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巩雪 《新闻知识》2012,(8):62-64
针对大学生对网络越来越依赖的现象,以及社交网站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笔者对成都高校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本研究选取人人网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在成都高校中随机选取样本。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和媒介依赖理论提出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成都地区高校学生的人人网使用情况、使用后需求满足情况和对人人网依赖情况及其内部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用户对人人网的使用情况与需求满足度并非有着显著影响;在对人人网的使用中,成都地区大学生需求满足程度与其对人人网的依赖程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Services,即社会化网络服务,其创立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六度分割理论。SNS的实质是一种聚合效应的产生,将原本虚拟的空间连缀成一个具有巨大的商业潜能的世界。Web2.0的进一步发展令SNS走红,网络社交圈与现实社交圈被打通,网络社区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国内以人人网,开心网等为代表。自2007年至2010年,SNS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10年,  相似文献   

3.
SNS社交网站已成为网络时代人们扩展人脉,了解社会动态,丰富社交生活的必备工具。社交网站的内容良莠不齐,使用群体的分异,网络社交环境的不同会对使用者产生南辕北辙的影响。笔者着眼于大学生群体,以人人网为例,在传播学视阈下分析SNS社交网站对大学生使用者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人网是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社交网站,对用户的性格、交际、学习、思想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问卷和采访相结合并采取分层抽样,对湖南省5所大学的人人网用户从知晓度与参与度、接触时间、访问时长、使用目的、好友数量、常用功能、资料真实度和求职、交友的实用性进行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薛亚青 《新闻世界》2012,(5):173-174
QQ空间、人人网、新浪微博等都是大学生喜欢使用的社交网络平台,在校大学生是社交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和推动者,本文主要是考察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习惯、使用偏好和态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人人网流行看大学生的“使用与满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薇 《今传媒》2012,(2):98-99
人人网作为新兴网络社交方式——SNS的代表,其使用最便捷的沟通方式,享受最流行的网络生活,在大学生中俨然已经形成了一股时尚风潮。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本文将结合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人人网在大学生中迅速流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社交网络(SNS:Social NetworkService)即为社会化网络服务,包括独立SNS(如Facebook、人人网等)、微博、博客、微信等。社交网络作为大众信息共享的社交平台,每天都传输着大量的网络用户的共享文件。美国心理学家米格兰姆曾提出社会学中的“六度分隔”理论,认为一个人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即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可以扩展自己的人脉。①通过聚合产生效应,通过互动与分享,形成舆论,各类社交网站逐渐受到关注。社交网络的基础是人际传播,而其凭借互联网超强的兼容能力,与电视、移动等以大众传播为主的媒体进行资源整合,使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生活正在被各种形式的社交网络影响,从脸谱到人人网,从我的空间到开心网,从推特到新浪微博……各种各样形式的社交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改变了媒体传播的方式。世界各国的各种媒体纷纷创建了自己的社交网络传播阵地,通过Web2.0在新闻时效性以及传播效果方面争取受众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正一、人人网中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一)人人网人际关系是现实人际关系的延伸和拓展本次调查显示,有51.429%的人表示现实好友占人人网的好友的比例在75%以上,65.306%的人表示会通过人人网结识变为现实中的好友。这表明现实的人际关系包含在网络的人际交往中,网络中的人际关系由于线上的频繁互动也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线上与线下的交往、人人网既真实又虚拟的模糊界限弥补了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不  相似文献   

10.
邓芷君  朱秀凌 《新闻知识》2023,(2):45-52+94-95
随着社交网络成为大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网络医疗众筹行为也日益普遍。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以39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大学生在社交网络新情境中社交网络使用对其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的影响,并揭示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这三个维度的社会资本在影响机制中发挥的效应。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对其社会资本和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对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也存在显著正向作用;同时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和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WEB2.0技术的革新发展,使以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日益紧密,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的普及应用,将社交媒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放大。其中,大学生群体利用手机接触社交媒体的频率和时间不断增加和延长,手机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沟通的平台。为了进一步调查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状况,分析研究"手机依赖"情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本文以大连市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及相关的资料整理,旨在对大学生使用手机接触社交媒体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针对出现问题给予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PC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新定义了社交,网络超越真实人际关系成为社交的核心,在熟人社交的真实社交之外,产生了足以和真实社交圈相抗衡的基于陌生人社交的虚拟社交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再一次变革了社交关系,移动新媒体上各式各样的社会化媒体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和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构成联系。一种沟通熟人和陌生人社交圈的弱关系社交流行开来。  相似文献   

13.
孔燕  杨洋 《青年记者》2012,(26):20-21
Web2.0时代的到来使社交网络(SNS)不断普及,它以实名制为特色,以社区化为核心,突破了传统的匿名网络空间模式,让现实的人际关系网络化,也让网络上的人际关系更真实。大学生这一群体极易被这种形式的网络社区所吸引,因为这种新媒体形式允许网民在网上进行意见表达以及与网络好友互动,如腾讯QQ、人人网等就是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4.
胡颖 《青年记者》2012,(3):65-66
SNS,全称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意思是"社交网络服务".不同于网络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也不同于现实环境下的面对面交流,SNS可以把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搬到网络上,人们可以以真实的身份在网络上与现实中的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并通过网络不断开拓社交圈子,发展人脉,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15.
以“人人网”为例看SNS社交网站的营销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青  孙正好 《东南传播》2011,(9):111-113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SNS社交网站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种社交网站纷纷涌现,它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搬到网络上,使SNS社交网站成为人们自由交流、互相分享的绝佳场所,其中定位于高校学生的人人网发展格外活跃。本文以人人网为例来看SNS社交网站的盈利模式、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当下的媒介环境,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对社交媒介产生了极大的依赖。由于社交网络场域下的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等特征,过度依赖线上人际互动会造成现实人际互动能力的降低,出现与社会隔离的情况。因此,针对大学生“社交”成瘾的现实,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接触和使用媒介;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应通过给予更对的媒介素养的教育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媒介使用观。  相似文献   

17.
顾凯 《传媒》2017,(22)
移动互联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参与社会生活、发表观点、表达见解,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把握网络社交平台带给我们的新机遇,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SNS发展速度迅猛,形势大好,逐渐成为网络时代人们丰富社交的必备工具。本文着眼于大学生群体,以人人网为例,在传播学视角下,利用"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意见领袖"等分析实名制SNS对大学生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SNS发展速度迅猛,形势大好,逐渐成为网络时代人们丰富社交的必备工具。本文着眼于大学生群体,以人人网为例,在传播学视角下,利用“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意见领袖”等分析实名制 SNS 对大学生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通过对山东省400名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方式的随机抽样发现他们对社交媒体的黏度较高,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社交主要是为了建构日常"熟人"关系,对于陌生人的邀加信任度不高,而且仅停留在浅层次交往,通过在社交媒体中的文字、图片、视频自我表露主要是为了获得社交圈中他人的认可与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