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振聋发聩、令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既是关系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急迫、艰深命题,也是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求解。求解"钱学森之问"必须抓住教育的真谛,使教育切实步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轨道,才能真正改变教育现状,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培养大批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2.
常旭 《辽宁教育》2012,(22):35-3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学森之问"也促使我们从事教育的人对教育做出深刻思考。教育以人为本,人以善为本。  相似文献   

3.
王朔 《上海教育科研》2012,(3):31-34,15
国内学者围绕"钱学森之问"进行了大量讨论。首先,是关于命题本身真伪性之讨论,有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实际是"钱学森之陈"的变相表达,有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是一个被彻底虚构的伪命题,大多数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教育问题。此外,众多学者对"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及产生原因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实际上,"钱学森之问"之内涵已远超出"钱学森之陈"之本意,其涉及整个复杂的教育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需重新唤起教育育人之本意,同时需社会各主体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4.
杨静  刘永飞 《考试周刊》2014,(16):167-168
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就是"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反映了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命题。本文对"钱学森之问"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其蕴含的中国教育问题,最终提出了应对策略,对当前的中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走了.逝世前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来共同破解。当前,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小学数学与破解“钱学森之问”有关系吗?  相似文献   

6.
莫超 《甘肃教育》2014,(15):16-16
正2005年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问题,即有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不能不思考"钱学森之问"之解。除了学界公认的几种见解,如,大学去行政化、去功利化、克服短视行为、抵制学术腐败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走了,逝世前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来共同破解.当前,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小学数学与破解"钱学森之问"有关系吗?小学数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也许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小学阶段学到的数学知识占一个人的整个知识总量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这毕竟是基础学科,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相似文献   

8.
一、充分认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增强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久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钱学森先生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我们同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犹言在耳。"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面对"钱学森之问",教育者需要有担当的反思: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的崛起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而人才培养有赖于教育,只有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最公平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基础教育领域中,有为了实现教育理想不断尝试、坚持探索的践行者,其中不乏为培养创新人才的英才全人教育理论的推行者,有在学科教育中不断渗透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者。我们倡导教育公平,让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学校里接受适合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就此,本刊专访了多年从事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研究的学者贺淑曼女士。  相似文献   

10.
科学巨匠、世界伟人钱学森,虽然已离开我们了,可是让他难以释怀的"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世纪之问,言犹在耳。这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必须深层次挖掘它的本质。本文从"钱学森之问"考察关于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从科学文化的视角对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最后从改善教育环境、改善教育模式、推进创新精神培养三个方面深层次解析此问题,拟由此构建出一个更适合科技人才成长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张珣 《政治课教学》2014,(11):40-42
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非常沉重,却不容我们回避。如今,“钱学森之问”已成为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更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面对这个问题,社会需要反思,大学教育需要反思,中学教育更需要反思。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解决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声音     
《山东教育》2010,(6):64-64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近来,这一“钱学森之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目前,制约杰出人才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基础教育阶段应试化的教育模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等.这些模式推动学生为考试而不是为兴趣而学习。钱学森关于教育事业发展艰深命题的忧虑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教育问题不少,急功近利是一个普遍问题。教育是长期事业,是百年大计,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商业炒作对育人是祸害无穷的。解决急功近利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人才培养和管理的体制,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育人模式,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事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的社会文化环境。以这两年轰动整个社会的"钱学森之问"来讲,钱学森提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问题引起了上至  相似文献   

14.
卓越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先生在我们的仰望中驾鹤西去,但是,我们在缅怀和追思钱老时,却一直无法绕过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钱老关于教育的追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无疑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的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相似文献   

15.
探索争鸣     
主持人言:"钱学森之问"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敦促我们后人思考为什么我国大学教育难以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大师人才,大学应如何改革、如何培养人才?时至今日,各类报刊、媒体发表了成千上万篇文章,求解"钱学森之问"。本栏目"探索争鸣"发表的《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指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真谛"。观点很有新意,  相似文献   

16.
开放式创新是物联网技术的应有之义,物联网技术是智慧教育的柱石,中国传统文化是智慧教育的基础.在接受物联网技术的同时,不能放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礼法之治和开放式创新的结合是中国教育智慧地走出"钱学森之问"的重要路径之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培养人才不只是高校问题,基础教育也很重要。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一些高中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搞“应试教育”、学生个性和创造性被无情扼杀。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转变观念,树立“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它叩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欠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爱国名士何思源主政山东期间,从民族解放、抵御外辱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义务教育先行、爱国教育贯穿始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极具时代特色的求生教育思想。进入21世纪,同样作为爱国名士的钱学森,基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考虑,提出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来杰出的人才"的"钱学森之问"。通过何思源的求生教育思想审视钱学森之问,以期为当今求解钱学森之问寻找些许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提出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钱学森之问"、教育发展纲要的强调,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成为热议的话题,但是这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呼唤,要使大学能够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还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