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主持人语:岁末年初,拿到新鲜出炉的《吴文化概说》,颇为感慨。
  苏州市职业大学虽然还是高职类院校,却一向十分重视吴文化研究与传承。2013年伊始,学校以文件形式发布《关于学校吴文化研究所更名为吴文化研究院的通知》:“为更好地发挥我校吴文化研究优势,积极参与苏州市文化建设,经研究决定,校‘吴文化研究所’更名为‘吴文化研究院’。”在筑梦中国、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在经济高速发展、本土文化价值愈加凸显的现实环境中,校领导高瞻远瞩,深知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国梦”的苏州职大篇章,必须以底蕴深厚的文化做精神基础。作为一所位于吴文化发源地-苏州-的地方性高校,我校的科研和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吴地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气象万千。学校成立吴文化研究院的目的就是要把吴文化作为自己的第一优势,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基于此,2013年12月,由我校跨部门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撰写的《吴文化概说》出版发行了。这是吴文化研究院成立之后编撰完成的第一部著述。  相似文献   

2.
由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徐静院长主编的《吴文化概说》即将出版发行了。这是吴文化研究院成立之后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我校吴文化研究取得的又一成果,可喜可贺。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市职业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具有源远流长的文脉传承,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1年创建的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学底蕴可谓深厚。特别是进入21世纪搬入新校区以来,坐落于姑苏城南上方山麓、石湖之畔的苏州市职业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校紧紧围绕苏州市委市政府“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诸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进一步提升,为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苏州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吴文化研究与传承是学校的一大亮点,是特色鲜明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3.
历经两年的打磨,由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牵头主持,联合苏州市档案馆、苏州市园林设计院共同编著的《苏州城墙》于2012年12月由古吴轩出版社正式出版。被誉为苏州市古城墙首部全景书的《苏州城墙》有着怎样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吴文化研究院举办"《苏州城墙》研讨会",来自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苏州图书馆的专家展开了讨论,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见解和观点。现就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中的主要观点加以整理和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冯其庸、叶君远先生合著的《吴梅村年谱》积六年之功,“稽之以载籍,衰之于事理”,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吴梅村作为一位诗人、书画家的形象,勾勒出吴梅村的生命历程,展现其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吴梅村研究的基础资料。综观该谱,其学术特色约有如下数端:尊重历史,还原本真;资料翔实丰赡,述事客观公允;订讹辩惑,无征不信,体例新颖。  相似文献   

5.
对“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的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求证。《孙子兵法》十三篇,撰著在吴国,问世在吴国,离不开吴国的国情和吴地文化特征。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显示吴文化属性的特征。为适合吴国的强国称霸需要提出“进攻战略”、“攻心战术”、“诡诈战法”等新的战略思想,体现吴国军事文化特征。在兵法各篇中较多反映吴国地形地貌,充分显示江南自然环境特色。吴国军队编制以及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和“专诸之勇”都翔实应用在孙子战略谋语中。研究《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就能深入了解孙子著述原意及《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6.
早在西周春秋时代,特别是春秋中期,位于长江下游苏皖南部和浙江地区的故吴历史和文化,确曾盛极一时,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三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就曾为此引起过吴越文化研究的热潮。此后,由于这个地区考古文物的不断出土,向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课题。《东南文化》等期刊为此出版了《吴文化专辑》。现在,《历史教学问题》杂志也在集稿出吴文化专辑。我是江苏武进入,滋就长江下游江浙皖地区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先吴文化的源头问题,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为吴文化研究前景志贺,聊抒我对故吴远祖缅怀之情。 1.中国的现代考古学,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才刚刚起步,尚未引起中国古史研究工作者的重视。所以三十年代的吴文化研究热潮中,史学界一方面由于地下出土文物资料贫  相似文献   

7.
余华近作《兄弟.下》展现了底气不足的市场经济初期中国人生存的混乱与荒诞,以及与之伴生的人情伦理的污浊与悲凉。余华以笔为戈对当下社会的"正面强攻",一方面以独到的方式严肃拷问了纵欲所带来的时代畸形,另一方面却有破无立地放弃了对现代人精神出路的探索,后者也鉴照出余华对当下社会把握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8.
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运用舞蹈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部以晋商为主题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山西晋商大院生活的兴衰历程.本文以文献资料及当地走访调查为基础,从舞剧《一把酸枣》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舞剧中舞蹈、音乐、服装、舞美方面体现的中国民族特色文化的分析,展现了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而呼吁人们要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使之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研究者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研究做过诸多尝试,取得不俗的成绩,积累不少经验。但是,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开发非常困难是一个共识,其效益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人们呼唤全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思路,熊正贤博士的《文化势能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堪称这方面的力作。文化产业化是一种概说,分而言之,它包括"文化→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市场"的有机系统,即"四点三轴三转化"的"四三三"模式。著作对此都分别予以详尽论述。一、从文化转化到文化资源学界对文化概念的争议与界定跟文化本身一样丰富多样,文化概念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多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中国精神文化之源泉。在当前中国正在建设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的背景下,研究《周易》对于解决中国当下问题和应对西方文化逼迫的意义,即“现代化”或“现代性”与《周易》的关系问题,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现代性的根本是“第一实体”即人之个体精神,所以文章研究的重点是《周易》与人之个体精神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苏州城墙》一书涉猎苏州城墙的历史、文化、考古、建筑、方志、档案、测绘等诸多研究领域,汇集了对苏州城墙的调查研究、科学勘测报告等科研成果及相关图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煌煌巨著。该书的学术性、现实性及史料性特点,将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吴文化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史料基础。  相似文献   

12.
山塘街是吴文化的活地标,是一条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千年古街,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开篇隐指的地方,被誉为"姑苏第一名街"。但如今在山塘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中还存在着体制、定位、特色、管理、资金以及设施配套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对山塘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应做到理顺体制、明确主体、强化特色、巧于运作、抢抓机遇,从而全力打造好这一中国吴文化产业街区。  相似文献   

13.
吴闿生《诗义会通》完成于1927年。他肯定《诗序》中所谓的“古序”,而批判“续序”,以此反驳其时学界“废序”的呼声。吴氏以文义裁《诗》,针对顾颉刚等人重情理而反微言的言论,努力抉发其中的“微文”,尤推崇言外之意。他将桐城派文法运用于《诗》的分析中,并对能形成阳刚阴柔融合的文法颇为用心。在《诗经》的“经”字招牌被打破的年代,吴氏从文学层面研究《诗》,极为关注《诗》在古文史、赋史上的地位,赋予《诗》以新的价值。《诗义会通》是一部学术观点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吴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丰富、独特、优秀的地域文化,以吴文化元素贯串幼儿教育全过程,从而使孩子愉悦地体验吴文化的精髓,让吴文化流淌在孩子的生活中,让灿烂的吴文化伴随吴地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西园闻见录》是晚明学者张萱现存唯一的一部史著。关于该书的记事范围,张萱自称“自洪武以迄万历”,这一说法也为学界广泛采用,然笔者经过考察却发现该书记事范围实际延至天启年间。  相似文献   

16.
常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常熟文化在昊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一百多处的文物保护遗迹是常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渊源的代表,其中蕴舍了常熟文化深厚的根基,其文化内涵的解读对于理解常熟文化的精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夏平所著《唐代中央文馆制度与文学研究》一书,实证与理论兼容,考订与阐释结合,宏观与微观相济,将唐代文馆与文学研究引入纵深,具有开拓创新的学术价值,堪称文史交融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红楼梦》文化文献集成和学理建树的相结合。另一个特色是对《红楼梦》文化范畴的张力与文学的关系的系统全面的研究。依据对范畴性质的意义的认知,从历史文化语境、文化思维意识和传统文化艺术三个的角度概括文化张力对文学影响的差异。《论稿》中关于《红楼梦》文化范畴对文学的叙事功能的多方面阐释,构成了《论稿》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内容。该书的文化子范畴。涉及到了历史、习俗、意识、艺术、园林、服饰的方方面面。其囊括的文化范畴之广、之全,不仅是目前《红楼梦》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而且更重要是作者着眼于文化范畴的多样性。去涵盖《红楼梦》文化的个性。胡先生的研究成果对实现《红楼梦》研究第三次转型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化的意识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后。自魏源要求“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始,至今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意识,大致经历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意识、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意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现代化意识反映在实践层面上,即形成了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以来不同内涵、方向的现代化意识和实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现代化历史的认识和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