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陶渊明的多次入仕、从其归隐后诗体现出来的思想来看,陶的归隐乃是不得已为之,是社会不能见容的结果,是理想不得伸的转向。陶在归隐后,仍念念不忘“樊笼”般的社会,仍渴望知遇贤主明君,希望自己的大志能得以伸展。由此可见,陶渊明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相似文献   

3.
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往往被视为中国隐士的代表人物.但实际上,陶渊明并不是真正的"隐士",他只是迫不得已而"归田",其内心深处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至死也没有泯灭.  相似文献   

4.
从陶渊明的多次入仕、从其归隐后诗文体现出来的思想来看,陶的归隐乃是不得已为之,是社会不能见容的结果,是理想不得伸的转向.陶在归隐后,仍念念不忘"樊笼"般的社会,仍渴望知遇贤主明君,希望自己的大志能得以伸展.由此可见,陶渊明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相似文献   

5.
喜欢陶渊明     
在古代名人当中,我很喜欢两个人:一个是庄周,一个是陶渊明。喜欢庄周,并不包含什么价值取向,只是他的故事里有许多可爱的动物。喜欢陶渊明,是他恰好迎合了我多少有点儿亲近自然的天性。我偏好于将陶渊明称为陶潜,觉得这更符合他隐士的身份。他恐怕要算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隐士了。本来可以“束带”见上级,进而攀附权贵,投靠显宦,也走上一条光明仕途。但他却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官虽做不成,可骨气却出来了!乘着思想的快马,我随陶渊明踏上了归乡的长路。他得偿心愿后…  相似文献   

6.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最后一次辞隐后所作,历来被人们看作是他的自传。“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教师教学用书》)然而,笔教学中却发现,学生们内心深处往往对此存有疑问——陶渊明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吗?这样的安贫乐道、避世隐居,是不是得过且过地混日子?人们真的这般处世,我们的社会还能发展吗?这些困惑就如同心结,如果不能及时排解,不仅我们的教学不能称之为圆满,也不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7.
从人格认同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可以看到陶渊明的人格由隐士和侠客两部分构成。表面上看,这两种人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它们却可以在热爱自由和生性浪漫的个性上达成统一。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对陶渊明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统一性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散文的地位和影响,实不下于他的诗歌。其散文《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全文只有一百二十多字的本文和四十多字的赞语。但就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竟出现了九个“不”字。这九个“不”字,堪称全文之眼目,言简意赅的刻画了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隐士形象。  相似文献   

9.
《五柳先生传》是初中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是作者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陶渊明安贫乐道的心态。我们的小作者读后却另有一番感受,她的观点你是否认同呢?  相似文献   

10.
萧统认定陶渊明的隐士身份,亦认定其作品的隐逸内容;但其编撰《文选》却不把陶渊明诗作入“招隐类”、“反招隐类”,《艺文类聚》亦是如此。原因在于传统上隐逸诗作的品格是写山林,而陶渊明诗作则写自己在农村田园的生活,南北朝唐宋人编撰总集入陶渊明诗作于“田家”、“田园”类。钟嵘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未被人们认可。  相似文献   

11.
读时清香满口,读后才高八斗。赏美文,写佳作,让我们携手共圆一个梦!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一直与时间与历史赛跑,这就是隐士,大多数人认为隐士消极不求上进是一种逃跑,其实不然,隐士们正是由于奔跑,不断变通,从而创造出一种博大精深的隐士文化。陶渊明应该算是中国古代隐士的代表之一,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八岁亡父,渐渐地家道衰弱,公元393年起,陶渊明在仕与不仕的矛盾中断断续续做了几次官。初出茅庐的文人们往往带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望走上仕途,但经历了官场的熏染后,自命清高的他们开始不断忍受种种的污…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是我国伟大的田园诗人,他开创的田园诗派至今为人们乐道。但关于陶渊明的形象,包括描写他的第一篇诔文《陶征士诔》在内,《宋书》《晋书》《南史》都把他当作一位纯粹的隐士,关于他文学成就的描写则寥寥无几。考证这几篇文章对陶渊明的记载以后,不难发现,造成陶渊明隐者形象的原因除了魏晋隐逸精神的高扬,以及当时文坛盛行的骈俪的文风与陶渊明的文风不一致之外,还有史书撰者个人对陶渊明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喜欢陶渊明     
在古代名人当中,我很是喜欢两个人:一个是庄周,一个是陶渊明。喜欢庄周,并不包含什么价值取向,只因为他的故事里有许多可爱的动物。喜欢陶渊明,是他恰好迎合了我多少有点亲近自然的天性。我偏好于将陶渊明称为陶潜,觉得这更符合他隐士的身份。他恐怕要算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隐士了。本来可以“束带”见上级进而攀附权贵,投靠显宦,也走上一条光明仕途,但他却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结果,官做不成,可骨气出来了!  相似文献   

14.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他真实的性格,嗜饮酒、好读书、著文章自娱是他特有的志趣。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自然率真、安贫乐道的精神和不流于世俗的志向,以及对宁静谐美的精神家园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隐士在中国古代历代都存在,他们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激起无数学者的研究兴趣。隐士们保存了较多的美好人性,对隐士品行事迹的研究促使我们寻找日渐远去的人性。本文以陶渊明为隐士典型,从陶的归隐中探析其突出的隐士特征——人性之真,并略谈陶渊明由真而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作出的牺牲给后人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沈约在编撰《宋书》时,把陶渊明归入《隐逸传》。可是若把陶渊明和《论语》中的“晨门”、“接舆”、“长沮”、“桀溺”等隐士相比,他的隐逸就不再显得纯粹,而是包蕴着一丝孤愤和无奈。这一点,只要读过他的《感士不遇赋》,就能体会得到。  相似文献   

17.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士文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一丈是作者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与东晋名僧慧远有过交游,但最终没有像别的隐士那样追随慧远,原因大致有三:①陶渊明思想复杂,但其行事上大体遵循儒家的原则。②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与佛教有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佛教“形尽神不灭”、“因果报应说”的怀疑。③陶渊明受桓玄影响,对慧远等人保持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这里所谓“浅文”的“浅”,有两个层面:一是思想的,二是文字的。第一种意义上的浅文是指课文蕴含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学生自然比较熟悉;甚至他从小接受的就是某篇课文所宣传的思想的教育,一读觉得懂了,其实并未能透彻地理解课文。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高中学生一般能理解陶渊明是个隐士,其诗文表达的是“归隐”的志趣,但又一般不能认识到陶渊明的隐居源自对官场的厌弃,“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他隐居以后,躬耕自资,绝不同于与他同时或在他以后那些一面讲清高一面又要官职,或因仕进不成转而退隐,甚至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