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握文本的字意、词意、语感、篇感是儿童文本解读的关键,正是基于此,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从文本的一隅或整体对文本进行解读,即文本的“全息阅读”。在“全息阅读”中,笔者引领儿童对文本的创作背景进行扫描,对文本本体进行细读,对文本意义进行拓展、延伸。一、“全息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全息阅读”是儿童用整个的生命体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儿童的感官,让儿童倾听文本的声音,把握文本的律动,找寻文本中蕴含的画  相似文献   

2.
"意蕴"一词在《辞海》中是如此解释的:即事物的内容或含义。可见,意蕴即文本内在的意义,也就是潜存于文本的"作者的思想性、恒定的人文性、历史的规定性和时代的发展性等"。[1]所谓文本意蕴的重构就是教师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教学习惯、儿童文本的解读范式等因素的存在,使儿童语文阅读教学显得乏味与沉闷,文本解读缺乏创意。究其原因,是儿童对文本缺少一种“陌生化的眼光”。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师对文本多年的“经验化解读”时常遮蔽文本本身,让文本的内在意蕴遭遇放逐。“陌生化阅读”将引领儿童直面文本本身,创造文本解读的新生命!  相似文献   

4.
绘本,又称图画书,作为儿童早期阅读材料,有着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但是,在绘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出现“走马观花”即缺少对文本深层内涵的把握、“机械灌输”即对绘本价值认识不清等问题,导致小学语文绘本教学的效能比较低。本文根据目前小学语文绘本阅读的教学状况,积极探索绘本智慧阅读的教学策略,引导儿童进行对话性、质疑性、建构性阅读。  相似文献   

5.
语文阅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以文本为中介,对文本展开积极的创造性解读。批注作为阅读过程中的主动解读,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儿童“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儿童对文本进行圈画、评点、评注,与文本展开积极交流。一、“批注式”阅读:内涵与价值所谓“批注式阅读”是指儿童在对教材文本的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文字、线条等对文本进行一种“自我解读”,它是儿童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的真性  相似文献   

6.
所谓阅读教学形式,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阅读文本三者之间因互动关系而形成的教学结构的表现形式;而阅读知识则是指阅读者个体对阅读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以及阅读技能的掌握。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与改组”,重构并不意味完全抛弃或铲除,而是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对已有的阅读形式根据阅读文本与阅读情境的需要进行更自由更灵活更合理的重组而“出新”,  相似文献   

7.
美国阅读心理学家吉布森和利文认为:“阅读乃是从课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按此说,人们在阅读中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和归纳信息等思维活动获得文本的意义从而达到对文本的理解的。这样的理解.应该说是与原文的内涵和外延相一致的,它不会超出文本原有的思维空间,即阅读只是对文本所叙述的事实或事理的接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阅读本应是一种体验。阅读主体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或共鸣,或质疑,这就是阅读体验,然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背离了体验。 表现之一,阅读的主宰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感受,以所谓的“标准答案”取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文本阅读”,即学生在问题清单的引导下对教师所提供的历史文本进行阅读、探究、解读与意义建构的过程。近些年,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文本阅读”的观念影响下,中国的历史教育研究与实践者开始了一系列历史阅读的探索,尝试将教学材料以“主题+多文本+问题清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供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探究,组织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与阅读素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知识的拥有者。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文本意蕴重构就是指立足学生阅读期待,以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为目标,在教师、学生、文本三维对话的基础上所建构的文本意义。文本意蕴的重构不是对文本意义的复制,而是融合了教师、学生、文本(作者)这样一个多维的经验世  相似文献   

11.
儿童天生好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发现是儿童成长的心理特征.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读出“独特发现”,提升言意兼得的境界.目前的阅读教学却盛行以教师的发现去捆绑学生自主发现的做法,扼杀了学生阅读的“独特发现”.“独特发现”是适应儿童成长的诉求和彰显文本价值的需要,要以“发现言语内容和形式的意蕴,发现文本理解与运用的营养,发现文本的缺憾和解读的不足”为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陆海霞 《教书育人》2014,(11):25-25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对话过程。通过对文本的有效阅读,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文本,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文本的“细读点”,从而实现高效的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13.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语文课堂阅读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一直害怕教学过程出现“失控”、“偏移”、“短路”和“断路”现象。导致学生的阅读实践受教师思路的牵制。方法呆板,过程简化而失去了灵性。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与文本真切“对话”,从中感受到语言的趣味,尽可能地理解作者的原旨。这种“对话”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去开启对话的窗口,以实现沟通融合。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那么教师该如何组织、促进学生的阅读?我认为关键在于着力创设对话情境,精心构建课堂对话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发现文本的意义,感悟文本的情感,并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会阅读。  相似文献   

15.
所谓“陌生化”,是一种重新唤起人对所看事物兴趣的方法,它要求人们对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事物保持一种“陌生感”,保持一种新鲜感。儿童阅读教学中采用“陌生化”,旨在让儿童对文本进行细读,激发儿童文本阅读的积极性,调动儿童文本阅读的主动性,让儿童对文本进行欣赏和品味。一、“陌生化”阅读:内涵与意义课文是儿童直接感知的文本。教材文本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时常和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在对  相似文献   

16.
沈字 《学周刊C版》2014,(8):179-179
体验式阅读.即在教师指导、点拔下.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关注、感悟、欣赏、评价阅读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阅读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情智存在的亲历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阅读之前或阅读的过程中经常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激起他们的阅读期待.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表现在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点为基础.挖掘课文对学生的潜在意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学生进行“诱导式”“互动式”对话.  相似文献   

17.
教师对教学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的个性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文本意旨、价值的自我发现与重新评估;二是对文本意蕴的独特体验或变角体悟。前者以“新说”“别解”为阅读结果的呈现形态,鲜明地彰显出阅读主体的思维批判性与穿透力;后者则以阅读过程的幽曲、别致新人眼目,它更仰仗的是阅读主体的睿智及其对语言的悟解力。  相似文献   

18.
文本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是一个等待发掘和探究的未知世界,具有生命的灵性。而阅读一篇课文就是学生与文本、与文本作者一次次对话的过程。正是通过学生的解读与阐释,才打开文本意义结构的封闭形式,使其获得活生生的具体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  相似文献   

19.
"适合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指的是教育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信息过载时代多文本的阅读逐渐对当下学生的阅读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展儿童项目阅读是应对新形势下阅读挑战的有效举措。通过儿童项目阅读的意蕴阐释,挖掘其背后的小学生学习机制,探索实践层面的方法与路径,在项目的初始规划与目标确定、项目的推进措施与方法、项目的成果展示与评价等环节积极实践,有效提升小学生多文本阅读的理解、辨别、比较、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深度阅读能够促进文本、作者、背景等要素的有机融通。深度阅读的发动者和引领者是教师。教师要在阅读中捍卫思想的尊严,在阅读中引导文化建构,追求精神生成。深度阅读教学的核心取向应该是文本意蕴的探究。有效的深度阅读要深刻体察作家心境。阅读中要高度重视以艺术设计的教学话题实现和语言学习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