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的教育要打破传统观念。本文阐述了创新教育的意义,创新教育的概念与内涵,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创新教育实践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创新教育的概念、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理论依据、基础教育阶段为什么要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的关系和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并对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历史轨迹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造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界使用较为频繁的三个教育术语,但在使用这三个术语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把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混同或把素质教育与创造教育看作两种不同教育观的现象。本试图就创造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来分析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的.因此,需要明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之关系,在基础教育实施和管理过程中找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及模式.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创新教育的内涵、意义、基本内容、基本特征、目标和任务、创新型教师、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个性教育、知识教育、创造教育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论创新教育     
本文从我国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古今中外社会文明历史进程的大视野角度简要地阐述了在我国提倡与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并简要概括提出了新时期教育创新的内涵;进而从创新教育的主体性、特点、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及创造教育的关系几个方面探讨了创新教育的理念;最后,本文提出开展创新教育的主要对策在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规范内容全面性的教育、注重形式个性化教育、把握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心性人格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主旋律,也是教育自身“升级换代”的要求。在当前,我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处理好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创新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教育自身的变革和创新就必须摆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8.
刍议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在对二者之关系的理解上却存在着许多看法。本文从创造与创新的概念出发,阐述了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从而初步证明了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创新、创业”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各自不同,又相互关联。“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是“创造、创新、创业”概念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谈高师院校的创新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创新教育是师范教育的内在需要,分析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指出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并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教育、狭义教育和教学概念规定性的角度,探讨他们各自的范围,通过比较,对它们精确定位,揭示出各自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教育、教育产品、教育服务这三个概念,在教育产业论、商品化那里是不做区分的,在有的文章中也是混同使用。如《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一文就是如此:“教育是介于市场领域和政治领域的部分”、“教育产品是垄断的公共产品,可以通过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来向社会提供”,“当我国教育界还在热衷于进行教育能否产业化商品化的经院式的讨论时,许多国家实际上已经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服务产业”。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d compares the sal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ducational influences of humanism in both Islam and Confucianism. It is argued that 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both belief systems upholds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ing ability of human beings. A common aim of education is to nurture God/Way-conscious and virtuous individuals who fulfill their calling on earth by achieving perfection. Rather than advocating textual transmission, didacticism, and rote-memorization, 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both Islam and Confucianism supports a broad-based curriculum and promotes active learning pedagogies.  相似文献   

14.
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全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是20世纪后半叶的两大的教育思潮,对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本文在阐述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全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联系。  相似文献   

15.
成人教育是为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成人提供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教育的总和;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在任何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狭义的继续教育主要指受教育者在其初始教育之后所接受的教育;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则是包括了教育的一切方面,它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但它们之间也有一定联系,且二者均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从管理机构还是从办学单位来看,我国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及远程教育大都是独立而并存的。本文旨在辨别和分析这四类教育的相互关系及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我国对继续教育的对象有五种不同的界定,主要歧义表现在对继续教育学习者的学历要求、职称要求、在职要求的不同。本研究表明,在继续教育对象的界定中包含了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在成人教育对象的界定中包含了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对象的界定中包含了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在远程教育对象的界定中包含了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总的来说,这四种教育互相重叠、互相包含。作者认为,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作者进而参考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并根据我国教育实情,建立了我国教育系统的构想模型:包括两个系列(正规教育和继续教育)、九个层次(从学前教育至博士)、两类对象(全日制学生和在职成人学生)、三种模式(面授教学、远程教学、混合式或整合式教学)。作者最后提出,与知识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应该是全民化的继续教育,而不再是与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的精英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7.
教育行为是教育者对教育情境的反应。教育习惯是教育者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形成的自动的、稳定的教育行为方式。教育习俗是多数教育者在长时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固定化、模式化的心理和行为的共同习惯。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成为促进或阻碍教育发展的内部隐性力量。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If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moral activity, it follows that there is a moral component to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e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us a moral component to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In this article, I examine the major policies, agendas, and practices that influence doctoral prepar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I argue from both a utilitarian and realist perspective that we can best serve children and youth in schools by being knowledgeable of the contexts and effects of these policies, agendas, and practices in educating future professo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2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aining and education has been recognised at least since the days when Socrates searched Athens for someone who knew more than he himself did—and was disappointed to find many craftsmen but no philosophers. The distinction persisted strongly when the universities developed in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hristian centuries. It was continuously vindicated by poets, novelists, essayists, and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teachers, from the Renaissance until about the time Kenneth Baker became Education Secretary, whereupon it vanished from English consciousness—so completely, that the polytechnics were renamed universities, the universities made polytechnics and the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merged, as if that were not only obviously sensible in itself but perfectly consistent with two-and-a-half thousand years of previous thought and practice. The English educated classes are now composed of amnesia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