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现代人类面临发展危机,危机的症结和根源在于发展的异化.现代人要对发展的天然合理性产生质疑,区分"有能力做的"并非一定是"应当做的".发展伦理学作为一种新型伦理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它是批判传统发展观和生态发展观的缺陷以及重视人类生存需要基础上生成的.而发展伦理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解决发展实践困惑的新兴伦理,就在于它有其深刻的哲学依据、政治依据、经济依据和生存依据.  相似文献   

2.
发展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对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综合评述我国发展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发展伦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哲学基础、价值理念、伦理原则及实践形态,这些理论对发展伦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1995年和1996年,我相继在《哲学动态》杂志上发表两篇文章,提出了“发展伦理学”概念,并对它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其目的,是要对当代人类在生存与发展问题上出现的各种困境和危机做一点伦理上的研究,从伦理的角度补充在发展观研究上的不足,并为由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的道德规范提供一个伦理的基础,以便为在实践上解决人类面对的这些困境和危机提供一点论理上的依据。但这只是我的一个良好的愿望,至于这种理论到底能否成立,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因此,我在这篇短文中,想继续谈一谈这个问题。我之所以提出这…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态伦理学是人类对生态环境危机忧患意识的理论思考,它的出现是人类伦理思想史和观念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进行生态伦理学思想基本方法和原则的建构时借鉴东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重新认识和评价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展伦理学研究的领域,追求人与自然的协同进步,为解决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提供一种新的价值范式。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它实质上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伦理学则把道德关系从人与人之间拓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站在世纪之交深刻思考人类的生存境遇,汲取传统伦理精华,丰富和完善地球家园意识,建立当代伦理的新观念,以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为,这对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说明人类面临着深刻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究其实质,就是人类的价值危机,虽然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但非人类中心主义也断没找到真正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新的价值理论,人类要走出困境,必须再度寻找生态价值观新的生长点,生态伦理学正确的生态行为价值观的建立,仍得从人入手,必须以人性的协调和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旨明。  相似文献   

7.
福柯在后期著作《性史》写作过程中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思想转变 ,由近现代权力研究转向古希腊伦理学研究 ,并提出了“生存美学”的主张。文章通过对这一转变过程的考察 ,揭示了“生存美学”的内涵 ,指出这是福柯构建新的伦理主体的开始 ,是对先前研究的承继和突破 ,也是福柯对当代人类生存状况关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应走进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今生态伦理学广泛涉及到的一个概念,但其内涵并未确切规定。根据生态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应当从价值评价的意义上赋予人类中心主义确定的内涵,这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应当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生态伦理学应以人类的利益为基础、出发点和道德评价的尺度。因此主张生态伦理学应该而且必须走进人类中心主义,这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使然,实践使然,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义是不同于公正、平等、公平的伦理学词语,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义理念直指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强调从个人的发展到社会的全面和谐,关注从经济、政治、环境、法律等不同层面的价值评价所涉及到的不同的正义要求。发展正义要求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发展。研究发展正义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克服、减少发展的不正义性或发展的负效应,使发展活动向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进行。在发展伦理视域下思考正义问题,终极目的是求得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叶,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深刻、最有影响的变革就是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或称之为生态觉悟。这种生态觉悟的直接根源,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命运给予关注。这种生态意识的觉醒一开始就蕴含着极其深刻而普遍的哲学意义,尤其是在伦理学领域的深刻变革,产生了生态伦理学这一理论成果。生态伦理学试图用伦理信念调节和约束人类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状态。生态伦理学坚持"生态本位"的伦理学方法,以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为哲学基础,以"生态合理性"为核心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标准,建构和确证伦理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通过伦理与经济生态、伦理与社会生态、伦理与文化生态的建构,去确证当代伦理精神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实现伦理生态的辩证复归。生态伦理是当代伦理精神的价值诉求,则成为生态伦理精神能否成为化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环境伦理与整体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伦理是人类生存危机感的反映,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环境伦理形成的深层理论基础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权利,而是整体主义宇宙观和整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的诞生是对伦理主体、界域和思维空间的一次实质性拓展,开创了伦理学超越“人类视角”的新境界,旨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走出人类生存困境。与自然和解,必须抛弃“主客二分”的机械论自然观,坚持“天人合一”的整体主义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对立冲突。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前提是建构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正合理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环境教育的人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展开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环境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教育本身,而且蕴涵着重要的人学价值:环境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发展观偏离了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最高价值.导致了“人态”和“生态”两重危机。综合发展现没有考虑发展的未来状态,缺乏对后代人的伦理关怀。可持续发展现重在强调代际公平的要求,对代内公平着墨不多、有所轻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精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人学将社会实践视为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形态演进的内在动力,将人的全面自由自觉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理论支点、内在要求、必然趋势与最高目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人学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唯有将物质生产实践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作为考察人的生存、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学问题的支点,才能为当代中国人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提供正确理论视界。  相似文献   

16.
For potential consideration by the Mind, Brain, and Education community, here is a modest but provocative hypothesis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quisition of languages, awareness of cul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ethics in human beings.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idea according to which “a fish does not know what water is,” and using both various literature sources and my personal experience of linguistic/cultural diversity, I postulate, using the mathematical metaphor of the “tesseract,” that mastery of several languages is not only essential to developing cultural awareness but also a key to (partial) access to global awareness. This might open research avenues for colleagues interested in some of these fields, or in all of them; if sound neuroscientific work, possibly combined with quantitative studies, proves the hypothesis right, then we may hope to take one small step toward more tolerance: yet another “giant leap for mankind”? Let us dream—it is not forbidden yet.  相似文献   

17.
张旭 《江苏高教》2020,(1):102-106
当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审视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既是人类面对自身发展客观审视的需要,也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8.
关于“教学是什么”的“教学本质”追问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制约着教学论学科研究的空间。既有教学论研究框架的形成有三个来源,一是被机械化的马克主义哲学,二是既有教育学的学科研究框架,三是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简单移植。这三个来源使教学论学科发展具有先天性的不足。关于“怎样”的教学论研究将带来教学论学科的“向上”和“向下”的两个路径的转向。其向上发展的路径是思考教学“应当怎样”的教学伦理研究,其向下发展的路径形成描述或解释取向的实践教学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领域,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也给教育伦理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导致的伦理困境和可能面临的伦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人工智能与教育主体的权利嬗变、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异化、人工情感与人机互动的情感危机、智能感知与教育数据的价值困境这四个方面。为了防范和消除这些伦理风险,“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法为界”是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理性选择,教育责任则是“可信赖的人工智能应该做什么”伦理准则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