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宋遗民词人的仕隐之惑,是指他们在宋元易代之际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因生活的贫困和政治的压力不得不出仕元朝学官而导致的一种心理矛盾困惑的悲剧性生命体验,它源于遗民词人在生存困境和宋元文化环境对比中激发起来的遗民意识的勃兴。  相似文献   

2.
陈瑞 《语文知识》2010,(4):87-88
在宋元易代之际,大量遗民文人不与新朝合作,与蒙元统治者保持着一种疏离甚至是对立的状态。在这一时期的遗民社会中,老庄思想颇为盛行,不仅深刻影响着遗民的人生态度与生存方式的选择,而且对遗民散文的创作也有重要的意义。宋遗民散文推崇老庄思想中的自然观念、隐逸思想,艺术上也多取法老庄之文。这种创作倾向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遗民词是唐宋词光辉的最后一页。在宋元之际的词坛,遗民词人形成了江浙遗民词人和江西遗民词人两大创作群体。这两大群体的词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如都具有隐逸的思想特征,创作题材上都由舞榭歌台、秦楼楚馆的男女艳情转为自然之景、隐居之乐等。但是,他们又各具特色,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就意象的选取、词风的追求、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对南宋江浙遗民词和江西遗民词二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元明易代与宋元易代一样,遗民也接踵而起。大量汉族遗民诗人的存在是明初诗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现象。这些汉族遗民诗人大都在元末诗坛负有盛名,他们在入明后,或拒不入仕,或不奉正朔,在诗文中有强烈的遗民意识,怀念故主,甚至为元朝死节。这种普遍的元朝情节与重新建立的汉族政权之间的疏隔使他们陷入了极其尴尬的悲惨处境。从元明易代之际文人的动向和诗文中流露出来的遗民情节看,"君臣之义"超乎"夷夏之防"是汉族遗民诗人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宋末元初遗民刘辰翁是辛派词人后期的代表人物,其元宵词为宋代词人之冠。他的元宵词超越了宋代节令词佳人伤春和男士悲秋的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隐含了深沉的寄托,深刻地反映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时代风貌和遗民心理,在词史上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6.
宋末元初遗民刘辰翁是辛派词人后期的代表人物,其元宵词为宋代词人之冠.他的元宵词超越了宋代节序词佳人伤春和男士悲秋的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隐含了深沉的寄托,深刻地反映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时代风貌和遗民心理,在词史上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
宋遗民词人的交游唱和词是宋元易代之际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反映,是特殊文化形态下民族心灵历程的记录,是词体文学由传统“应歌”向“应社”转型的产物。所以,宋遗民词人的交游唱和活动,不同于以往诗人词客的风流雅集、诗酒唱和而带有亡国遗民隐逸生活实践的性质,对遗民词人群体的形成、群体人格精神的建构和创作范式的改变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宋遗民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某些时代风气、文人心理、生活观念、地域特点、社会审美习俗、文学创作倾向等,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宋元之际的遗民诗人郑思肖秉承家学传统,精于诗文,独具匠心地创造了规模空前的大型题画咏史组诗《一百二十图诗集》借以抒怀言志,尚友古人,表达诗人茕茕孑立的孤寂之情、忠贞不渝的爱国之心、诗意栖息的游仙情结、效仿隐逸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9.
宋代文人普遍具有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的人生态度,在文学创作上追求平淡之美。宋元之际遗民文人的骚体作品更多地选取日常生活场景,因而使得其骚体作品出现了自然冲淡的意境,这一时期骚体作品的意境创造呈现出趋俗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何梦桂,浙江淳安人,咸淳探花,宋元遗民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集《潜斋集》收入《四库全书》。《鹃啼曲》出自其作品集《潜斋集》,不仅借“杜鹃”来吟咏宋末皇帝,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遗民们的精神面貌。本文将从“杜鹃意象”以及“遗民”两个角度浅析《鹃啼曲》。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古西域龟兹文化、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特点的介绍,凸显古西域龟兹文化对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互摄互补,方才汇成了今日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象。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能巧妙地选取意象、画面或场景并加以巧妙地组合,以传情达意.从画面的摄取和组合角度来看,唐代诗人能够非常娴熟地运用蒙太奇组合技巧,给自己的诗作带来流动变化的美感和迭出的意象.  相似文献   

13.
刘禅流落民间的传言 ,古亦有之 ,宋后特甚。北宋李日方、扈蒙等学者将其搬上《太平御览》,致使其欺骗性尤强 ,不少人误以为真。本文批谬示误 ,指出其违背史实 ,不可相信。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规模巨大,影响深远。文章从民族融合的层次与趋势两方面对此加以论述,认为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可分为物质性、社会性以及精神性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融合依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并与各民族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又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历代昭君题材诗词主题思想谫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史上,从晋代到清代以王昭君题材创作的部分诗、词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一生之所以大量创作怀乡诗既与唐代的社会现实有关,又与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传统有关。这些诗歌也是诗人半生漂泊漫游的人生经历的心灵折射。  相似文献   

17.
李渔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 ,其小说创作既是世俗性的 ,又是职业性的。本文试图从明清时期的人文环境、地域特点及交友等角度探讨李渔小说创作的职业性倾向  相似文献   

18.
《邯郸记》借吕洞宾点化卢生的故事,反映了明代中晚期科举制度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剧本语言简练,结构紧凑,排场安排合理。明清时期在舞台上演出频繁,其演出具有特定的宗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捻军失败后,因直隶善后问题而在清政府高层中引发了淮军等勇营武装能否留防直隶的论争,最后以“直隶附近京畿并两陵重地,宜用兵而不宜用勇”而否决了淮军等勇营武装留防畿辅之议。然而,以天津教案为肇端,随着外来侵略势力对畿辅地区一波又一波的武力威胁,清政府迅速对淮军开启了大门,随后淮军等勇营武装开进直隶,并落地生根,成为宿卫雄师。直隶地区不同武装力量的迅速转换,标志着在国际风云的冲击下,清政府不得不进行被动的因应和调整。  相似文献   

20.
秦代的泗水郡是楚国旧贵族及普通民众与秦朝统治者矛盾最尖锐的地区。秦末,陈胜首先在此举起反秦的义旗,当地人刘邦等起兵相应,楚贵族项梁在江东起兵后也转战于此。他拥立的楚怀王心也以彭城为都,泗水郡成为原六国贵族民众反秦斗争的中心。及刘邦、项羽先后引军入关灭秦,刘邦与项羽之间又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楚汉战争,泗水郡又成为其主要战场,著名的灵壁之战与垓下之战都在这里进行。垓下之战决定了项羽的败亡和刘邦的胜利,导致西汉王朝的建立。由此可见,秦汉之际,泗水郡的军事政治形势与秦朝灭亡、汉朝兴起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