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 伦理观很多前人概括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仁义礼智信等,还有学者提出应该是人,人是核心的核心。我认为中华的伦理观是忠、孝、仁、义、信。忠孝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也是一种仁。子日:“仁者爱人”。“仁”左边是单立人、是个人,右边是二,两个人相处的原则就是仁。孝由此而生,父慈,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应该孝敬父母,这个爱在父子两代人之间是以孝来体现的。继而推广到国家,封建社会对国就叫忠。那么作为个人怎么处理和社会的关系、和国家的关系、和国君的关系?就是义。所谓义者,宜也,就是适当,就是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上应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那份心,就叫义,  相似文献   

2.
一、儒家“人性”观1.孔子。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是孔子,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儒》)“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就是“爱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贯穿着爱人的思想,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孔子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这五者即是“:恭、宽、信、敏、惠”。恭则…  相似文献   

3.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登峰小学倡行的“十德”课程,由“五常:仁义礼智信”和“五德:忠孝节勇和”构成。
  仁:爱人、爱人类、博爱的思想,是人类共同的美德;义:正义、公平、互助、友谊,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礼:明礼、礼貌、尊重他人,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人类文明的表现;信:诚信、承诺,言必信、行必果,是人类的行为准则;智:心智、知识、智慧,人知书达礼、明辨是非,则通达仁、义、礼、信。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释“仁”     
与习见不同,本文认为:孔子所说的“仁”,是一种有着特定内含的行为准则。“仁”的实质是亲亲与爱人,要求对象是大夫与士。亲亲是处理宗族关系的准则,爱人是对待平民大众的准则。“仁”的这一内合不全是孔子赋予的,孔子的特识在于:把对大夫要求的“仁”进一步转移到士,并根据士之家庭关系相对简单的实际于亲亲一义中特别提出一个孝字,同时突出了爱人一义。所以有此变化,是因为主要入仕为官,为官就得有为官的标准,孔子的标准就是“仁”。因此,孔子所说的“仁”更像是官吏行为准则,然这并不表示对亲亲孔子就不重视。  相似文献   

5.
朱兆乐 《广西教育》2012,(29):23-23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天下归仁”是孔子的社会理想。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曰:“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论者,多认为《三国演义》(尤其是毛本)是以宣扬“忠、孝、仁、义、礼、信”之类的封建王道人伦为主旨的。对此,笔者总不敢苟同。其原因在于:该书对于“忠、孝、仁、义、礼、信”这“六德”,最终都是否定的;其精心编织的表面上的“宣扬”,不过是一种外在的躯壳;剥去这一躯壳,《三国演义》事实上就只剩下了“智”这一实质性的内核。笔者认为:对“智”的追求、崇尚和表现是该书的重心,它集中体现了中华古代人民尚智、崇智的美德.  相似文献   

7.
刘红 《江苏教育》2008,(11):5-7
孔子谈仁最多。仁的核心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对一切人持有一种尊重和爱敬之情。孔子所宣扬的仁还具有泛爱的特点,“泛爱众而亲仁”,即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各种道德的原始起点.也是最根本的道德。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做一个仁者是孔子的终极理想.怎样才能做一个仁者呢?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以天人论为形上依据,吸收百家思想,对先秦儒家仁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他的改造突破宗法血缘限制,否定了孔孟的“亲亲”之仁、“敬长”之义,从人我的角度对仁义思想进行区分,把“仁”和人、“义”和我联系起来,提出了“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的仁义法思想,从而赋予“仁”和“义”新的内涵。这一改造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肯定和适应春秋时期“重人”、“重民”的历史潮流,在吸收、提炼原始社会遗传下来的氏族民主精神和良风美俗,总结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说。一、孔子第一次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见《论语·颜渊》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孔子还讲过“节用而爱人”“泛爱众”(《学而》)等等。“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原则,而“爱人”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概括。孔子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0.
风雪养浩然     
李才旺诗歌的价值在于 :1 体现了刚健有为思想 ;2 肯定了“仁”、“德” ;3 赞美了“义”、“孝” ;4 积极的退隐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堪称“万世师表”的孔子就说过:“德不孤,必有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强调:有德行的人才能有好朋友,学生首先应当加强“孝、悌、信、仁”等品德修养,“有余力,则学文”。孔子的学生子夏也曾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也重点强调德行的重要性。到了近现代,人们更把德才兼备作为选拔、使用人才的标准。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们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视为成功的今天,教育的功利化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教育中有哪些优秀传统呢? 一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一部《论语》,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最多,其核心当然也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孔子把思想道德及其实践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才是知识。孔子要求学生“知德,知礼,知仁,知道”。这四项,其实都是思想道德。“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项  相似文献   

13.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14.
李鹏 《考试周刊》2007,(12):44-45
自古以来,忠、孝、仁、义、信就是衡量一个英雄的重要标尺,这种标尺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更显得突出。所谓“英雄不问出身”,一个出身妓院的混混是否也有侠义呢,本文就来具体地谈一谈《鹿鼎记》中的扬州混混韦小宝的侠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孔子认为,礼不能仅仅是表面的形式化的“仪”,行礼时要有真情实感——“敬”,“礼”应该“义以为质”或者说“仁以为质”。这些思想在他的前贤那里也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孔子的贡献在于把“义”看做是达“道”的手段,“仁”本身就是目的,而在其前人那里,“义”和“仁”却只是实现某种利益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视德育的。《论语》中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最多。孔子要求学生“知德、知礼、知仁、知道”,这四项,其实都是思想道德。“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项中,三项属德。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孔子把思想道德及其实践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才是知识。“无求生以害仁,  相似文献   

17.
一、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孔子以前,学在官府.“痒”、“序”、“校”的教学内容,已不可考.孔子大概是我国第一个“教育个体户”吧,从史料记载,他首开私人办学之记录,创百代兴学之风,功不可没.一部《论语》,记录了他的教学思想,其中讲思想品德的最多,如孝、悌、忠、信等,但其核心是一个“仁”字,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仁”的内涵,他本人解释甚多,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等.文革中,“四人帮”一伙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抓住“克己复礼”大批特批,认为孔子是复辟周朝奴隶制的“礼”,这是曲解.其实孔子讲过:“吾道一以贯之.”学生曾参加领神会,对同学解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才是“仁”的主要内涵,而“仁”的最高境界是“圣”,例如,当子贡问他“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他还说“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说,善济沧生,安定天下,就是仁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忠”.例如,他批评过管仲不节俭,不知礼,但却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可见息干戈,安天下,休养黎民,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这就是“仁”.他还反对用活人殉葬,即使用木偶、土偶作殉葬品,也深恶痛绝:“始作俑者,其先后乎  相似文献   

18.
刘璐  尹欣 《学习之友》2012,(5):10-11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 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  相似文献   

19.
孝的含义,一般认为是善事父母。《尚书·尧典》说:“克谐以孝”。《尔雅·释训》说:“善事父母为孝”。孝的产生基于两个条件:其一,以血缘而产生的“亲亲关系”以及对这种血缘亲族关系认识的提高;其二,私有制的产生、个体家庭经济的形成及其与此相联系的家庭中权利和义务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其核心价值在于塑造人、发展人。一位哲人说过:“如果没有德性,知识越多,造成的罪恶就越大。”这就昭显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古代教育中,礼(德育)是“六艺”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说明实行“孝”“悌”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当前一些青少年缺乏社会公德,不讲文明,没有礼貌,理想淡漠,心灵脆弱,贪图享乐,不思进取,面对这种种问题,无一不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