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历史》(初中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49页)对商鞅之死的描述是:“……秦孝公死后,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裂’。”《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78页)亦持同样说法...  相似文献   

2.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也是中学和大学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说:“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赵毅、赵轶峰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说:“废除井田制度,‘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自由买卖土地。”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成为中学师生耳熟能详的定论。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三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讲述商鞅推行新法、严厉打击贵族保守势力时说:“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了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的旧贵族,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狠狠打击了守旧贵族的气焰。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敢公开反抗...  相似文献   

4.
张金余老师《工业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而不是十九世纪》(《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10期)一文从标题看肯定是正确的,但文章说“北师大2007年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前言说‘19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席卷整个欧洲’。这里的‘十九世纪’应该是‘十八世纪”’,则是知识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史记·商君列传》云:“事末利及怠而贪者举以为收孥”。这就是商鞅变法制定的抑末政策。司马贞《史记索隐》注这句话说:“末谓工商也。盖农桑为本,故上云‘本业耕织’也。怠者,懈也,《周礼》谓之  相似文献   

6.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2009年版)第31页说:“‘致远’舰中炮后倾斜,弹药用尽,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而人教版《历史》必修一(2007年版)第58页同样叙述“(致远舰)全体将士壮烈殉国”。经笔者查证,致远舰并非全舰官兵全部殉国,其实有获救者。一说7名。一说27名。  相似文献   

7.
秦孝公“焚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载:“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由此看来,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秦始皇“焚书”: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欢宴朝中臣僚。博士淳于越在宴会上反对实行郡县制,主张恢复古代的分封  相似文献   

8.
岳麓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强盛”称“商鞅新法把秦国划为41个县”。但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中.教材称“全国设31县”。两个地方的表述明显矛盾。据记载,商鞅新法把泰国划为41个县,在未设县的地方,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共新建31县。因此,教材表述时应明确、全面一些,以免引起误解.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代有没有土地买卖?持战国土地买卖说的同志,依据有二:(1)《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的话说: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卖买”。(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括“曰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其实,这两条史料都不足为据。《汉书·食货志》虽然引用了董仲舒说商鞅“除井田,民得卖买”的话,但《战国策》、《史记》却只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各以差次名田宅”,根本没有土地买卖之词。就连班固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书法诗词鉴赏》(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1页《水调歌头·游泳》,编者《注释》【3】:"武昌:武汉三镇之一。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说,三国吴嗣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丞相陆凯进谏疏引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是‘才到长沙,又来到武昌’的形象化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最近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刊登的《"除"与"除以"之我见》一文,觉得张维宁老师说的"应该把‘除’与‘除以’两个概念统一起来",我实不在敢苟同。  相似文献   

1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西学东渐》一课说:“直到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皇帝和满朝文武还不知‘英国在中国之何方’,‘俄罗斯是否(与中国)接壤’。”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岳麓版《历史》必修Ⅰ第17课列举了"二十一条"五个方面的内容,然后说,"5月9日,除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外,称帝心切的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其他内容"。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二十一条’书上怎么只说五条呢?其他十六条呢?"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绝大多数称"第五号"或"第五项",而不称"第五条"。如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说"‘二十一条’共分五号……第一号四条……第二号七条……第三号两条……第四号一条……第五号七条……日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它的要求。其中仅把原来的第五号内容改为日后另行协商"。可见教材所述"第五条"应该是"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或"第五项"。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六二年版(以下简称“初版”)第345页,在注释《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一句时说:“音,单音。声,和声。”第909页,在常用词“声”字下辨析“声”和“音”的词义时又说:“‘声’和‘音’是同义词,但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声’往往指一般的声音,‘音’则往往指乐音。……在音乐上,‘声’和‘音’也有分别:声指乐音的高低旋律,音指各种乐器的配合。所以老子说:‘音声相和’。”  相似文献   

15.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岳麓书社2008年7月第3版)第18页认为“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而《新编中学历史表解》(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认为“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那么,景德镇何时成为瓷都?  相似文献   

16.
<正>刘恒友《是"不假思索"还是"不加思索"?》(载《中学语文》2013年第10期,上旬刊。以下简称"刘文"。)中说:"查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皆不见‘不加思索’的身影。"又说:"‘不假思索’作为一个成语,有其源渊;而‘不假思索’之所以不见各大词典,因为它不是一个词语,至多是一个短语。看来成语库中只有‘不假思索’,而‘不加思索’则是人们‘不加思索’的必然产物。"这里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刘文认为成语库中没有"不加思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第二,刘文认为使用"不加思索"是误解误用,我的回答是——"不加思索"使用正确。这仅是个人  相似文献   

17.
说“彤管”     
《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的“彤管”,两千多年来一直不得确解。不久前,一九七七年十一月版《辞海》“管”字,依两汉旧说,有“又特指笔管”一解,且引此句诗为证。余冠英先生《诗经选译》一九七九年十月版,则与一九五六年版相同,仍然注为:“‘彤管’是涂红的管子,未详何物,或许就是管笛的管。一说,彤管是红色管状的初生之草。郭璞《游仙诗》:‘陵冈掇丹荑’,丹荑就是彤管。依此说,此章的彤管和下章的荑同指一  相似文献   

18.
"老板娘"与"老板的娘"的区别是不是"的"在作怪呢?胡裕树先生说:"‘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别偏正关系与其他关系,一是强调前边词语的修饰性或领属性。"(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第34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4版)但从结构上说,"老板娘"与"老板的娘"并没有多大区别,都  相似文献   

19.
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说“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时期,沙俄强占了中国七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种叙述和史实显然不合。  相似文献   

20.
前段时间,教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潘老师发现一个问题,书上讲"大禹治水"这个故事时用到了"坚忍不拔"这个词,而办公室的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说,书上错了,应该是"坚韧不拔"。笔者查找了许多资料,发现"坚忍不拔"与"坚韧不拔"这两个词语都存在。"坚忍"在《辞海》与《辞源》中都有收录。"坚韧"《辞海》(1989年版)中并未收录,《辞源》中也未曾见。《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修订第四版)只收录"坚忍不拔"。《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解释"坚韧不拔"时认为:"也作‘坚忍不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