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注意难以持久。因此,为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必须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那么,组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体现科学性呢Z我认为,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需要、有情感、有个性的人,而不是只会被动服从的机器。下面拟从三个方面谈谈组织课堂教学时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学生是有情感的人,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如何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肯定的情感?我认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下.学界对课堂教学已经有了新的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和协调者: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单一、被动的接受,而应是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多样化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过程,重点是“学”的过程,而不是“教”的过程,更不是“讲”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肖德珍 《中学文科》2009,(5):55-55,77
数学知识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为了更好地把教师“现成的”“教数学”改变成学生“再创造”地学数学,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五注重”.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主动发展。"因此,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有主观能动作用的人,他们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或者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教师在教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改革要围绕素质教育主题,抓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重点,探索一种实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过程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单纯继承学习向创新l生学习转化。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实验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  相似文献   

6.
“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学,因为只有真正让孩子们参与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才能学到东西,才能学得快乐”(田湘军语).2013年12月8日,笔者有幸在南昌欣赏到了田湘军老师的“Sports Day”展示课.通过感受Mr Tian的课堂教学,笔者对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要使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就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把数学教学从“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模式,转变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上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  相似文献   

8.
有效性教学主要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授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性教学应该是引导全体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的教学;应该是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收获的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为此,本期《专题策划》栏目编发了一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探究的有效性进行探索。这只是一个“引子”,我们期待针对这一问题有更多、更精彩的探索。[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年级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等实际情况,依据学校“小学生创新学习方法”总课题的规划要求,按照“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思想,确定了数学教学中“探究——质疑”教学模式的探索。一、模式结构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吸收课本上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蕴含着教师的智慧和创新。它不是机械的重复,简单的克隆,而是师生感情的碰撞,知识的融合,价值观的对接,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重视课堂氛同的营造,课堂牛成的把握,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等课改新要求。我认为,课堂教学“六要”“六不要”应该是课堂高效率教学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1.
<正>从学习科学的视角看,人的学习大致有三种模式:其一是获取模式(Acquisition framework):其假设是“人的心智是知识的容器”。因此,人的学习过程就是由自己或者别人往这个容器里装进更多的知识。课堂教学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就是等着“获取”知识,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传递”知识。有效学习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地传授知识以及学生是否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叶澜教授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应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追寻民主、开放、创新的生成型教学,使课堂教学赋予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往往不能取得期望的良好效果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程度不同地掩盖数学思维过程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鉴于这种现象,我们采用“暴露式”教学,对解决上述问题,有较好的效果。 “暴露式”教学,旨在暴露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既暴露概念的形成过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境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经过几年的课改,广大教师对数学课堂合作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小学数学学生课外合作学习进行初步探索。在新课程中,已完成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但应该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教育与指导,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单一”转向“全方位”,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学会”转向“会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学生要主动去探究知识,找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不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来引领教师的教学,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活力”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多个方面同时进行,以逐步从课堂氛围、内容等方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以及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由“物”到“人”的问题提出了见解。那就是 :教师是实现学生由“物”到“人”转变的前提和关键 ;要把学生置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的层面上 ,让学生参与教学 ,使其形成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以便实现学生“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宁夏教育》2008,(2):79-79
课堂上的“顺”不一定是好事。“顺”有可能是学生负担加重的结果,是教师忽略学情的结果。事实上,“没有问题的课”是真正有问题的课。教师之为教,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暴露学习中的真问题,发现学习中的真问题,从而能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施教;教师之为教,就是引导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从不深到深,从散乱到系统,从“无情”到“有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著名德国教育学家第恩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授让学生发现真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积极自主探索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怎样才能达到有效的自主探索学习呢?  相似文献   

19.
“二期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学生的角度看,要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获取知识、问题意识和协作交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教师的角度看,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要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即“经历”“体会”和“感悟”。本文试图以“近体原则”为模式,探索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有效引导”的激情共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