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莉 《教师》2010,(26)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锱铢积累"而成的作品.钱先生对它的几次修改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语言的艺术性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围城>中尽显钱先生的智慧,而这智慧显示在作品的语言中就形成了钱先生独特的幽默感.其中的叙述语言的凝练生动和人物对话的耐人寻味,让读者体会到钱先生的渊博和睿智.  相似文献   

2.
尽管意识流作品中"内心独白"的"原生态"受到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赞扬,但作品中大量存在的自由间接引语暗示着叙述干预的不可避免.自由间接引语的"双重声音"为意识流作家精心控制语篇提供了理想的物质手段.其"亦此亦彼"的双重身份使叙述干预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能够在"叙述干预"与"自然真实"之间求得秩序和平衡,让两者完美地融为一体.因此,事实上意识流作家并未放弃作为作者的干预能力,而是充分利用自由间接引语改革小说叙述角度,巧妙地把自己隐藏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台湾林良的作品已伴随一代又一代儿童成长,并着意于在儿童心中留下"善"的种子。整体上看,林良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始终有着"隐含作者"的声音。这个"隐含作者"的声音时而出现在其作品的真实对话与想象对话中,时而由叙述视角的改变来展现,且在林良作品的不同文体之中有不同指向。借由对话、叙述和文体的变化来控制"隐含作者"的失声与发声,林良成功地将冷冰冰的教育以快乐、自然的形式传递到每个读者的心里。  相似文献   

4.
元小说"碎片化"写作:颠覆传统叙述的整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小说"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传统小说艺术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碎片化"叙述是元叙述解构现实主义写作成规的叙述语言变异之一,它颠覆了传统叙述的整体性并进而消解这一叙述模式背后的意识形态.文章以马原等先锋派作家作品为例,依据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导出元小说叙述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碎片化叙述语言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5.
《上海女孩》是邝丽莎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邝丽莎通过第一人称"我"的眼睛向读者展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华人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伦理。在叙述过程中,邝丽莎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和第一人称外视角相互切换的叙述方式,邀请读者参与到叙述阐释的过程之中,并引导读者对华人的生存伦理做出特定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美国消费社会中的人们对"商品"的顶礼膜拜已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文学写作在消费社会中 日渐式微的困境,促使很多后现代作家进行了新的文学实验,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便是此类典型作品.作品分别从反凝视的身体叙事、反隐喻的碎片叙事及反标签的"降格"叙事三个层面展现了巴塞尔姆独特的叙述风格,给读者带来了"震惊"的阅读体验,而在如此体验的背后,是作家对于消费社会中文学产业化的焦虑和不安.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用韦恩.C布思所提出的"隐含作者"的概念,对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爱弥儿》中"隐含作者"的叙述伦理进行剖析。笔者认为《爱弥儿》中"隐含作者"至少有两个,一个是爱弥儿的老师,即是作品中的"我",另一个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变换身份以及和社会环境互动来表达其内心对自由、平等社会的渴求,也揭示了资本主义上层社会的政治力量和宗教力量对封建旧制度的痛恨和希望迫切推翻其统治的愿望的叙述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的现代文学史上,塞林格著作的现代流浪汉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居有很高的声誉,这部作品之所以也能够在世界上屹立不倒,不仅仅是因为作品中塑造了以为具有人格魅力的主人公霍尔顿。还有这部作品的叙述视角是从新型的角度出发的,是在第一人称叙述的基础上加入了第二人称——"你"。在此,我个人认为有必要解说一下"你"的作用:在文章中,一是以叙述接受者的身份出现的,另一个是以参与者和旁观者出现的。下面,本文将针对文中的人物类型的形象和叙述视角展开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不可靠叙述"是当前叙事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可靠叙述的修辞性理论创始人韦恩.布思,主张以隐含作者的规范为标准判断叙述者的可靠性,后经修辞性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将"不可靠叙述"分成了6种类型,进而又细分为"疏远型不可靠性"和"契约型不可靠性"两大类别。探讨戏剧叙事作品中的不可靠叙事策略不仅可以促进读者对戏剧文本的多层次解读,影响读者的伦理判断,而且可以引导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剧本的创作过程,体会到文本的经典价值。  相似文献   

10.
英国"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代表作之一《尼罗河上的惨案》堪称推理小说在黄金时期的经典之作,叙述手法和叙述手段精彩丰富,极具特色。基于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的结构主义叙述学理论,通过作品研读,对作品中所使用的叙述手法和叙事结构等特征进行探讨,分析认为作者克里斯蒂在其作品中对叙述时间顺序上的倒叙与无时序特征的使用,对叙述时距中非等时性与省略的运用,结合叙述频率中的重复叙述,叙述语式中叙述者对于叙述方式的选择,以及叙述语态中和自由叙述视点的应用,共同作用形成了《尼罗河上的惨案》扑朔迷离但又符合逻辑的叙述效果,其叙述模式使其作品堪称推理小说在黄金时期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简·奥斯丁笔下的女主人公诸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曼斯菲尔德花园>中的范尼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认为简·奥斯丁是个具有浓厚"灰姑娘"情结的作家.奥斯丁善用灰姑娘故事来处理人物的婚姻爱情,旨在提高19世纪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也是奥斯丁强烈的道德观与教育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简·奥斯汀的作品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国内外学者争相从不同角度研究她的作品,然而国内鲜有文学评论家从政治角度对其加以研究,试从小说内容、小说采用的叙事手法及小说的人物与场景安排寻找政治在简·奥斯汀的作品中留下的痕迹,意在证明她的作品并不是远离当时的政治环境,而是在各种具体的细微处留下了政治痕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批重要的非裔作家新奴隶叙述的文本问世,也不断引起评论界的关注,非裔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盖恩斯的《简·皮特曼小姐自传》正是一部用新奴隶叙述这一文类重写奴隶历史的力作。对该小说的新奴隶叙述形式和主题梳理和探讨,以期挖掘其新奴隶叙述的文本体征。  相似文献   

14.
“傲慢与偏见”是人类个性价值的两种偏执的自我取向。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通过一个爱情故事在行为理性方面对“傲慢与偏见”的阐释可谓深入浅出。“傲慢与偏见”产生于人类自我意识的盲点。在个体交往中,自我的盲点导致了个体实践行为的模糊性和混乱性以及危机感。简.奥斯丁从女性视角所具有的人文厚度,从日常意义上,对这人性中的两大弱点的关注不仅表现在情节的设置上,而且表现在男女主人公的话语上。  相似文献   

15.
简.奥斯丁的女性叙事策略体现在叙事内容和叙事方法两个方面。在叙事内容上,她摒弃男性的宏大叙事模式,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推上前台,让女性人物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而且一反男性叙事文学对女性的歪曲和贬抑,还女性人物以真实的形象,她提倡一种恋爱时理智与感情平衡,婚姻中爱情和财产并需,家庭内男女人格平等的婚恋观念。在叙事手法上,她广泛使用第三人称隐含的女性的叙事视角和自由间接引语、反讽等“间接手法”,借小说人物之口隐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谴责男权社会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奥斯丁采用理智而克制,冷静而平和的女性叙事策略不动声色地摆脱了男性话语的控制,凸显了女性意识,并建构了女性的写作立场。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8.
《简·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女主人公简·爱敢于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她用她的善良、朴实和自强不息的人格魅力感染并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相似文献   

19.
简·奥斯汀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文学家之一,以写作风格独特而著称,被誉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她的作品《爱玛》以其暗藏智慧的妥协艺术,不露声色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作品巧妙地运用含而不露的作者型女性叙事策略和独特的女性视角,不动声色地摆脱了男性话语的控制,成功建构了女性的写作立场。作品中自由间接引语和篇章结构的反讽手法等充满艺术个性的写作手法的运用,使《爱玛》一书充满女性妥协的魅力,既有平衡的美感,又具有独特的内在张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Jane Eyre is recogniz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early British female literature.The author,Charlotte Bronte,through her true female experience,described one new female figure with rebellious and revolutionary spirit——Jane Eyre.Her dignity is like the beautiful lily,holy and noble;her pure love is like the fragrant rose,intoxicating and sweet.This paper expands on the source of Jane Eyre’s dignity and her idea of equality in love and marriage through analyzing Jane Eyre’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her life experiences.Finally,it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women’s striving for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and maintaining personal dignity by self-strugg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