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文学史的叙述往往只论述作为“现代”诗人的穆旦,而很少顾及“当代”的穆旦。穆旦1976年的诗歌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为两个鲜明的特点:生命的彻悟与诗艺的回归。生命的彻悟首先表现在诗歌意象的“死亡”气息上,生命的彻悟还表现在诗人对晚年荒原处境的不得已的“坦然”的接受。诗艺的回归主要表现在诗歌语言的“去欧化”诗歌意境的“反晦涩”;对诗歌外在节奏、韵律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在“文革”后期,穆旦有了一次诗的火花的进射,在短短一年间(1976年)写下近30首诗,成为穆旦一生中的第二个创作巅峰。作为穆旦人生落幕前诗艺进发之一的名诗《冥想》,向我们展示一个彤而上的人类群体与个体存在之思,敞开了人类悖论而又真实的生存本相。这首诗却一直少有人进行正式的文本分析,本文试图通过细读《冥想》。采用新批评的方法,演示人与万物作为导演与演员的角色错位与归位过程,探寻穆旦在现代性视阚下进行生命参悟和文化寻根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穆旦诗全集》和《穆旦诗文集》的出版对于推动穆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新诗史意义,其中一些史料的增补可以看出穆旦新诗的改动情况。穆旦的日记、书信和诗作,极端年代特殊的诗人心态、新诗观念和新诗传播方式都为考察建国后的诗人写作提供了崭新而宽远的视域。知识分子的心态史和写作史是在时代语境转换中完成的“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王燕 《文教资料》2012,(14):25-26
穆旦的晚年诗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其丰富性与复杂性难以尽述。本文简要分析穆旦的一组无意中互相联系着的作品,即《春》、《夏》、《秋》、《冬》,以窥见这位杰出诗人的晚年诗歌的一种风貌。  相似文献   

5.
丘特切夫被奉为俄国象征派的祖师,而穆旦是现代中国新诗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他们跨越时空“相遇”在穆旦的晚年。丘特切夫饱受德国文化与文学的滋养,主客对应的诗艺追求使诗意尤显丰厚;穆旦则在史略特的反浪漫主义理论里,找到“客观对应物”的艺术手法,使诗质显得厚重。两位诗人的诗学陶养有着共通之质。  相似文献   

6.
穆旦的《诗八首》是一组“爱情之诗”。通过对“无题”这一特定的诗歌形式的再书写,穆旦建构了一种人与天地准、返本归一的爱情哲学。  相似文献   

7.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在叙述1957~1966年十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和1966~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主要建设成就时,各引用了一幅示意图,即《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和《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图示中都标有“成昆铁路”,而教材对两幅示意图中的成昆铁路都没有明确的文字说明。因此,许多学生常有疑问:成  相似文献   

8.
久被人遗忘的“九叶”派代表诗人穆旦一生写了大量的“使现世的关怀和永恒的思考达于完美的结合”的诗歌,其诗歌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玫瑰的故事》“重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世界》写诗人面对残缺的世界图景所应的态度;《智慧之歌》写人在这个世界生存的荒诞与高贵。  相似文献   

9.
本文钩沉了穆旦1942年发表在《教育杂志》的《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一文,使我们清楚了西南联大抗战初期的迁移、上课、日军轰炸以及为何迁往四川未果等情况。《隐现》1943年版本的发现,使我们了解这首穆旦早期最为重要的长诗的最初结构、旨意,以及其同1947年改定本的巨大差异,进而进行比较研究,探察作者如何穿透语言和逻辑之网,呈现一个时代的“内心世界”及苦痛。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8,(94):192-193
穆旦是"九叶"代表诗人,也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之一。受西方惠尔特等人的影响,穆旦的诗歌风格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和现代性。《春》创作于1942年,是穆旦的代表诗歌,因其文质兼美,现已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该诗突破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中和与平衡,诗人用极富张力的手法交织情感与理性,用多种意象的碰撞形成诗歌的强烈冲击,进而传达一种炽烈饱满的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11.
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一书中运用富有想象力的现象学为诗歌解读开启了新方法,将建筑层面的物质空间拽向了丰富的精神空间。通过穆旦的诗歌、书信和日记,笔者发现穆旦笔下存在大量的“家宅”形象;从现象学角度走进穆旦,会发现他独特的个体经验和时代想象、旧诗情结和人类情怀、感觉抒写和反抗意识,这些又为我们抵达穆旦深邃的潜意识层面开启了一扇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欧美诗歌曾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大影响。我们可以从闻一多、李金发、戴望舒、艾青等中国现代大诗人的作品中看到西方诗歌的深刻影响。类似现象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相当普遍。 曾经受教于闻一多并深受欧美现代诗派影响的穆旦,其诗作有许多因素与波特莱尔的作品是相通的,其中最明显的相通点就是他们的许多诗作对生命主题的重视。同时,由于作者、时代、国度的不同,他们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又存在一些歧异的东西。这种差异在穆旦的《控诉》和波特莱尔的《大敌》、《自惩者》中较为明显。 一、感伤的和悲剧的 穆旦的《控诉》和波特莱尔的《大敌》都有对生命悲剧的描述。两位诗人表现在诗中的主观情感特质却很不相同。这种差异在两位诗人对生命悲剧的具体描述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穆旦的《控诉》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写道:“冬天的寒冷聚集在这里,朋友,/对于孩子一个忧伤的季节,/因为他还笑着春天的笑容——/当叛逆者穿过落叶之中”。波特莱尔《大敌》的第一小节则是这样的:“我的青春只是黑暗的暴风雨,/到处看到斜射过辉煌的阳光;/雷和雨造成如此破坏的惨况,/园中乘下的红果已寥寥可数。” 两节诗都描写了一个与主体对立的东西。前者是用冬天聚集的寒冷来表现的,它对于孩子是一个“忧伤”  相似文献   

13.
在诗词写作中,借助典籍中的现成意象来表达特定场景下的情感.则能使语言富有更多的文化韵味,诗人的情感也因此而具有特殊的文化蕴涵。毛泽东诗词在现代人写作的旧体诗词中所以独占鳌头,就是因为他用的虽然都是熟语,却有着丰富的文化意味。“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落花时节”虽是平常语言,但因为采自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时节”就有了久别重逢的意味。“风雨送春归”.如同口语,并无用典的痕迹,但却是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的意境的浓缩,从而增强了惜春的情感意蕴。《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  相似文献   

14.
穆旦是中国现代派诗人中的杰出代表,《赞美》是其力作。该诗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是“寂寞的诗人”(邵燕祥语)穆旦之幸.也是广大学子之幸。相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上的其他白话诗作.这是一首虽不艰涩然而较为“难懂”的诗作.也是一首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沉复杂的情感内涵而让人过目难忘的诗作。这首并不很长的诗歌给予我们这样的艺术直觉:它不是一首单纯的短歌.  相似文献   

15.
穆旦是中国现代名诗人,本通过对穆旦《诗八首》的分析,说明它所包含的异质情感和理性审视对中国现代爱情诗传统的终结意义。同时说明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营养滋润下,中国现代爱情诗的成熟。  相似文献   

16.
要理解穆旦这首《春》,首先必须掌握“他”和两个“你”所称代的内容:“他”承前,指的是“绿草”;第一个“你”为启后,代“花朵”;第二个“你”,没有具体所指,用以启迪读者。在这里,诗人用全知视角写“他”,写“他”与“你”的关系,既展示自然春天的美好,又具“满园春色尽在眼底”的气势。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诗坛上,穆旦是一个受西方现代派诗歌(如艾略特、奥登、叶芝等)影响很深的诗人。“他从现代主义学到的首要一点是:把事物看得深些,复杂些。”(王佐良《谈穆旦的诗》)因此,他的诗比起一般的中国诗人的诗来,就显得难懂一些,但也更耐人寻味一些。他的代表作《赞美》一诗,自从选入中学教材后。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有很多疑惑,学生在学习时更常感一头雾水。本拟从“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三重含义入手解读,兼及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蛇”作为一个语言符码很少出现在诗中,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却有五首诗与“蛇”有关,它们分别是冯至《蛇》周作人《五十自寿诗》(两首),穆旦《蛇的诱惑》,郑敏《寂寞》。这五首诗均提到蛇,这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论文拟从“蛇”在神话中的意义出发,通过“蛇”在具体语境中的隐喻意味,挖掘其中的社会深意,并以此探究诗人在写诗时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穆旦现象”是指穆旦其人其诗中的不寻常现象。本文认为频繁出现“上席”一词,也是穆旦诗歌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穆旦的不寻常之一。认为“上帝”在穆旦诗歌中代表了一种超越精神,它对穆旦诗歌的意义在于:首先,“上帝”是穆旦的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其次,“上帝”是穆旦的一根支撑精神的手杖;第三,“上帝”是穆旦的一件深化诗歌内容的洋服。穆旦诗歌中创造的“上帝”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九叶派”,其中的重要人物穆旦的诗歌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其突破了中国旧现代主义者的诗学建构,将中国现代诗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本文试图从穆旦与西方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其对穆旦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