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学院制下两种管理职能的划分和机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学院制是当前我国许多大学改革校内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实行学院制成为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主要的管理体制。在实行学院制的大学中,对学院的学科群划分、学科建设、管理层次等问题探讨较多。但从明确高等学校内部权力结构,按照高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不  相似文献   

2.
高校组织内部权力的科学配置与运行是我国高校学院制改革的难点和关键点.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呈现出权力结构层次分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交叉渗透、矩阵式的权力分配模式等特点.为此,学院制改革应正确处理好校-院两级的关系,扩大二级学院的自主权;正确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强化学术权力并创新权力分配模式.根据权力配置中的分化与制衡以及权责一致的原则,学院制改革必须建立起以绩效限定责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大学学院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高校学院制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各校特点纷呈,模式多种多样。判断某种学院制模式的利弊得失必须是重实效。学科发展和管理效率是“打造”大学学院的重要原则。学院制成功的关键是要理顺关系,包括学校与院的关系,学院与院内单位(系、教研室)的关系。差异和多元是大学创造发明的要旨,我国高校学院制今后的动向是动态地实行多样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学院制作为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主要模式,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学院内部权力配置不合理成为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学院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产生矛盾、学院专业设置不合理、学院理财权和人事管理权缺乏独立性。为了学院制的稳健发展,应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院外部治理环境,构建学院多中心协同治理机制,下移高校管理重心,设置专业化职能机构。  相似文献   

5.
实行学院制,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二级单位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管理水平,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目前教学型高校学院制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用历史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学院制的科学内涵、职责划分,从顶层设计、建立配套制度、提升学术权力、特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教学型高校实行学院制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学院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更是巨型大学普遍实行的一种内部管理制度。实行学院制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利于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从巨型大学学院制改革的动因入手,阐述了巨型大学对学院制改革的强烈需求,并对权力配置和学院的组织与管理进行深层透视,提出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建立双重组织模式;权力重心和管理中心适当下移,建立学院治理结构的巨型大学学院制改革取向。  相似文献   

7.
职员制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对提高民办高校的管理水平、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海学院为例,从本科院校教育职员试行的成效与局限、民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现状、实行职员制是民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三方面阐述民办高职院校实施职员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对学校岗位设置与聘用制改革、辅导员职员制的实施展开研究,提出分类设置管理岗位、平稳过渡分配方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等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部制”改革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大部制改革,我国政府、企业的大部制改革也已起步,高校中的大部制——"学部制"遂应运而生。学部制是大部制和传统学院制的有机结合和发展,成为现今一些巨型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不二之选。通过这些高校的试行,学部制的职能思想业已清晰,组织结构亦趋完善,充分表明了学部制对优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加强学术权力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研室是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基层组织。目前高校教研室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学术共同体的视野下,教研室建设应遵循"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并重的原则,形成权力共享与共同管理的学术领导力,制定学术自由基础上的制度规范,最终生成互助提高、团结合作的高校教研室文化。对教研室进行评估是提高教研室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推进高校二级学院以专业职级取代行政职级,突显二级学院作为教学科研组织的专业性质,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重要探索。倡导高校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改革,需要以大学章程建设为统领,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推进"院为实体"的改革,完善二级学院内部治理制度,健全二级学院用好办学自主权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完善职员晋级的纵、横向通道,破除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学院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20世纪80年代对院系调整进行修正;20世纪90年代对院校合并作出回应;21世纪初对院校发展科学筹划。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是我国学院制改革的外部动力,促进学科发展、强化管理绩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则是其内部动因。学院制改革中还存在着学院设置不规范、权力配置不合理、绩效评估不到位等难点问题。未来学院制改革的策略选择应由经验向科学转变,由"自下而上"向"自上而下"过渡。  相似文献   

12.
以学生宿舍为载体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我国高校书院制与美国高校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共同目标。我国高校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与美国高校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之间既存在共同点又有各自个性。对学生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高校宿舍学生发展功能的认识,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3.
高校管理创新与学院制实体化运作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管理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学院制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中比较广泛采用的分权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对现有院、系(所)之间管理关系以及学院制管理职能的定位与内部行政机构设置的分析,认为要发挥学院办学的积极性,理顺校、院、系之间的管理关系,学院制采取实体化运作,必须赋予学院自主理财,自主用人以及自主配置学院物力资源的权力。对学院制实体化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的"学院制"与学院制改革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实行学院制改革有利于调动教学部门积极性,有利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建立高效、快捷的运行机制、有利于适应高等教育市场。学院制改革的难点是教学科研机构重组,关键是权力下放。  相似文献   

15.
教研室或专业是高职学院重要的教学基层组织,是教学、科研、挂职服务的重要单位。给教学基层组织以足够重视是高职学院发展的内生需要与必然要求。本文针对高职学院教学基层组织的运行模式与特点,提出应以教学基层组织为核心,加强创新管理研究,提升教学基层组织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教研室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最基层组织。教研室的责任在于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和把握学科的发展,因此,教研室主任的责任不仅在于分配教学任务,还在于通过高水平的科研拉动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很多高校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研室主任不但不能起到引领教研室整体发展的作用,而且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衡严重削弱了教研室成员的团队精神,以至在教研室这个环节就阻碍了优秀教师才能的展示。为了推动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需要从教研室抓起。  相似文献   

17.
学院制改革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院制改革,是指学院在大学总的目标、原则指导下,拥有足够的与它相符的责任、任务相一致的权力与利益,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办学实体。实施这一有所创新的管理体制,更符合教育的自身规律。而要使学院制得以成功实施,必须处理好学院与大学、院内党与政、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学院与教师、学院与学生、学院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便使学院的开拓创新能力得以张扬,挖掘其最大潜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8.
学院制下高校二级学院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行学院制是当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构建好高校二级学院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则是学院制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分析了构建高校二级学院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二级学院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主要原则和设计思路,试图为学院制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学院制改革是当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人们从不同的侧面在对学院制进行研究。从组织的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大学学院制组织模式进行剖解发现,大学学院制组织的三种考察视角——信念的追求、结构的设计以及权力的运行和冲突,对深入分析大学学院制组织模式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高校加快了学院制建设步伐,许多原属校部主导的权限,下到了各二级学院,在学院层次进而形成了复杂的底部结构。学院制运行几年来,底部结构暴露出了大量问题,突出体现在:(1)底部组织的改革尚未成为高层管理者的注意中心。(2)底部结构不完整。(3)组织的功能定位模糊,责权利不明晰。(4)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工作效率低下。(5)工作任务繁重,岗位极不稳定。(6)组织生活内容贫乏,教学、学术活动欠缺质量和深度。这些问题出现以后,如果不予以高度重视,必然严重制约学院和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我们看来,底部组织作为教学科研工作的执行单位,它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