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学界关于曾国藩《十八家诗钞》研究的文章还是比较少,还未见有专门的论文和论著,其研究成果仅仅散见于曾国藩诗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中。《十八家诗钞》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一是《十八家诗钞》的选诗歌标准,二是曾国藩编撰《十八家诗钞》的原因,三是《十八家诗钞》对后世的影响,四是《十八家诗钞》的价值何在。  相似文献   

2.
略论曾国藩的诗歌审美批评观李晓峰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进士。曾国藩在近代诗歌散文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就诗而论,陈衍在《石遗宝诗话》里说:“有清二百余载,以高位主持诗教者,在康熙曰王文简,在乾隆曰沈文悫,在道...  相似文献   

3.
易孟醇先生《曾国藩传》于1995年11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至今不足两年,已是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发行了,可见该书颇受读者欢迎。读过此书,我以为它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寓人物的评价于史实的叙述之中。对曾国藩的评价历来尖锐对立,泾渭分明,非此即彼。但在该书中,曾国藩却展示了一个多侧面、立体的新形象。曾国藩对太平军的残酷镇压屠杀、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内疚神明,外惭清议”的矛盾心理,曾国藩在办洋务中开拓中国近代化的贡献,都从作者对曾国藩桩桩件件史实评述中渐渐凸现出来,不仅表明了作者对曾国藩的新的评价,同时也给读者思维以广阔的驰骋空间。如,作者一面全文转录了曾国藩制定的“爱民歌”和对太平军俘虏“八不杀”政策,另一面又展示了曾国藩在书信中指示对太平军,“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以假仁慈误大事”,有力地揭示了曾国藩假仁义,真凶残的伪善面目。  相似文献   

4.
新近,成晓军教授的学术著作《晚清第一智库:曾国藩幕僚》(东方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了.这是作者精深耕耘于曾国藩研究的又一力作,亦是研究曾国藩幕僚的最新成果.笔者有幸第一时间拜读了这一大作.读完之后,体会与感触,顿时了然于胸:平淡中见高雅,通俗中见专深,是该书的最大特点和亮点,敢是该书最为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5.
研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摆在相关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等角度梳理了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和特点,然后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借鉴曾国藩家庭教育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曾国藩的洋务观和洋务活动、曾国藩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成份、曾国藩外交思想的近代化成份及曾国藩教育思想的近代化成份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曾国藩晚年对近代西方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论勤俭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虽然是封建官僚,但是他能用勤俭来看待人的健康和地位,是可取之处的. (摘自《养生长寿诗歌诀》600页)论勤俭~~  相似文献   

8.
"学"与"术"兼备是曾国藩的重要特点。曾国藩的学问是以通识之学和躬行实践为特征的"士大夫之学"。曾国藩既能"躬行践履",又能"涵养本原",做到了本末兼修,体用兼备,在"学"——"术"——事业的模式下,以"诚"为"术"之本,以醇正之学,化成其贞正之术,终以成就其事业、事功。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研究者对曾国藩所从事的洋务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曾国藩洋务思想产生的原因;曾国藩兴办洋务的目的;曾国藩从事洋务的主要内容和成就;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一生为我们留下诗歌三百多首,他提出"天籁人籁凑泊而成"的诗学思想,对前人关于"天籁"、"人籁"的意义作了拓展,不仅对清代"性灵派"诗歌创作有所继承和发展,还为我们诗歌创作总结了一条规律,这一诗学思想在中国诗论思想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晚年对近代西方文化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曾国藩的洋务观和洋务活动、曾国藩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成份、曾国藩外交思想的近代化成份及曾国藩教育思想的近代化成份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曾国藩晚年对近代西方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诗论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诗论体系本身出发.以中外诗论史上的相关论述为参照,对曾国藩诗论甄辨梳理.阐幽发微,认为:曾国落诗论主要包括“言情韵”——诗歌本质论、具“识”养“气”——诗歌作家论、“工律”“机神”——诗歌创作论、识“貌”取“神”——诗歌鉴赏论四主干,这独特诗论在中国诗论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诗论史上具重要的互补价值。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但是比起曾国藩在政治事业上所获得的成功,他在家庭教育上获得的成功明显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成功离不开一样东西,那便是"书"。曾国藩一生坚持读书,"读书"二字贯穿了其生命的始终,不但为子孙后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更为用为家族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未曾写过读书方面的专著,但其读书理念在《曾国藩家书》中依稀可见,并随着家书流传后世。本文仅就曾国藩的读书理念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其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幕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幕府,享有“神州第一幕府”称号。曾国藩幕府(下文简称“曾幕”)之所以在历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不仅在于其中精英荟萃,涌现出了一批“中兴名臣”,而且还在于它具有行使地方政权的职能,体现了中国近代幕府的特点。为了揭示曾幕成功的奥秘,自薛福成开始,就不断有人对其研究,如李鼎芳的《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朱东安的《曾国藩幕府研究》等书都是这方面研究的专著。成晓军教授的近著《曾国藩的幕僚们》(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10月版)可以说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曾幕研究的又  相似文献   

15.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不仅塑造了一个十分丰满的“曾国藩形象”,更是从这一人物形象身上展现了一种“曾国藩现象”;这种“现象”蕴涵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为他人谋事可以高瞻远瞩、精到细密,一旦返诸自身便缺少主见、畏首畏尾。形成这一特点的缘由,乃是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孔孟名教的浸润下,一门心思所想的都是为皇上“尽忠”,从来不曾有“自主”意识,这无论是对文学人物还是历史人物来说都是同一的,也正是这种同一性映照出一种历史定律。借鉴到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超越这种历史定律,造就具有自主意识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的文化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晚清颓废不振的政局成为曾国藩文化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独特的曾氏家风对曾国藩文化思想的萌芽成型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与同时代的理学复兴成为曾国藩文化思想最终形成的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日记始记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内容涵盖治学内省、为人处事、军事谋略、家庭教育、生活经历等多个方面,是曾国藩人生阅历的主要载体。在治学方面,除记录每天具体的学习内容之外,日记还保存了曾国藩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治学经验,从日记出发研究曾国藩的治学态度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曾国藩的治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11月18日至21日在曾国藩的家乡——湖南省双峰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并向大会提交论文80多篇。 这次会议是建国40多年来召开的第十次关于曾国藩研究的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解放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评价一直持全盘否定态度,曾国藩研究长期以来无人  相似文献   

19.
正金秋时节,在长沙友人的陪同下,我花了两天时间,专程探访与曾国藩相关的遗迹景点白玉堂、富厚堂、靖港水战遗址、曾国藩墓。白玉堂是曾国藩的诞生之地;靖港水战是他办理团练、组建湘军、出师衡阳后遭遇的一次惨败;富厚堂是他人生鼎盛时期建于故乡的一所富丽堂皇的住宅;而曾国藩墓,自然是他最后的归宿之地了。四处景点,几乎贯穿了曾国藩的一生——从生命的成长到历经坎坷的拼搏,从事业的  相似文献   

20.
对曾国藩的研究从单一的历史评价,到1995年召开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到2006年、2009年、2011年召开学术研讨会与举办曾国藩文化旅游节,在促进曾国藩故居富厚堂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曾国藩文献档案是曾国藩研究中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本文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文献档案这一重要信息的传播途径,以及在传播过程中的功能,以资文献档案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