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独立意识强烈、情绪感情上的对立、好奇心强等方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年龄偏小、家庭与社会的不良影响、学校工作中的不足等。矫正逆反心理要从消除学生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开展活动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德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引导,或对受教育者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受教育者所产生的排斥、抵触、厌恶等反常情绪。它削弱乃至葬送了德育工作的实效,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副作用。德育教育要想取得实效性,必须纠正这种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3.
职中差生逆反心理的预防王金柱,曹玉平逆反心理就是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出现较为普遍,他们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随之而来的消极态度和情绪便油然而生,有的甚至产...  相似文献   

4.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中学生最突出的表现是有朝气,精力充沛,充满热情,但他们的情绪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由于自身成熟而  相似文献   

5.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其中青少年自身所特有的逆反心理、性心理、闭锁心理和归属心理等主体心理因素中的不利成分,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根源。一1.逆反心理的影响随着自我意识、独立性的增强和尊重需要的发展,青少年强烈希望有自己的人格地位,因而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对年长者的教育影响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常以批评、审视的眼光看待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显得任性而不耐烦,表现出抵触倾向、对立情绪和较明显的叛逆性特征。这种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给实施道德教化造成困难,使其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比较薄弱,从而影响其品…  相似文献   

6.
周胜华 《湖南教育》2004,(19):47-47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人们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采取一种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相似文献   

7.
现如今,父母和教师们普遍感觉到,孩子进人中学阶段以后变得越来越不听话,总喜欢和成人对着干。确实,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最近深圳市笋岗中学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一项调查表明,有35.8%的受调查者有着较为突出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inversion),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探讨逆反心理的成因、类型和矫治,对于做好教育工作、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逆反心理的成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多种主客观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心理受挫青少年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总希望被老师、同学重视和欣赏。如果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就会产生受挫感,就可能发牢骚、闹情绪,甚至转而用“非常方式”寻求关注。好奇心驱使青少年对未知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总想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来探个究竟、看…  相似文献   

9.
逆反心理是指人的个体在接受外来教育、规范、刺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映。它的特征是学生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班主任老师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周小翔 《考试周刊》2010,(16):199-200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当代大学生虽未进入社会,但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距离,表现出一种不适应,常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矛盾焦灼状态,因此大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身心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心理过程的发生与发展比较迅速且富有多变性。一旦心理失去平衡,首先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烦闷、焦虑和反感的情绪体验。这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体验,是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发生的一种逆反心理。它直接  相似文献   

12.
李富喜 《学周刊C版》2010,(11):144-144
逆反心理,就是学生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反面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表现出来强烈抵触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的具体表现为:你有千条纪,我有老主意;任你苦口婆心,我却两耳不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逆反心理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会给教育带来负面作用,通常使教师一筹莫展。如何调适学生逆反心理,略述己见,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情感问题,已普遍引起人们重视。教学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学生能否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的心理条件,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情感问题的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的条件与因素的研究,内容是极其丰富和广泛的。本文仅就教学中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的有关“逆反心理”的问题进行探讨。逆反心理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什么是逆反心理?从其心理发生看,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阈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产  相似文献   

14.
刘新奇 《职教论坛》2002,(20):51-51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对教育者的教育和要求产生反感情绪,从而故意表现出与教育者的意志、愿望、要求背道而驰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常常表露出来的一种心理误区。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消除中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除了应从教育学的角度去改进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素质之外,还必须特别注意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去采取相应的心理策略。根据笔者多年的中学德育实践和探索,预防和消除中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须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应遵循的原则1.因势利导原则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正>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状态,是人在情感上的反感或烦闷的体验。逆反心理作为社会心理的一种,自然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直接关联。因此,对于成人高校来说,逆反心理也将同整个教学活动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倘若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不能尽早发现,及时引导,适时扭转这种情绪上的反  相似文献   

16.
浅议学习心理障碍及其对策(下)肖尧望三、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的情绪,具体他说,是一种“你要我这样我偏不这样”的情绪,其表现多半是怀疑、抵触和不满。学生一旦产生或强化了这种心理,必然成为一大学习障碍,而且对教学过程也会造成...  相似文献   

17.
“逆反心理”是指一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干扰和障碍,致使目标无法实现或当需要无法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对抗情绪。一旦条件具备,这种情绪就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心理反泄”。换言之,“心理反泄”就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逆反心理”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它对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都有极其消极的影响,如任其发展,造成“心理反泄”,必将导致严重后果。一、“心理反泄”的成因1.生理因素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处于青春期的人,性腺功能显现,大量分泌的性激素,能增强下丘脑的兴奋度,使…  相似文献   

18.
"逆反心理"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量存在或者说是相当普遍地存在于当前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心理状态.从心理学的定义来看,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与一般人对立、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19.
逆反心理是指人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或行为产生反感情绪,意欲做出与常理相悖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心理上表现为厌烦、厌恶、反抗和对立:行为上表现为拒绝接受教育,不愿执行合理的要求,故意对抗,行为上具有对立性、抵触性、放任性的特点。逆反心理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性格,  相似文献   

20.
逆反心理又称受众逆向心理,属于情绪和态度的范畴。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在接收信息或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传统观念或受特定的信息背景或教育情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认知对立、心理抵触和心理抗拒状态。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山。青少年有了逆反心理,在接受教育时,就会通过逆向思维而产生种种“障碍意志”,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