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生于1472年。《明史·王守仁传》载:"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据此,王阳明本名为云,后改名为守仁。因后来他曾筑室于浙江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所以,后人尊称他为阳明先生,后世竟以号行了。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令人瞩同的人物,在其短暂的政治生涯中,他的许多行动都与重大历史事件相联,但是他的政治指导思想并非一蹴而就的,其间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转变,爱国主义贯穿张学良思想历程的始终,从一方称霸的新军阀转变为联共抗日的民族英雄.本文试论张学良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以便客观地评价张学良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时间:1936年12月12日夜地点:西安。西北军总司令部高级机密室人物:张学良、杨虎城(一张全国时势图前。)张学良(面图而立,神情严肃。)杨虎城(焦急地):少帅!你快说话呀!是该作出抉择的时候了!张学良(痛苦地):虎城!他毕竟是总司令啊!毕竟是一党之主、一国之主啊,岂能……再说,他对我张学良礼遇有加,又施重用,我怎能忍心下手?杨虎城(激愤地):少帅!他的真面目你难道真没看出来?他礼遇你,是因为你勇敢地“东北易帜”,使他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他重用你,是想借咱们东北军来剿杀共产党,是利用咱们,是借刀…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曾一度是蒋介石的唯一助手,蒋当陆海空军总司令,他是副司令,蒋当西北“剿匪”总司令,他就是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在中国第一个喊出“拥护领袖”口号的是张学良,他对蒋曾表示衷心拥护,绝对服从。但是,张学良却翻然一变,发动西安事变,捉拿了蒋介石。本文想从张蒋两人关系的发展变化这一侧面来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必然性,以示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是微妙复杂的,也是变化多端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8年底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关系是比较融…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声威显赫,而又十分关键的重要人物.作为奉系军阀首脑的继承人,他能在民族危亡之时,挥着从流,发动西安事变,确实令人钦佩不已.目前论述张学良政治立场转变过程的文章有许多,本文仅就张学良与“一二·九”学生运动的联系方面,考察分析他政治思想发生巨变的原因和过程.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北平爱国学生六千余人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等口号,拉开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序幕.此时张学良将军正在西安,当他得知东北大学…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是明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期间。他始始以“内圣外王”为人生理想,不仅首开贵州文明开化之风,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而且创立了“阳明心学”,使儒学发展到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高峰。王阳明之功造福当时、泽被后世;王阳明之学跨出国界、飘洋过海、享誉国外。他以其个人的不幸换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幸,是一位很值得后世深入探讨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7.
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与王阳明心学有直接继承关系,这可从他的道德论与本体论及其内在关联的思想中表现出来。不过,从国教的角度来看,他所推崇的“王学”,不仅指王阳明心学,更指向王阳明的后学──王敬的“四无说”;他所理解的“陆王心学”,不仅指陆九渊、王阳明一系的心学,也应包括他更为推崇的程颢、胡宏、刘宗周在内的心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为什么要给宋明儒家重新分系,也才能真正理解王阳明心学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是明中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被谪贬到贵州期间,王阳明胸怀做“圣贤”的大志,投身于贵州的社会实践,造福于贵州夷人;贵州夷人对王阳明“投桃报李”,抚慰他这颗受伤的心。从而演绎出了王阳明与贵州之间不朽的情结。  相似文献   

9.
南明史是谢国桢较早倾注热情且终身关注、从事的学术领域之一。他每以“绍述全祖望、杨凤苞治明清史学的遗风”为职志,致力于南明、清初史事的研究,在南明史研究上作出重要贡献。他盛年时撰辑的《晚明史籍考》,成为后人研治明末清初史学的必备参考用书。他对南明史料的分析研究,颇具真知灼见。此外,他还撰有《南明史略》,是第一部比较系统、详实的南明史研究专著,在新中国南明史研究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作为西安事变主要决策者、发动者的张学良,不顾个人安危亲自送蒋回宁,结果却遭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软禁,失去了自由,铸成中国现代史上的憾事。史学界对此世纪谜团一直甚感兴趣,对张学良此举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张学良此举是为了维护蒋介石的领袖威严,为了消除国内外对西安事变的种种责难,以正视听;另外张学良此举是有安全保障的,正因为如此张学良才会亲自送蒋回宁。  相似文献   

11.
薛蕙是明代中期著名诗人,其文学交游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与前七子派的文学交游,二是与六朝派的文学交游,三是罢职后无意为文时期的文学交游。其中,薛蕙与王廷相、何景明、杨慎交往最深。可以说,王廷相是薛蕙在文学和学术方面的启蒙人.何景明是薛蕙的文学知己,而杨慎则是薛蕙的文学和政治同道。因此,薛蕙是明代中期主流文坛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迹是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关键。在这一事件中,张学良以他特殊的地位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人物。本文试图对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的思想转变,特别是他发动西安事为和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巨大贡献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诗史之风忠烈之情——张煌言诗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煌言,号苍水,是晚明诗坛大家。其诗歌大都以抗清复国为主题,被称为“诗史”,既是他抗清斗争中严酷而艰苦生活的记录,也是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和忠烈精神的写照。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张岱在其人物传记及小品文中刻画了许多奇人形象,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为例,分析这些奇人或"癖"或"疵"或貌丑性高的主要特点,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张岱那种"物性自遂"、崇尚真情真气的情怀和他对底层人士的人文关怀。与此同时,从宏观角度,看"奇人"形象在整个文学史上的流变以及随着明末以来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当时的文人在这种微弱而又崭新力量身上所希冀的一种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5.
张履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农学家。他深刻批评明末王学的流弊,大力倡导程朱理学,是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研究他的思想,对于深入理解明末清初社会思想的变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张履祥一生著作非常丰富,凡各种诗文约有440篇,体例有骚、诗、书札、序、记、题跋、铭、杂记、读书笔记、传记、说、论、见闻等。对张履祥著作的编撰、刊行进行详细的考察,无疑有助于其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祜是中晚唐著名的诗人,其人其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张祜的宫词数量较多,在兼有传统的宫怨题材之外,以大量笔墨将本朝政事纳入诗中。以咏史态度创作宫词,是其宫词的特色之一;宫词充满了讲讽怨谲的春秋笔法,亦是其宫词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7.
吏政改革是高拱主持隆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隆庆三年至六年高拱执政期间,针对嘉靖中期以后吏政败坏的严峻局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挽刷颓风、振兴朝政的改革,在用人之制、考核之制、奖惩之制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整治,成效卓然。高拱的吏政改革不仅刷新了明代吏政,为明代人事制度掀开了新的一页,而且也为其后张居正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开启了隆(庆)万(历)大改革之先河,在明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由宋入元的张炎曾北游大都,人们历来对此评说不一:或曰北游求官,失意南归;或曰被迫北行, 眷怀故国始终如一。具体考察张炎的词作,可以发现作者围绕此事件而表现出的复杂心态:在“出”“处”之间, 张炎进退两难、犹疑不定,挣扎在功名理想与“守节”意识之间,身心两痛。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定为求官或非求官,更不能将求官与否与今天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直接挂钩。张炎这种复杂心态是传统士人的功名理想与道德意识共同作用使然。  相似文献   

19.
张含是明代云南地区比较有影响的作家,但是文献中少有论及,在文献基础上编写了《张含年谱新编》,极大地补充、丰富了对张含生平的了解,并由此划分出张含一生重要的三个阶段:青少年时期侍父读书,意气风发;壮年时期科考漫游,家道中落;晚年隐居致力于文学创作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苍水之海上抗清,始于丙戌六月,江上师溃,公从驾(南明鲁王)象山石浦,随之又汛依肃虏伯(黄斌卿)于翁洲(舟山)。终于甲展七月,在“定海山中” (海中荒脊无居人之悬岙)被清兵所执。若加画江之役,前后共十九年。其间,曾四下闽海,四入长江。特别是与民族英雄郑成功联合发动的已亥长江之役,公由金陵之观音门向芜湖进军,得到沿江州县热烈响应,旬日之间,收复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以至于建立不久的清朝廷都为之震动。公最基本的海上抗清活动区域,是浙东海上的“十洲三岛”。“三岛”,指象山沿海三门湾的南田、高塘、花岙: “十洲”指今天的舟山众岛屿。公海上抗清最主要的军事政治中心,则是地处三门湾口花岙岛上的林门。已亥长江之役败后,郑成功与公战略上分道扬镳,从而郑氏获得历史所赐予的歪打正着的机遇。所以,公虽是郑氏海上抗清的主要联手,现实评价却处在不同层面。但对故国的忠贞美德,公与郑氏相比,实乃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