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皮尤研究中心近日联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公众对一系列热点科学问题的看法与美国科学家存在严重分歧,其中包括转基因食品,气候变化和进化论等。这项调查发现,美国科学家和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分歧最大,88%的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可安全食用,但持这一看法的公众只有37%。调查报告表示,差距如此之大的一个可能原因是,三分之二的公众认为科学家对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后果没有清晰认识。  相似文献   

2.
董上德 《文化遗产》2010,(1):66-71,157-158
同一母题之下的系列故事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个母题可以"孳乳"出一系列的故事,而这一系列的故事在其流传过程中又可以"转化"出不同的叙事样式;这样的"转化"往往以"捏合"为主要手段,而"捏合"又不是随便的"编造",它必须与特定的叙事样式相适应;所"捏合"出来的故事必定被特定的叙事样式"格式化"。于是,同一个故事被一次一次地"格式化",就产生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叙事样式。不同叙事样式的故事尽管来自同一个"祖宗",由于编故事的人谙熟叙事样式在同题材格局内的转化机制,这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各有不同的面貌,具有"陌生化"的效果。这是同一个"故事"可以生生不息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艰难的第一轮融资1996年,我正处在创业初期。当时我去找美国知名风险投资专家、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资深教授爱德华·罗伯特,见到他时我就跟他说,"我想创业,你看我回国这段时间的业绩,能不能给我投一笔钱。"我以前就认识罗伯特,他对我做的事表示"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有兴趣,但没有敲定。这是当年4月的事。到6月我就又回到美国,再找罗伯特谈,他说他愿意投资,但是先按200万美元估值。他表示可以投一笔钱,但是必须还要有另外两个人一起投才行,因为一个人投风险太大。  相似文献   

4.
这确实像一个现实版的励志故事。美国华裔后代、从小逐梦、历经歧视与质疑终成体育明星。林书豪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个案,但毕竟让华人公众看到了"成功"的另一层含义一周时间,林书豪成为美国体育界的焦点。他以优异的表现带领纽约尼克斯队连胜,从一名即将失业的球员成为球队核心。这像一个励志故事。在美国长大的黄种人,想在篮球界立足,却备受质疑冷落。他是无数挣扎在金字塔最底层的球员之一,一刻都不能懈怠,只为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谁是我们的主人?谁是我们的仆人?作为社会个体、作为职务中人,该如何进行身份认同?这都是问题. 这里有一个很让人感慨的故事--其实不算故事只能算"细节",它发生在美国,对求解上述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1日刊登李从军社长的署名文章《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后,总部设在华盛顿并以"就最重要新闻或思想提供权威引导"著称的美国知名网站大西洋新闻网站,将该文选为"当日五篇最佳专栏文章"之首.记者就此采访了选评这五篇文章的该网站编辑凯特琳·迪克森,向她询问选择《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一文的考虑.迪克森表示,她选择这篇文章,主要是发现它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而且作者来自中国,又是一家通讯社的社长."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见解,我们认为我们的读者会感兴趣".  相似文献   

7.
徐斌 《新闻实践》2008,(4):F0003-F0003
翻看"法新社2007年度最佳图片",发现了两张很有意思、又非常相似的照片(见附图一、二)。这两张照片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他们不是一般人,而是美国"第一夫妇"——乔治·布什夫妻。这对美国第一夫妇在不同地方做着一件相同的事——亲民:丈夫布什在白宫草坪上与受伤伊战士兵跑步;夫人劳拉则在一个遥远国度与那里的病人攀谈。把这两张照片放在一起阅读,会让人发出会心一笑。  相似文献   

8.
人……人……人……到处都是人.天南海北的学生,聚向毛泽东青年时代求学造反的湖南长沙,然后困在长沙,又涌出长沙,操什么口音的都有,穿什么装束的都有(许多年后,我一看到描写红卫兵的电影、电视,动辄一律穿绿军装,就感到可笑,感到太"抽象",太"典型",太不真实,太服装"脸谱化"了.比方说,戴线绒圆帽,穿对襟布扣中式便装的上海男学生就比比皆是,一眼就能认出是"阿拉"),什么心态都有;站台上已经人满为患,不亚于多年以后的打工潮,但人们还是一波一波地冲进来--"冲"这个词,一点儿也不过分.  相似文献   

9.
贵刊82年3期登了一则资料《美国报纸的诞生地》,文中说,有一个叫本杰明·赫恩的英国出版商,“创办了一份报纸《公共事务》。这张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份报纸,只出了4天就被禁止了。”但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甘惜分同志著的《新闻理论基础》一书说,“本杰明·哈里斯出版的《国外与国内公众事件报》,报纸只出了  相似文献   

10.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婴儿在五个月后就能感觉到爸妈的爱不一样:妈妈抱孩子抱着很紧,孩子感到很安全温暖;但爸爸一抱孩子,孩子就容易兴奋。为什么?高,刺激,力量,这就是婴儿的感觉。同样一个"抱",父母传递给孩子不同的感觉;同样是"传播",不同属性的媒体、不同形态的节目,受众的感受、体验也往往不同。新媒体时代,传媒人似乎早已形成共谋:高,刺激,力量,这才是受众期许的感觉。所以现在打开电视,你可以很容易  相似文献   

11.
7月份,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农产品电商网站采采网;8月份,现代快报升级改造的"快报易购"上线运营,开启电商新发展。今年以来,众多纸媒试水电商。而淘宝联合全国数十家纸媒推出的"码上淘",也算为纸媒转型提供了一个思路。有人说,这是纸媒突围的路径之一,能成为媒体转型的"试验田";但也有人表示,纸媒还没弄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这是不务正业。新安晚报编委章玉政、本来生活网华东总经理刘有才、财经作家顺风做客"三人谈",共同为纸媒玩电商把脉。  相似文献   

12.
肖景辉 《传媒》2005,(9):38-40
作为一张由5万元起家的周报,5年内做到年广告额超亿元,7年内连续2年获得全国报业广告十强;在它13岁的时候,在第二届全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被评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周报"之一.<精品购物指南>,这张对京城人号召力十足的报纸,演绎了一连串神奇的"数字"故事.而最令其创始人、领军人张书新总编辑兴奋的,仿佛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令他们创造这神奇故事的"1 X"理论:这个"1"是独一无二、缺一不可的"1",我们要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精品"……  相似文献   

13.
齐子 《北京档案》2005,(2):12-13
以下刊登的是发生在近40年前的故事.本刊本栏的题目是"点击新闻"."新闻"有两种解释:一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二是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发生在近40年前的故事,虽属"旧闻",但由于它尘封已久,不为人所知,现今经报刊披露,自然也就具有了新闻价值.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见识一位老共产党员宁可坐牢也要实事求是讲真话的铮铮铁骨.这种性格和品德也是档案工作者理应具备的.  相似文献   

14.
10月4日,本年度第一个诺贝尔奖隆重揭晓,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因发现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荣获生理学医学奖.有趣的是,在介绍这两位"气味专家"的成就时,几乎所有媒体都用上了"花香"这个比喻.新华社的电文就是这么开头的:"独特的花香会唤起一个人久远的美好回忆,但一种难闻的气味也会让人对某种食物避之唯恐不及……"  相似文献   

15.
正多年前,在家里接到一个长途电话,打来电话的那位没寒暄几句,就问我是否看过《夹边沟记事》这本书。我说还没有。他告诉我,这本书很值得读;接着说起书里一个"上海女人"远赴夹边沟寻找饿死的丈夫的故事,我听得出他讲这故事时有点动情。最后他问我,要不要帮你搞一本书来,我说,不用,我会有办法的。打电话来的人名叫解思忠,时任"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是国家副  相似文献   

16.
“我看到伊拉克士兵持枪冲入医院,他们从育婴箱中取出婴儿……任凭小生命在冰冷的地板上冻死。”这是一个15岁的科威特小女孩娜依拉讲述的故事,她的话震动了1990年10月10日举行的美国国会人权小组的公众听证会。她的证言来得正是时候。因为这时美国人正不知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应该作何反应。在国会关于战争授权辩论会上,娜依拉的证言频频被引用,后来,该  相似文献   

17.
朱浩 《文化遗产》2015,(2):43-50,157
在杨家将"十二寡妇征西"故事中,征西女将必须都被标榜为"寡妇"、数量必是"十二",这种颇为奇特的现象与该故事如何产生这一问题息息相关。张政烺先生推测该故事来自于出殡仪仗队,对此话题的开辟之功实巨,但其说非为定论,值得重新探讨。"十二寡妇征西"故事来自于明代社火中的"六丁六甲"舞队,而此种舞队在南宋民间社火中就已存在,是从南宋宫廷傩仪中移植而来。"十二寡妇征西"故事乃民俗与民心之结晶,代表了民间故事衍生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8.
郝峰  殷长晓 《青年记者》2013,(10):21-22
向高层传递民声是都市报的优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扎根基层接地气,听到最底层的声音,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不讲官话、套话。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表示,"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我们愿意接受全社会、接受媒体的监督。"新总理的这番话体现了中央政府"进一步奉行以人为本理念、广开言路、打造责任政府的决心",  相似文献   

19.
《现代出版》2015,(3):60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表示数量为二的基数词,"二"则还可以作表示顺序先后的序数词。比如"两层楼"表示楼房有两层,而"二层楼"则是指楼房的第二层。但当"二"与"两"都是基数词时,用法就有个习惯问题了。例如,"2000"一般说"两千"不说"二千",但22,000又  相似文献   

20.
徐斌 《新闻实践》2005,(2):F003-F003
搜索2004年的"最佳照片",发现两张很有意思的精彩的人物照片。把这两幅照片放在一起看,不禁让人莞儿这太像是一组"姊妹篇"了!相同的人物,相同的影调,相同的非色(黑白),相同的形象语言,相同的表现手法……画面主体的最大不同,只是人物的背向相反:一个"面对面",另一个"背对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