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宋代归隐文化休闲化的背景下,苏轼通过对陶渊明的个人化诠释,提出"休闲等一味"的观点,从而完成了对陶渊明休闲审美思想的超越,同时也标志着古代休闲审美文化高峰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兰享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被编入统编教材同一单元同一课里.两篇文章都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思索,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两种重要的审美文化:前者是文人雅集,后者是古代隐逸文化.作者本人也都被后代很多文人士大夫所追慕:陶渊明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支撑起了千年不朽的文人风范,使有良知的中...  相似文献   

3.
文人风骨在古代士大夫中一直受到推崇,陶渊明著名的《饮酒》(其五)一诗中有充分体现。体会《饮酒》中的“真意”能让人得到醍醐灌顶式的心灵涤荡,受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诗学的视野里,文学与人生之间是相互建构的关系,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想追求,而实现精神与心灵的艺术化则是人生艺术化的最高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正是窥探其如何实现自我人生艺术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说过:"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尽管这一概括不无夸张的成分,但必须承认,中国古代的休闲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我国古代休闲是一种内在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其休闲消费具有精致奢侈、闲逸浪漫、娱乐益智等特点,这在诗、词、画、园林、建筑、音乐、器物设计等诸多艺术领域以及贵族阶层、文人士大夫阶层、平民阶层的实际生活中可以追寻到古人对于休闲的体认、心态、思想和实践,形式多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古代休闲的不同境界,也折射出华夏文化的休闲消费追求之路和休闲审美历程。这种追求值得关注,这一历程值得梳理,其间所彰显出的对于休闲情趣、休闲体验和休闲意境更是促进了休闲消费的发展,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发展。因此,每个时代的设计作品,必然要反映那个时代的流行习尚和审美思潮,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诗歌在其生活的时代少有人赏识,但在唐代独特的隐逸文化和宋代特定的文化氛围、文人心态以及审美趣味的显扬下,使得陶渊明成为中国士大夫的典型,并成为“闲情文化”①的代表。然而,陶渊明亦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即其具有“载道文化”①的表征。作为“载道文化”接受者的陶渊明,毫无例外地走上了这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并成为其积极用世的一个显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封建士大夫文人中,陶渊明是被后世极为推崇的一位。究其原因则是多种多样、各取所需的。陶渊明晚年所提出的“桃花源”社会理想,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极为深远。每当社会出现动荡之时,“桃花源”理想社会便成为一些士大夫文人安身立命的依据。这种影响直至今日仍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文从陶渊明的身世及“桃花源”世界产生的思想入手,就“桃花源”理想的生命力谈一点法。  相似文献   

8.
旅游行为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行为长期普遍地存在于古代文人的生活实践中,而不只是一种偶然的休闲娱乐活动,对他们的精神境界、人格修养、审美眼光均有重大影响,丰富了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内涵并启迪于现代。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生活在魏晋南北朝那个动乱的时代,士大夫们为了在乱世中求得一片安宁之地,崇尚玄学以麻痹自己。陶渊明也不例外,他的思想受到了儒家和道家的共同影响,加之自己对于古代社会的向往,综合起来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桃花源。桃花源理想对后世文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对于桃花源理想形成的原因已经有诸多研究,其中哲学基础和现实根源主要影响着桃花源理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代扶乩盛行于文人士大夫生活中。《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关扶乩的笔记有30余则。文人的扶乩活动集吟诗、作画、书法、弈棋等才艺,预示科举功名,讽刺狂妄酸腐文人。士大夫扶乩涉及询问政务、官场争斗、针砭时弊、惩罚罪过、宣传忠君思想。扶乩民俗具有多种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有广泛的社会信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作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并由此应运而生了文人画。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特征,决定了古代画家的人格取向,并因此决定了文人画的艺术精神与风格特点。本文试图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人格类型、特征并由此分析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被誉为中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他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尚人格,千古以来被人们传诵不衰。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文如其人,人文相属。且与自然相合,情景交融,境界高迥深远,深得文人士大夫和普通老百姓的喜爱,对唐代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饮酒》(其五)作为其田园诗的代表作,既是陶渊明人文境界的最美绽放,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是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饶有意味又内蕴丰富的课题。酒之于古代文人,一个普遍的、重要的作用就是浇愁、销愁,化解胸中块垒;与此同时,酒也激发了他们的豪情、豪性;由于特殊的时代社会原因,历史上饮酒最甚的是魏晋文人与元代文人;而最得酒中真趣的是陶渊明和苏轼。另外,酒之醉境与艺术创造和虚静状态有某种相通或相似之处,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与之相适的陶瓷也在前代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其质地与纹饰逐渐趋向艺术化,而这种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受作用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喜好,因而本文将透过宋代瓷器的艺术化装饰来一探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文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书方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迪。1、晋陶渊明的读书方法是“不求甚解”。他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并非浅尝辄止,而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积淀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文艺形式,楹联不仅深受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爱,而且流贯于中国民众的口碑,成为上位文化和下位文化相互触发交融的审美积层之一,直至世界文化大交融的当代社会,仍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以美的享受。但从整体上看,当代楹联创作似以偏重形式的和民俗的功能者居多,而将其艺术聚焦对准巨变中的时代现实者则较为鲜见。而现任益阳市委副书记龙爱冬同志繁忙政务之余,创作了许多有着鲜明时代特色和深刻主题内涵的时政楹联.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祝词》中提出了发扬“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7.
休闲学研究虽起源于20世纪的西方学术界,但作为一种文化的休闲,中国休闲文化尤其是中国道教的休闲文化,早以自己独特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存在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今天,当现代休闲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必要要素之一时,道教休闲文化的独到见解和丰富思想便成为现代休闲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而道教休闲学的整理和研究亦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中国现代休闲学向纵深发展,从而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闲逸的本质和内涵上深究,闲逸蕴涵着作为人生价值中的诸多思想:顺其自然、逸然自适、自由存在、适意人生等。这些思想与以儒、道、佛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隐逸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肇基于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独特的审美观念。因此,闲逸既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处世态度,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的一个侧面,同时,闲逸本身又是一种艺术审美理想,体现着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闲逸词是古代文人闲逸生活理想的心灵化抒述。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著名的隐士,他的隐逸思想在当时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中是一个另类,也正因为这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才被后世所赞扬。他的隐逸思想大多体现在其田园诗中。在陶渊明的作品中,田园诗的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他的田园诗文风平淡、清新、自然,揭露了当时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世俗社会的不满与无奈,同时体现了他对淳朴的自然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闲居带湖和退隐瓢泉时期,生活、创作中流露出浓郁的陶渊明情结.但两个时期相比,带湖时期是对陶渊明思想的表象认同,瓢泉时期对陶渊明的认识则深刻多了.但陶渊明的真隐境界,辛弃疾并没有完全达到.辛弃疾的田园词作也没有真正反映出田园生活的辛劳,其审美情趣带有较多的士大夫文人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