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概念为依据,以"电视文化奇观"为研究对象,对其"现代神话"的本质进行分析,认为其具有策划性、消费性、符号化与类型化的特征,并阐释了其在当代中国出现的社会语境.  相似文献   

2.
万平 《新闻前哨》2014,(9):81-81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将法国理论家盖·德堡的奇观社会理论引入大众传媒研究,并提出了“媒体奇观”(MediaSpectacle)的概念.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为媒体文化现象,包含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群体现象等等.而与奇观概念联结最为紧密的因素则是受众.  相似文献   

3.
陶盼 《新闻世界》2013,(7):54-55
【摘要】近年来,媒体奇观文化飞速发展,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生活等领域引发了强烈反响。本文试在厘清媒体奇观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电视上呈现的各种奇观现象及其特征,并探讨其所引发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张帆 《今传媒》2011,(5):75-77
本文以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概念为依据,针对"电视文化"中呈现出的将"公域私化"这一文化奇观展开分析和研究,提出隐藏在该奇观背后的本质是公共领域的消失和消费文化的到来,同时反思这一电视文化奇观的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短视频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社会上出现一波短视频传播热。本文基于凯尔纳"媒介奇观"理论,试图从短视频热潮这一奇观现象的呈现特征和文化解码两个方面阐释这一充满碎片化时代特征的媒体奇观,借此把握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6.
邓颖 《今传媒》2010,(12):76-77
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新派电视相亲节目掀起新一轮收视热潮。这一电视制造的"相亲盛宴"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娱乐,也折射出在消费社会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下,媒体文化急速向媒体奇观迈进的现象。本文将从道格拉斯的奇观理论出发,来解读这档红遍全国的相亲节目。  相似文献   

7.
宋晓蕾 《今传媒》2011,(10):82-84
近来各大卫视流行相亲节目,引发各种争议。针对这一文化现象,与当下媒介研究集中于"娱乐化批判"不同,笔者试以意识形态、媒体神话和媒介奇观理论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生境下电视相亲节目热播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王炜 《今传媒》2015,(2):65-66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新的工具及实践彻底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网民群体参与新闻生产的过程,使网络新闻生产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本文尝试借用"媒体奇观"理论对网络新闻生产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与解释,认为这种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对"媒体奇观"的再造。最后,文章分析了网络新闻生产背后的社会心理、场域规训和媒介素养等三大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9.
荣荣  王晴 《今传媒》2014,(8):10-11
麦克卢汉把媒介理解为"人的延伸",尼克·史蒂文森则认为"媒介在伸展社区界限的同时,使我们接触到了与我们素昧平生的人们的生活"。身处于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人们生活的真实世界被虚拟化、符号化、奇观化。因此,本文以央视一套节目《舞出我人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媒体奇观理论对节目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体现当下电视娱乐类真人秀节目的媒体奇观现象。  相似文献   

10.
2013年,我国媒体已然具备制造媒体奇观的能力,究其原因离不开快速发展的新闻传播技术、不断累积的"现代神话"以及日益加深的商业娱乐介入。各形各色的媒体选秀不仅填满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闲暇时光,亦早已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文化现象和媒体奇观。作为中国大陆媒体较早开创的选秀节目,其间快男、快女虽历经风雨,褒贬不一,但仍较为真诚地将青春、梦想、成长这些关键词一一呈现在受众眼前。本文将从媒体奇观的视角出发,运用文本分析法探析2013快乐男声缘何造就收视奇迹。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中网络奇观的负面效应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奇观与网络奇观美国社会学者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在追求媒体轰动效应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已经屈从于奇观逻辑,因而被小报化。  相似文献   

12.
桂涛 《新闻前哨》2020,(3):69-71
"吃播"顾名思义即直播吃饭,早在2013年于日韩两国兴起。随着我国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一批借助哔哩哔哩、美拍及快手等平台,以"吃饭"为主要内容,用博人眼球等方式,呈现奇观化效果的"吃播"视频。本文从"媒体奇观"的理论视角,探析"吃播"短视频奇观化的建构与表征性,透视其表象背后文化、社会心理和商业性多种因素的纠葛。  相似文献   

13.
奇观是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其所著的《景观社会》中提出的核心理论。在德波看来,奇观(或译景观)就是指商品已经占领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部,它是一种由感性的可观看性建构起来的幻象,它的存在由表象所支撑,以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显现形式。脑白金在中国市场长盛不衰,畅销多年,实属保健品市场的一大奇观。本文试图运用居伊·德波的奇观理论,对脑白金的广告奇观和消费奇观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霜 《新闻窗》2011,(6):55-56
真实的幻象——我们所生存的环境 "景观"是德波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原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美国学者凯尔纳进一步发展了德波的景观理论,提出的"媒体奇观"概念,是指"能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梁岩 《报刊之友》2013,(8):55-56
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体是制造奇观文化的最大机构,而明星就是大众媒体所制造出的一种超级奇观,这一奇观现象吸引了大批电影、电视、文化学家关注与研究。电视媒体和明星联手塑造着社会的精神、文化、道德等的氛围场,而社会大众对这些影响所做出的反应又刺激着电视媒体和明星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电视媒体与电视明星的关系总是在利益分配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摇摆不定,电视媒体对收视率以及市场回报的要求以及明星对曝光度、知名度的要求,使得双方处于一种此生彼降的天平上,无法达到不平衡。这种来回波动的不平衡关系不仅不利于双方利益的良性持久实现,也会对整个社会及大众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从电视明星现场出发,分析了造星运动的根源,并探讨了媒体与明星之间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宋晓蕾 《报刊之友》2011,(10):82-84
近来各大卫视流行相亲节目,引发各种争议。针对这一文化现象,与当下媒介研究集中于“娱乐化批判”不同,笔者试以意识形态、媒体神话和媒介奇观理论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生境下电视相亲节目热播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7.
综艺节目热潮涌动促使"CP文化"从一个小众宅文化逐渐成为娱乐节目的流行现象,关于"CP"的话题量、报道量也居高不下,形成"CP文化"的"媒介奇观".本文主要在"媒介奇观"视野下从社会心理、文化环境、媒体等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和归因,对其进行反思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林川 《新闻世界》2012,(1):75-76
本文试运用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介奇观”理论,对联中国达人秀》节目进行解读,探讨这一电视娱乐产品所营造的奇观背后的运作思路,及其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自2009年起,11月11日就被赋予"购物狂欢节"的意义,成为了销售业的重头戏,如今已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规模的商业活动,而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体现在为购物节"造势",引导民众形成了"愚昧的狂欢"。本文是基于2014年的购物节分析,指出这一现象的狂欢意涵,并透视媒体引导民众进行多种消费、制造狂欢背后的作用机制,最后呼吁民众理性对待媒体奇观这一现象,回归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5,(15)
体育奇观是各种社会力量围绕体育明星或事件的符号生产与消费过程。本文以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李娜为例,通过个案研究及文本分析探讨当下体育奇观的生产与消费,从而揭示其传播机制。本文认为体育奇观的建构消费并非单向、线性支配,而是一个复杂的话语博弈过程。由媒体话语、粉丝意见及消费文化的汇聚与碰撞而形成的体育奇观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