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是师生在特殊的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校园特色的人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它在整个精神明建设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而集教育、学术、化功能于一体的学校图书馆,更是责无旁贷地要为建设好校园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的著作看,老庄没有从正面论巧,文中出现的巧也基本是被否定的。但透过其文字深层看,老庄有肯定的“巧”。他这种“巧”,是“大巧”,“大巧若拙”,拙不见巧,是不见其形的道之运行,但舍去了运行的形式,表现为自然之巧,隐迹之巧,体道之巧,因而此巧为“不巧之巧”。形而上的“道”下落到物质层面,就有人为的体道之巧。老庄对体道之人的创造之巧也给予了张扬,而对不符合自然之“道”彰显于外的人为背道之巧给予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4.
校园是个小社会。蔡元培先生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这句话足以说明学校教育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又是复杂的,校园同样不会那么简单,学校教育和校园管理也同样不会那么简单。然而,有一个让复杂情况变得简单一些的战略思考,那就是让理想主义的阳光照亮校园。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学校,对班主任工作有很多不成的规定,“看操”便是其中的一项。所谓“看操”,就是在学生做课间操时,班主任都要“靠”上去“看”。看的人多了,便成了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学生列队做操的同时,在队列的前边或后边还有一列散乱的队伍,成员就是班主任们。  相似文献   

6.
袁瑜 《山东教育》2004,(14):11-12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眼睛,透过它,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这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和教育理想。“诚信恒远”是潍坊八中的校训。这一校训简洁平实,一看就会有一种“平常之中不平常”的感觉。而当你走进八中校园,了解了它的内涵和由此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更会为它的思想力量所震撼。  相似文献   

7.
从校园交际看"语码转换"的原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语码转换”,是指人们在一次性对话或交谈中同时使用了两种或更多 的语言变体。校园,是“话码转换”的自然场所。从校园交际看“语码转换”的原因,大致有四种,即“话语转换”本身所具备的言语交际特殊功能,环境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这些原因的揭示,对认识和研究“语码转换”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本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俗称非典型肺炎)”的英文缩写,但现在人们对它有了新的诠释:Smile And Remain Smile.(微笑并保持微笑。)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我们依然需要微笑面对!请看来自校园的“抗非”报道——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的七条用人之道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向他提出矛盾的观点,看他的辨别能力;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同他反复辩论一个问题,看他的辩才和机智应变能力;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请他出谋划策,看他审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  相似文献   

10.
王若懿 《教育》2007,(2S):36-37
见到蟑螂喊“小强”,见到班长叫“帮主”。近年来中小学的校园恶搞之风越演越烈,就连经典名著、英雄人物也未能幸免。近日,本刊记者走访了一些教育工作者,他们对恶搞现象均抱坚决抵制的态度,认为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期的未成年人来说,校园恶搞会影响他们对是非和美丑的判断,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有专家提出,培养未成年人崇尚“真善美”,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是杜绝恶搞在校园继续蔓延的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11.
“你看,前面那个就是‘飘飘’!”“我可没那么‘老孔’,晚上要‘学习文件’。”“8147,这件事有关‘RPWT’。”如果不是“圈内人士”,看了上面的话语肯定一头雾水,仿佛进了威虎山,到处都是“天王盖地虎”。如今,此类校园流行语已经成了中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如果你不懂几句流行语,就好像有点不合潮流,甚至还会受到同学的嘲笑。校园流行语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丰富多彩迎合了中学生好奇、追求创新的心理。我们将对校园流行语进行一番大搜索,并给它把把脉,希望同学们能健康用语,文明交际。校园流行语大搜索(一)流行语之热门影片、流行…  相似文献   

12.
很高兴有机会能与你讨论语文教材问题。新版高中语文教材问世之初,可说毁誉参半。誉之者评价其意义“不下于加入世贸”,毁之者指责其后果近于“误尽苍生”。部不免过甚其辞。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嘛。现在新教材已经试用了两个学年,有了一段时间,回过头采看问题,可能比较客观冷静。你以为如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王琼 《英语沙龙》2014,(1):54-55
走出校园,虽然看了几遍《杜拉拉升职记》,也许还偷偷看了一些《厚黑学》,真入了职场。才发现自己的“道行”是如此清浅。面对风霜剑雨,虽无招架之功,但“事缓自圆”,耐心与坚持,是职场新手最需要的两项本领。  相似文献   

14.
要说“茵”,先说“英”。“落英”一词,在古文中是常见的。左思《三都赋》中有“落英飘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落英缤纷”。再早一点,屈原《离骚》中便有关于“落英”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里的“英”都是指花———或是谢落的花,或是初开的花。茵、英读音相近,于是有人误“茵”为“英”。报上有篇写校园风景的短文,题为《曾经如此奢侈》。文中写道:“若是花开季节,风吹雨打过后,满地落茵缤纷,犹如给校园铺上了一张巨大的花毯。”文笔清丽而有情致,可惜把“落英”写成了“落茵”,留下了白璧…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其《心书》一文中讲到如何知人时,提出了七条途径: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从其对是非的判断来考察其将来的志向,看看是否胸有大志;其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提出尖锐的问题对其法难。看其观点有什么变化,能否随机应变;其三,“略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就某方面的问题咨询其看法和对策,看其知识经验如何,具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情感童话     
“你看你看,他们又走在一起了……”周围有许多同学在讥笑。她再也忍受不了,从校园里冲了出去,坐在离家不远的树林里的秋千上,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  相似文献   

17.
阅读,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中有“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之义;《新华字典》解释为阅有看、察看之义,读有依照文字念出声音之义。据此看,“阅”和“读”是看与念,并领会其内容的意思。《中国大百科全书》作了这样的权威解释:“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相似文献   

18.
小山的遭遇和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暴力“是时下一个十分敏感而又异常错综复杂的话题,常见此类新闻居于报刊杂志的醒目之处,内容也很惊心动魄,但因本人不从事教育工作,于是便有“校园暴力“不关己事之念,看时惊讶万分,片刻,也就忘记了.……  相似文献   

19.
事业成功之心,人皆有之。有谁不想使自己的事业早日成功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事与愿违,不是事业无成,就是半途而废。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一目没志向,二日缺毅力,因为他们不懂得成功、志向、毅力之间的重要关系。笔者仅就这三者关系谈点看法。孔子认为匹夫不可夺其志;孟子认为志为气之帅;苏轼则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俗话说:“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所以,立志是人的事业成功的基础,工作随着志向而开拓,而成功又靠着工作来体现。“志不立,天下无成之事。”那么,什么叫“志”呢?“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和奋斗的目标。一个人有了志  相似文献   

20.
反校园化是校园中客现存在的一种化现象,高校中反校园化有其深刻的原因。只有客观地认识并从教育本身出发。利用管理手段调控,引导“反校园化”向“亲校园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