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思想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国传统文化进入古代第一次繁荣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儒、道两家文化就成为我国两大主流文化。春秋战国时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上产生众多的学派和学说,有所谓六家之说(儒、墨、名、法、阴阳、道六家),亦有所谓九流之说(六家再加纵横家、杂家、农家),然其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影响最多,起到主导作用的则是道、儒两家。道家在哲学宇宙论上影响最大,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建立较完整的宇  相似文献   

2.
儒文化,即以中国大思想家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所创立、形成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之一。自其形成至今两千余年来,对整个世界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它早已成为对绝大多数人都有着或轻或重影响的社会文化。把中国社会推向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就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条件即文化方面的国情看,儒文化存在了两千多年并至今仍对社会有着多方面重大影响。就原来曾深受儒文化影响而现在已走上社会现代化道路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的经验来看,中国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对待儒文化,处理好儒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重视、弘扬儒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克服其对社会现代化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是促进中国社会协调地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促进儒文化实现新的变革,以适应我国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家的经典是“五经”,按汉代以后的排列,它们分别是《易》、《书》、《诗》、《礼》、《春秋》;道家的经典是“三玄”,按魏晋以后的说法,它们分别是《易》、《老》、《庄》。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饶有兴趣的现象:历史上泾渭分明的儒、道两系,竟均以《易经》为自己的哲学坟典。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后世的学者争相以前人的经典作门面,还是儒、道两家本出于一源?从这一意义上讲,探明《易经》与儒、道之间的联系,便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应解决的首要课题。然而遗憾的是,也许是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匮乏、文献与传说的真假难辩,检阅诸多版本的中国哲学史,这一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是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掉了。于是,谈儒者始于孔、孟,说道者肇自老、庄,而在此以前的中国哲学,则只留下混沌不清的一个疑团。为了解开这一疑团,笔者曾在《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1期上撰有《〈易经〉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一文,集中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以“阴阳”为载体的两性文化的世界观和《易经》中所运用的以“周易”为形式的素朴辩证的方法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讨论《易经》的上述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怎样影响和制约着儒、道两系在以后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旅游世界》2014,(11):32-37
印度是个多宗教国家,佛教、印度教和耆(qi)那教这三个宗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传统中儒、道、释的三足鼎立。三个教派都信奉“业报”与“轮回”,而修行方式不同,对生命的终极要义与极乐的理解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5.
李耀光 《职业圈》2008,(7):60-61
现代国有企业如何建立更为具体的员工道德体系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无疑为我们指明了思路.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特别是长期占中国文化统治地位的儒家关于修炼的一些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很多启迪.……  相似文献   

6.
现代国有企业如何建立更为具体的员工道德体系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无疑为我们指明了思路.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特别是长期占中国文化统治地位的儒家关于修炼的一些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很多启迪.  相似文献   

7.
“对话”与“重建”是时下学界颇为流行的两个话题,然而,相当的研究成果却只在“设想”、“思路”的层面上论及二者。童庆炳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以下简称《意义》)一书则打破了这种“格局”———它在“实践”的层面上真正做到了“对话”与“重建”。一该书分三篇,按“总———分———总”的思路结构成篇:上篇重点论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性质,并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基本范畴与民族文化个性之间的关系。在该篇中,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与特质纳入视野,并以此为视角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儒、道、释三家——…  相似文献   

8.
儒、道、禅美学思想异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几千年光辉的文化史中,古代美学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审美理想的形成,到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发展演变,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当然,要说清中国古代美学的民族特色,需要作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过笔者以为,在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还要算儒、道、禅三家的学术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的儒、道两家学说,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东汉以后传入的佛学思想,与中国固有的儒、道学说,经过长期的聚散捭阖,终于在中唐时期形成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自此以后,儒、道、禅三家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体与灵魂,影响着封建社会后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它们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一面,导致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丰富多彩;而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融和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来源上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发挥作用.学习借鉴传统文化价值观要有辩证的态度,要分清道与术的不同.有的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有的价值观则有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易传》是儒、道、墨、阴阳等思想的集合,德育思想是《易传》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易传》以精炼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探讨了德育的起源、明确了德育的目标、归纳了德育的基本内容,并首次对德育问题做出了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维护统治秩序的德育规范。研究《易传》的德育思想,对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德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元燃灯习俗是中国传统岁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其起源、发展及演变定型为当今元宵节文化样式的历史步履,可以看到先秦帝王"庭燎"、"祭祀太一"仪式、汉代西域佛教及百戏杂技输入、隋唐胡风"灯轮"形制等儒佛道多元文化渐次融入、共生融合的现象。本文欲以提出:汉唐丝路文化具有"多元共生"性质,这对当今建设"一带一路"新文化,应具有历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型文化"讨论的思想空间,是一个缘起于"唐宋转型"和"华夏文明造极"之双重问题意识的思想空间,而其间的核心问题,则是宋型文化人格和唐宋转型艺境的一体化生成问题。宋代文艺思想体系之建构的核心原理,也正是这种宋型文化人格和唐宋转型艺境的一体生成原理。如此文艺思想体系建构的士大夫精神风貌,典型表现为"迭为宾主"的政治文明意识、"以道自贵"的道德文章自信、"光风霁月"的君子人格气象。与此相应,则有"不问于主人"的艺术生活观、"晋宋间人"的名士风流意态和"景色可想"的诗歌美学追求。深入探询这种同时涵涉政治与艺术、道德与风流、人格与诗艺的学术问题,将大有益于通过宋型文化典型来重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1)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双重的基本属性反映了传统文化之间,如儒道文化、儒法文化、儒佛文化之间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因此,在认识传统文化时应当注重对其双重性的全面科学把握。本文立足文化的双重性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机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在文化双重性的作用下进一步丰富自身的内涵并实现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墨家素以辩学著称于世。以往学术界主要从逻辑学角度研究墨家辩学,侧重于整理或挖掘其逻辑思想内容。以至于出现了将墨家辩学等同于逻辑学,甚至在比较逻辑的研究中,将墨家辩学看作是与西方传统逻辑相同的逻辑类型。笔者以为,这里涉及到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视角问题。作为墨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墨家辩学从一个历史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它既与儒、道、法……等各家文化有某些共性的文化特点,也表现出本学派的文化特质。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墨家辩学的文化特征,以求对它作出更为合理而又全面的解释。 (一) 重效益、讲实用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取向。“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以实践应用作为文化建构的价值取向,是墨家辩学所体现的文化特征之一,是传统的实用理性价值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终其一生都具有隐逸情结。结合王阳明中后期诗文可以看出,王阳明退隐情结的发生,主要是出于其政治上的原因,以及其家族文化中隐儒的传统和其自身个性气质上的追求等。王阳明深久的隐逸情结表现了他深受道家影响而对自然山水和简单真朴、自由洒脱的田园生活的喜爱。而王阳明的隐逸情结中所交织着的进与退、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正反映了其所包含的亦儒亦道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一种儒道圆融互补的人生境界。它在王阳明中后期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华夏文明五千年,儒、道、佛等文化"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儒学充当了制衡和导向的角色。西方文化引进国门,与中国文化有融合,有冲突。多元制衡应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和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问题,学术界早已提出并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对互补的内在机制,则还留下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从审美功能、审美判断、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四方面,具体深入探讨了儒、道互补的内在机制,对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作了较全面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儒、道和佛家的思想中都深刻影响了我国的文明发展。在他们的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认知理论,也包含着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实践思想,这些朴素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有关“中庸”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中庸”的几个问题杜道明“中庸”之道在孔子学说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它是如何形成的?其实质与特点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对孔子学说的认识问题,而且涉及到对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本估价,甚至还影响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的认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儒...  相似文献   

20.
贾谊思想体系由"道"发其端,其"道"吞吐众理,海纳百川,既含有创生万物之本体论意蕴,亦有待人接物之方法论意义。在"道"之基础上,贾谊设计了一整套以礼为核心、以民为根本的政治伦理治国模式,对汉王朝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其重民爱民思想在今天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改革中同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