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987年第5期《新疆新闻界》刊登了一篇《新闻乎?广告乎?》的文章。文虽不长,我却越读越胡涂,越纳闷。文中写道:某报“第二版的下半部刊出了一则广告”,“在该报的第一版右下角又刊载了一条同这则广告一模一样的‘新闻’”。于是乎,作者就发出了“新闻乎?广告乎?”的感叹与诘问。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版面列登了内容近似的广告与新闻,就使作者“乎乎”起来。这是一。第二,文中写道:“晚报本来版面小,容量不大”,“如果不是走后门,编辑部的用意又何在呢?”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2.
一篇新闻稿件见报,署的是作者名字,幕后往往有一波三折的经历,浸透着许多人的心血。有时一个新闻点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987年夏天,我在太原市记者站工作。有次获得一个线索:太原市食品行业几年间先后从国外引进13项洋设备,但不少使用效益很差。我如获至宝,觉得这是改革开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接连几天,我头顶炎炎烈日,挤公共汽车,骑自行车,到太原市食品二厂、三厂、太原市综合饮料厂等企业采访,掌握了不少第一手材料。于是,我写出一篇小调查报告。当时记者部负责的王宪斌同志看后,认为不错,  相似文献   

3.
一点说明     
中国记者编辑部: 贵刊《说长道短》专栏1988年第10期刊登了署名“即言”的短文《一个疑点》。我是新闻照片《我要上学》的作者,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短文的作者提出了一个疑点:“照片上四个孩子挂的牌子全出于一人的手笔,谁写的?谁组织的?如果是某一学生家长出面组织,也未可厚非,但不加以说明,就难免令人怀疑到拍摄者自己所为”。如果“即言”作者仅仅是怀疑也无可厚非,但是令人诧异的是作者的口径和  相似文献   

4.
无论搞新闻写作,还是搞文学创作,都追求写得生动.这不仅是对的,而且至关重要.有人写出的文章,自己挑不出毛病,别人也找不出什么缺点,只是谁都觉得不生动,我看这往往比任何毛病、缺点都更大.世上有许多没毛病、没缺点的东西,但人们也不会仅仅因其"完整"而尊重它,因为它没有特殊价值.光光的羊粪蛋,圆圆的鹅卵石,它有什么毛病?有什么缺点?我看把它捧在怀里的人不多,道理很简单:它廉价或无价值.  相似文献   

5.
爱国红烧肉     
你还记得吧?我以前写过小S开创的《毒舌减肥派》。"你胖了,他依然爱你,但分在每一块肉上的爱就少了。"但如果,爱你的人,他自己也胖了呢?我就眼睁睁看着我和我的他,像两只气球,慢慢地被吹起来,吹起来……这些年来,我孜孜不倦地减肥,虽收效甚微,但痴心不改,逢人便取经,到处找偏方。我看港姐接受采访的时候,都是边踩跑步机边看屏幕的。我估算了下,看一集美剧,可踩40分钟跑步机。无奈,刚跑两步,就晕得分不清男女了。  相似文献   

6.
词典,顾名思义应是收集词汇、按序立条目作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用的工具书。可是有的“词典”却不立词条.不按词典的形式编排,怎么看也不像是词典。倒像是把书名取错了似的。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联辞典》,就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对联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编一本书,把近七千副对联汇集在一起,供读者学习、鉴赏、应用,这实在是一件大好事,编者的辛勤劳动是必须肯定的。但《中国名联辞典》的编排,似乎没把好事办好,令人觉得遗憾。词典却不立词条.只把一副副对联分类编排在一起,各类的界线又不明  相似文献   

7.
我经常写一些英雄人物,但许多英雄事迹到了我的笔下,他们的高大形象就打了折扣,连自己看了也不满意。为此,我经常苦闷,找不到原因。读了新华社的同志介绍采写焦裕禄同志的体会,给予我很大的启示。一、任何一个无产阶级英雄,都是在毛主席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凡是无产阶级英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任何高水平的作者,不从这一点找答案,是无法理解英雄,也无法写出英雄的。新华社的同志在写焦裕禄同志时,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文章,学了之后,“感到跟焦裕禄的心贴近了,跟焦裕禄的感情也贴近了,处理材料也顺手了”。而我过去呢,就材料写材料,结果把人物写成了  相似文献   

8.
各种名目的“评好新闻”这两年不断涌现,令人眼花。什么水利好新闻、气象好新闻、土地管理好新闻、教育好新闻……要是开列个单子,够您瞧几分钟的。各行各业都搞起好新闻评选,利乎?弊乎?各行各业重视新闻工作,岂不是好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问题就来了。什么是“新闻”?什么又是“好新闻”?新闻界对此还终日争论不休,政府其他不从事新闻工作的官员们能担负起评好新闻的重任?难免让人生疑。难道真如那句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吗?有人不客气地注释:什么是“行业好新闻”?就是经常为某部门说说好话,为其扬扬知名度的就是好新闻。你写篇秕评稿试试看,即使批评到“点子”上,你的文章写得再好,恐怕也评不上好新闻。笔者曾亲耳听到一位政府部门的官员放话:“我们评×××记者的稿子为×等  相似文献   

9.
本来我并不想注意谁是“最紧张的观众”,我只是为了到现场痛痛快快地看比赛,才千方百计弄个记者证的。谁知国家体委宣传司的人递给我记者证的时候,竟笑眯眯地说:“你们经济日报能拿出多少版面登体操呢?告诉你,我们可是有专门搜集各报这次报道的。”听了他这番鬼话,我立即预感到以后的几天我轻松不了。不写就白看了人家的比赛,但若真往总编室交一份体操赛多么多么紧张激烈的稿,人们就会以为我疯了。况且,你把什么词儿都用上也写不过那一百多位体育记者。所以,我必须独辟蹊径——只有和他们不一样,我的稿才有人看;而只有和经济相关联,我们报才肯登!可老天,体操和经济,怎么才能沾上边呢?  相似文献   

10.
无论搞新闻写作,还是搞文学创作,都追求写得生动。这不仅是对的,而且至关重要。有人写出的文章,自己挑不出毛病,别人也找不出什么缺点,只是谁都觉得不生动,我看这往往比任何毛病、缺点都更大。世上有许多没毛病、没缺点的东西,但人们也不会仅仅因其“完整”而尊重它,因为它没有特殊价值。光光的羊粪蛋,圆圆的鹅卵石,它有什么毛病?有什么缺点?我看把它捧在怀里的人不多,道理很简单:它廉价或无价值。 文章尤其如此。写文章与一般性的说话或随意在纸上写字不同,主要的不同在于要使听众、读者觉得生动,有所触动,达到感动。  相似文献   

11.
记得一次去采访一个劳模,谁知竟出师不利。这个劳模,听说记者来了,便立即托辞“逃遁”。何故?那个单位的领导说,她最怕记者。记者又非洪水猛兽,何怕之有? 最近我采访另一名青年劳模时,这个疑团才顿时冰释。这次是去了解这个青年劳模为什么在评劳模中落选。  相似文献   

12.
长短浅说     
我在与爱好写小说的同志接触中,不少人说:“千儿八百字的作品写起来没意思。”其理由是:篇幅太小,内容装不了多少,情节也展不开,更谈不上刻划人物,描写景物了。还有的说短的没份量,读者读了没印象。在我接触到的稿件中也发现,不少作者虽然在作品的题尾注上“小小说”、“微型小说”之类的说明,但百分之九十九的作品都在三、四千字以上,也可能是上述原因吧!写短的真的没意思和没有份量吗?我看不尽然。鲁迅先生的小说有许多是千二八百字的。如他的名著《一件小事》,只有一千一百  相似文献   

13.
喜乎?忧乎!     
近日,在某地区小报头版看到这样一条消息,主题:《全区经济罪案举报形势喜人》,副题:《第一季度立案比去年同期上升28.5%,其中大要案上升两倍》。读罢全文,伏案沉思,这“形势”叫我无论如何喜不起来。如果说,人民群众逐步消除顾虑,无所畏惧地同贪污贿赂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踊跃向司法机关揭发举报,倒不无教育意义;那么从另一角度看,案件上升,大案要案翻番,说明犯罪行为增多,经济领域问题不小,这形势怎么能够喜人呢?我倒为之感到忧心忡忡。这使我想起近年其它的一些宣传报道。如某实权单位拒吃请、拒受礼多少次,每年一次的税收财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有一位报道员向我诉苦说,现在通讯员写批评稿很难,特别是写批评顶头上司的稿子更难。他说他们乡的领导每逢上级机关来人,必搞大吃大喝;自己满腔愤慨,就是不敢写,怕写了领导给穿小鞋或丢掉饭碗.此类事情我也曾遇到过,但也没敢去写。请问,对这类事情,我们通讯员应该怎么办?又该怎样写呢? 辽宁北镇县安春英安春英同志: 你反映的情况很实际,的确,通讯员对写批评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人和事的稿件。还愿意去写;但一遇上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劣迹或本单位的“家丑”,就不敢写了,这其中的苦衷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通讯员——人民事业的积极分子遇到该批评的而不  相似文献   

15.
侵权新闻应当由谁承担法律责任?这在“新闻官司”的审理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在1985年刚刚开始酝酿制订新闻法的时候,人们似乎把这个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主张“文责自负”。谁写的文章谁负责,好象也颇言之成理。但是一到实践中,问题就来了。在有些“新闻官司”中,原告人提出的不仅要告作者,而且要告发表新闻作品的报刊社。理由也很充分:新闻固然是作者写的,但要是报刊社不把它发表出来,它能在社会上传播吗?能造成损害后果吗?作者写作是一种行为,报刊社发表也是一种行为,行为人应当分别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受理法院把这个问题请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如下批复:“稿件如侵害  相似文献   

16.
张古真,你也想搞新闻? 那回团长带你下去,基层干部当你是大首长,叭地都朝你敬礼,你比团长胖哎。你乐呵呵地说:我原是炊事班长。炊事班长成了新闻系大学生,你咋倒腾的? “说起搞新闻,以前我总以为‘豆腐块’是小闹,谁都成。要写就来大的。“79年,我从自卫还击战场下来,捎回一脑门子悲壮故事。寻思:这是抢手货,写出来保准能登。腌咸菜的旧房子,那儿是我的‘创作室’,天天去。我写一篇寄一篇,寄出后就急着看报纸。结果盼热了肠子,也没个‘反馈’,把我气惨了。“后来,团里让我在关押坏人的禁闭室  相似文献   

17.
最好的老师     
汤普森夫人是一名小学教师,就在开学的第一天,她站在五年级的教室里对学生们说了句违心的话.同大多数老师一样,她看着学生们说,她会一视同仁地关爱每一位学生,但那是不可能的.你看,坐在前排那个小男生,懒洋洋的.他叫特迪·斯托达德,汤普森夫人一年前就注意他了,他和其他同学合不来,总是脏兮兮的,真该洗个澡了.特迪也非常招人厌,汤普森夫人恨不得把他的作业本都打上大大的红叉,在他的卷子上写上大大的"不及格".学校要求任课老师审核学生过去的成绩单,汤普森夫人把特迪的先放到了一边,想看完了其他人的,再去看他的.汤普森夫人看完特迪的成绩单后,不禁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8.
从改稿谈起     
前不久,给某刊物写了一篇千把字的小言论。时隔小久,文章被采用了,按说应该高兴才是,但细细看来,被改得面目全非。对照原文,只剩下自己写的三二百字了,便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由此使我想起著名漫画家方成的一次境遇。有家报纸的编辑约他写一篇讲幽默的文章,他写了一千四百字。文章发表后,他却傻了眼,连续看了三遍,才辩认出自己所写的十六个字和一个句点来。名家尚且如此,那“无名之辈”就更不用说了。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到一起,却使我想到一个问题。编辑对待稿件,应当尽量避免大动笔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能用则用,不能用拉倒。如果用一只模子去框一切  相似文献   

19.
读了《新闻知识》今年第四期龚志聪同志关于新闻作者署名的文章后,自觉受益非浅。但对作者一定要署真名实姓这一点不敢苟同。首先我以为新闻作者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一般不具有新闻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定义,一条新闻具备了‘新近发生’、‘事实’、‘报道’这三点就可以了,至于是谁报道的无关紧要。作为作者,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读者要看的是你的文章,而不是看你有什么职务,代表了谁。十年动乱期间,人们看报总要看谁写的,有什么背景,这种苦头我们已经吃够了。一个农民或一个县长写了一篇新闻稿,在本单位也许是新闻(其实不应该成为新闻,相信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这  相似文献   

20.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我又每天读报,这里想就我在工作中体会到的以及在读报中看到的一些问题,同大家谈谈心。文章的意思要表达清楚记者编辑都需要认真锤炼语言,首先是要使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其次才谈得上语言的生动性。报上有些文章因为作者用词不当或者意思说得不清楚,很使读者伤脑筋。例如这样一句话: 人们一看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这两个生产队长是年轻人。这里的“人们”不知是谁,是指文章中所写的那个生产队的社员们呢,还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呢?不清楚。“感觉”出来这是两个年轻人,“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