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人之“性”与人之“欲”,最早的认识从孔子开始。《论语》大量记述了孔子对“欲”的言说,他认为“欲”是“性”发的结果,“欲”可分为:“性”发而皆中节的“和之欲”和“性”发而失中节的“贪之欲”。“和之欲”经《中庸》的进一步阐释,为孟子所继承并提出性善说;“贪之欲”为苟子所发挥,提出了性恶说。  相似文献   

2.
邵军 《辽宁教育》2013,(6):74-75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语文课的“授人以欲”,包括培育“自主学习”之欲、诱发“共享学习”之欲和激发“实践学习”之欲,“欲”的培养将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实现语文学习的本质回归。  相似文献   

3.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错误在于将“理”与“欲”绝对对立起来,并把“理”加以合理化,把“欲”虚无化。我们应当反思其实质和危害,并正确把握和处理二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鱼渔欲”三位一体优化数学教学意指教学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和“授人以欲”。“授人以欲”即激发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愿学和乐学。以“变化率问题”为案例,探讨“鱼渔欲”三位一体优化数学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曾经读过这么一则故事:禅师散步归来,看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可小偷找不到任何财物,正欲离开,看见了站在门口静静等待的禅师,惊讶不已。没想到禅师把自己的外衣脱下,对小偷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看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了,带上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的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自言自语道:“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他一轮明月,照亮他下山的路。”第二天,禅师看到他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他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相似文献   

6.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观点,视“天理”与“人欲”不可共存。本试图阐释这一论理观点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意义,以及“天理”和“人欲”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的伦理观点 ,视“天理”与“人欲”不可共存。本文试图阐释这一论理观点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意义 ,以及“天理”和“人欲”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互文是古诗文的一种特殊表达法,其基本特点是上下文里对应的词语前后补充,参互见义,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一般常提到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明月”既属秦又属汉,“关”既属汉又属秦,“明月”与“关”即为互文。由于互文在表达上能扩大词句的容量,增强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仁”是“克己”与“爱人”的对立统一,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相辅相成。他的“仁”包括①爱人;②修身;③仁者,人也。“爱人”是在理论形态上对民族社会、原始人道主义观念的恢复和发展,承认了人的生存价值和人格价值,是人对自身的新发展。“修身”是指对道德的遵从。“仁者,人也”,是人本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一、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二、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相似文献   

1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冶市实验中学校长李松泉这名字挺富有诗意,但熟悉他的人往往更喜欢直呼他的外号“放光芒”或“光芒”校长。“光芒”是大冶方言,即牛皮。 李校长在办学思路、学校管理上谋人所未曾谋、为人所不敢为、研人所未必研,“光芒”校长的绰号也就传开了。  相似文献   

12.
陈艳 《中国培训》2008,(6):60-61
古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今天我们却更加推崇“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从现代社会发展看企业培训,也越来越离不开“授人以欲”了。培训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应该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如何将“以人为本”贯穿于培训始末,即如何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笔者认为,那就需要意识到培训绝不仅仅是“授人以鱼”,  相似文献   

13.
张苏州 《学苑教育》2012,(16):81-81
苏轼《江城子》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化用前人诗句“欲知断肠处,明月短松冈”悼念亡妻。十年的光阴,松树已枝繁叶茂,苏轼不用“长松岗”而用“短松冈”有其深意:一方面以其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概与哀痛;另一方面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时间的流逝中,以深沉与理智沉淀自己的情感,表达出对爱人的深沉的思念。  相似文献   

14.
宋明理学由理学和心学的纷争引发的从。存天理。灭人欲,,到。天理就是人欲,,的逻辑转变,肇始于群体“公共空间”和个人“私人空间”基础上的“公“私”之辨,显示了宋明理学的哲学本体论由本质论向存在论的回归,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一个颇值得关注的问题。当然,“天理在人心”的提法虽为“私”争取自己的合法地位开启了门缝,但也为天理的确认带来了极大的随意性。所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把握“度”,即如何让“理”来引导“欲”。  相似文献   

15.
<正>《百合花》《哦,香雪》是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两篇经典小说,主要探讨“青春的价值”,皆有共同的意象“明月”,但将两篇小说的“明月”放在一起联读比较的研究不多。前者发生在“1946年的中秋”,中秋赏月是古今传统,最后说“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军民情”在“明月”中得到升华,人性光辉在“明月”中迸发出来,所以说“明月”在小说中不可或缺;后者发生在一段时间内,  相似文献   

16.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诗人借寂静的月夜表达了思乡之情。可是诗歌中的“床’’字,却引起了大家的争论:躺在床上怎么可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  相似文献   

17.
蒋云洋  曹明菊 《贵州教育》2023,(Z2):34-46+33
<正>唐诗宋词,穿越千年已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呀呀学语的幼童也能背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的李白仰望的那一轮明月,不仅烛照过孔子、屈原、杜甫、白居易、杜牧、王维、孟浩然、苏轼、李清照、李商隐、陆游、辛弃疾的人生,今天仍将朗朗清辉洒向我们。今月曾经照古人,更为神奇的是,皎洁月光下,当我们吟诵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千年前的诗人们会吟咏着佳句,  相似文献   

18.
说起“粉丝”(英语“Fans”的谐音),简直是地球人都知道。不同的粉丝还有不同的自称,比如玉米(李宇春粉丝)、乙醚(易中天粉丝)、明矾(当年明月粉丝)……粉丝们追星的狂热使人不得不敬畏偶像崇拜的力量,真是很强很雷人。  相似文献   

19.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是脸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山水名篇。但是近千年来,围绕着这首诗里的钟声、时间曾产生过激烈的争执:夜半究竟有没有钟声?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指责说:“句则佳也,其如三更不是撞钟时。”因为寺院一般都是早上撞钟,晚上击鼓,用来报时。如唐代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云:“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唐代李咸用《山中》诗云:“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成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