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让渡迁移、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点滴侵蚀及西风东渐所引发的“人性之常”与“现实之变”的矛盾,“京派”诸贤“礼失而求诸野”地在乡土社会中寻找寄托美好人性的小屋,并形成了在所求之野的乡土社会背景上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人性之常、人性之美进行寻租模式的挽歌式创作。乡土社会既孕育了“京派”作家们自己生命中农耕文化情致,又承载了农耕文化所有美好的人性因素.既原型意义地构成作家的深层心理背景。又为其作品提供了土壤意义的意象体系和文化内涵。较之于革命派、人生派的乡土文学的作家的批判性,“京派”也因此染上浓重的理想色彩和挽歌情调,凸现该文化群落、文学流派的派性性征。  相似文献   

2.
郑思肖是中国学史上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他的《心史》虽是“古今所未有”的奇书,但又有真实性.是磅礴着浩然之气的心灵史。它和郑氏其他作品一起,真实地反映了南宋王朝日趋覆亡的现实悲剧和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赞颂了以天祥为代表的民族英雄的凛然正气,反复表达了郑氏“一统正乾坤”的热切意愿和“终身只宋民”的坚定决心.达到了“篇篇字字皆盟誓”的程度。从《心史》的接受史看,直到20世纪初,它还在发挥着“起国家之衰”的振奋人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曹丕的诗歌独具个性的内在之“气”,有着丰富的含蕴,它具体地体现在作家及其作品的“真情”、“个性”和“风力”之中。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新生代”、“晚生代”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先是“60年代生”,继之“70年代生”,他们的审美选择与精神向标都显示出了区别于前代人的不同风貌,90年代末,朱文、韩东等更是大张旗鼓地发起了轰动文坛的“断裂”事件。但现在看来,“新生代”作家与80年代精神在个体价值、审美价值及现代性追求上仍有一脉相承之处,真正与80年代文学精神发生“断裂”的是晚近崛起的“80后”一代。惟其如此,当年的“60后”、“70后”新生代在今天已经不再给人以陌生的“新”的感觉,他们当中有许多作家也已经是当下文坛的主力军,他们的创作已经渡过了曾经的接受与批评的矛盾期,被批评界与文学史写作者纳入当然的研究对象和叙述对象。“80后”作家与文坛之间的不解、冲突和矛盾相较于当年的“断裂”事件犹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在关于“80后”创作的评价上,尽管有少数研究者将其作为一个现象理性地对待,认真地研读他们,但更多的研究者对他们的拒绝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这种拒绝或者是沉默或者是漠视或者是彼此不理解的批驳,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需要改变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1949—1979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翻译与研究在中国经历了一次起起落落的过程。1949—1953年出现了一个小高潮,1954—1955年则处于低谷,1956年却形成了更大规模的高潮,此后则一路走低,1960年代之后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1970年代末逐渐有所起色。由此也形成了作家在不同历史阶段迥异的镜像: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到“进步性与反动性矛盾地集合于一身的伟大作家”到“反动作家”再到“进步性与反动性矛盾地集合于一身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6.
我主要从知识分子精神与国家意识形态的矛盾这个角度,来作点新的读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自产生以来,由于它的自由、民主、个性、独立等意识和传统,一直处在与主流权力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之中。国家意识形态必然要用大一统的思想规范来整合、改造和利用知识分子,使之“非知识分子化”,成为妥贴的,国家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如果说,创造社、太阳社等对“革命文学”的倡导、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或“左联”对“新月派”,“自由人”或“第三种人”的批判仍属知识分子内部不同思想者的矛盾冲突,反映出许多知识分子自赏地以“群体”…  相似文献   

7.
韩愈“不平则鸣”的提出,除了与其自身坎坷不平的遭遇有关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儒家诗学的影响,更与“发愤”说一脉相承,同时也与任性率真以发怨怒之思的庄学精神密切相关,但“不平则鸣”有其更完善、更系统的新发展。它有其自身丰富的内涵。“不平则呜”与“文以载道”并不矛盾、并不对立,其精神实质是是一致的。“不平则鸣”说为诗人作家的创作提出了忠于生活敢于作不平之鸣的现实主义要求。  相似文献   

8.
策划提示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故课堂理应具有生活的“自然”特质。但是,公众视野下的课堂不同程度地过滤掉生活的元素,导向性、装饰性、表演性等“三性合一”令这类课堂不同程度的精彩。从研究与交流的角度看,精彩的公开课功不可没,它为实践者洞开了理想的课堂之  相似文献   

9.
欲论“黑色幽默”,当从“幽默”说起。林语堂何以要用幽默二字来音译Humour,而不勉强甩“朽木”、“蛤蟆”、“黑幕”、“胡摹”之类凑合,只求其译音近似而己呢?他自有他的道理:“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犹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显露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故译为幽默。”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流行于美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它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确乎不同程度地显示在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作家创作中。幽默已含幽隐之义,冠以“黑色”(Black),表明这种文学现象一再暗示人类的笑声至少有一种发自不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将创作中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前意识以及意识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又分别在作家创作过程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在这三个不同意识形态下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潜意识是作家创作前头脑中的蓄积库,进入前意识状态时作家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创作冲动,最后进入意识层面使最终作品浮出水面。这三种心理状态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作家创作,从而使作品产生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琳琅满目的“书海”里,“文学选本”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特别是现当代文学“选本”,不仅不同的文体、流派、主题、时期、年度的作品选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而且因为作家、题材、选文的现实性以及市场机制的驱动(如排行榜)也显现出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和标示着文学及其市场化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论文从教科书的“选本”角度契入,联系编选实践对之做延展性的思考,以期将问题的探讨拓宽并进一步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巴金的《随想录》,充溢着这位世纪作家的善良、悲悯与博爱。《随想录》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高峰”之作,在于它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  相似文献   

13.
1942年,法国地下“子夜出版社”秘密出版了一本薄薄的小说——法国著名作家维尔高尔的《海的沉默》,给予亡国之中的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它以一个细小的事件展示出在武力征服与压制下,在与屈辱相伴的“和平”生活里人们为维护人格独立尊严形成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当这篇抵抗文学杰作在法国悄悄争相传阅时,远离战场的美国也出现了一部与之相呼应的作品,张扬一种不为暴力所摧毁的精神,这就是美国杰出作家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月落》(一名《月亮下去了》)。它与《海的沉默》,都从“人性”角度审视战争,因而内在意蕴暗合、精神指向同一,…  相似文献   

14.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问题小说”,它是作家问题意识和内心焦虑的体现。作者的思想困惑,反映在文本中则呈现为人物形象的失误、“论证结构”的动摇以及与之相关的复调性特征。“问题小说”对现实具体政治问题的诉求,决定了它遭遇批判和淘汰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诗道”这一概念,见于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其具体内涵涉及五大问题:一是诗歌意境创造中的言意关系,即如何以简约之辞传达丰厚之意韵;二是强调了作家的想象力在营造作品意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将诗歌意境的创新跟作家对诗史的深刻认识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发扬言志抒情文学传统之根本精神的基础上,突出了诗艺的推陈出新;四是提出了“不试故艺”说,阐明了诗歌艺术之提升,与作家人生境遇的内在关系;五是从鉴赏批评的角度,指出了“知音”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于读者与作者在人生经历上的相似性。这些理论观点,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发展了唐代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谈文学翻译     
文学作品是作家殚精竭力,取自身心而奉献给社会的“精神产儿”。与肉体产儿不同的是,它经作家“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后,便由社会公众来“监护”和“培育”,其最终是“夭折”还是“成器”,并不太迁就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拳拳之爱。一部文学作品的命运,既取决于包容各种情趣的文化群体中是否有人欣赏或钟爱,还要不断经受历史风雨的淘洗与时间天平的衡量。如果它走出国界,涉足异域,置身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7.
比较鲁迅和契诃夫小说中的“忧郁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在环境、人物、终极指向等方面都表现出较浓烈的“忧郁情结”。由于外在与内在的差别,他们的“忧郁情结”的程度有强有弱。“忧郁情结”与作家主体同客体的反差有关,优秀作家大多具有“忧郁情结”,它是世界学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有关论述,给合具体史实,以及顾准等人研究成果,论证资本主义不是在封建社会内部普遍自发地产生的,它首先在西欧出现,以后不断向全世界发展.但除北美和日本外,它总是不同程度地出现“难产”现象.即使在西欧,它也历经坎坷,从萌芽之地的意大利,到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荷兰,最后才在英国最终确立.因此,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确立是“曲折性和必然性的统一”,而非“自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置《怀念狼》于当下的写作环境中考察,它有媚俗之嫌;置它于贾平凹创作历程中考察,它体现了作家由实而虚的创作趋向,它的“寓言”性质的获得与写实精神和现实批判意识的丢失是同时的。  相似文献   

20.
简析俄国文学中三个“多余的人”形象李耕耘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形成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普希金是它的创始人,果戈理为之奠定了基础,大批作家继承了他俩的传统,使批判现实主义成为文坛主流。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及时地从理论上进行总结,为其健康发展铺平了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