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市遇仙小说产生年代较晚.繁盛期在唐代.形成早期小说、晚期小说两头冷、中间热的态势。集市遇仙小说是集市贸易在市井生活中日益重要的产物。最早的遇仙地点是在酒店里.产生了一批酒店遇仙小说.酒店遇仙是集市遇仙的主干。集市遇仙使市民们看到了平凡市井生活中的升仙希望,是市井遇仙的形式.易于被人接受.也易于宣传神仙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2.
我国卷帙浩繁的古代小说中有大量的遇仙、求仙故事,描写凡人遇仙或成仙,一般视为“仙话文学”。这类小说总是渲染凡人遇仙的种种好处,比如遇仙后从此体魄强健、长命百岁,或是永留仙境,享受永无止境的生命,欢度无忧无虑的人生。这类小说的主题是宣传脱离现实的幸福幻想,鼓吹仙道,但对通往仙境的“道路”却作了刻意描划。这里必须说明,古代小说中并非所有的凡人遇仙都要经历艰难曲折,都是绝处逢生,有  相似文献   

3.
隐化即是修仙者最终归于深山老林,隐避于大自然,在大自然的陶冶和哺育中完成其升仙过程。隐化在仙话小说中通常用“不知所之”概括,有基本的故事模式,往往与仙与山相连,辟谷和修道又是其前奏。隐化实际上是对隐居山林潜心修道又毫无结果者的一种安慰。隐化故事在早期小说中已经出现.宋代以后这类故事数量大减。  相似文献   

4.
书生作为一种突出的人物类型在唐代进入中国小说史。在以科举为背景的书生旅行故事中,除魅与遇仙是一对值得关注的主题。除魅主题以《玄怪录·郭代公》为代表,表现的是书生在旅行中凭借人类理性为世界除魅的经历;遇仙主题以《博异志·白幽求》为代表,表现的是书生在旅行中受到宗教思想的启示而对世俗理性的反省。除魅与遇仙主题的并存体现了唐代书生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思想困境。不过,书生心底的入世理想极为牢固,遇仙故事中的出世情节实际上是科举受挫之后的情绪发泄与自我安慰。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遇仙小说中,有一个独特的种类叫“洞穴遇仙”。洞穴遇仙小说又有一个固定模式,即:入穴初极窄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宛非人世。这种固定模式中有一点值得格外注意.即:入穴者并非入穴就到达仙境.而是经过一段少则数十步,多则数十里的路程才到达仙境,本文称这段路程为“仙境的通道”。仙境通道的  相似文献   

6.
《幽明录》里记述了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谷皮遇仙的故事,谷皮只是药材的一个托名。刘阮入天台山是采药,而最有天台山特色的药材是天台乌药,刘阮采药(乌药)而遇仙。  相似文献   

7.
隋唐遇仙小说因袭汉魏六朝,其传播的信息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改六朝对仙界的企美和对宗教旨趣的追求,转向尘世的物质享受.中晚唐的遏仙小说没有脱离初唐时对美色追求的描写,但是在仙境的描写和求仙的目的等方面却加重了对财富的追求和物质的铺陈,反映了中晚唐遇仙小说的求财和货币崇拜思想.  相似文献   

8.
如果将唐代传奇与魏晋南北朝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就可看出,作家的观念从“无意为小说”已向“有意为小说”迈进,作品的内容从人间的神话转向现实的人间,作品的艺术形式从“粗陈梗概”到日趋成熟。唐传奇的出现的确是小说的一大变革,标志着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真正独立,第一次为小说争得了应有的地位,并对后世小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战争女神最初是西王母,随着西王母的仙话化,九天玄女成为战争女神并最后定型。从唐代到明代,九天玄女的战神形象深入人心,对文学尤其是小说产生很大影响。清代小说中的九天玄女人性化色彩增加,而且还出现了很多具有战神职能的女神。战争女神群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小说中参战主角多是男性的现象,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女性参与主流社会和具有与男性平等权利的思考,又与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影响有着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0.
“神仙思凡”和“不乐飞升”的情节模式是汉魏六朝至唐以来仙道小说中常见的母题。这一母题体现出道教文化重生恶死的生存观念和重视现世人生的世俗品格。在封建社会的长期束缚下,人们对食色文化的本能追求,有着深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在魏晋六朝和唐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仙道小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时代心理。  相似文献   

11.
唐代传奇小说《裴航》是一个遇仙人、得仙偶、成神仙的神仙小说而非爱情小说,故事的终极指向不在爱情而在神仙,不具有所谓反对封建门阀婚姻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意义。主题是告诉人们,与仙人联姻也是成仙的捷径,做了神仙就会享有超人间的富贵。其思想价值,一是反映了唐人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在晚唐时期的失落;二是反映了唐代神仙思想的世俗化倾向;三是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杂多有序和对立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从魏晋“仙窟”模式小说的特点展开分析,详细阐述了该小说模式的四个主要来源,即“神仙”思想影响下的神山仙窟传说、有一定现实依据的大山、洞窟的记载与传说、老庄思想以及前人的文学创作。在探清源头的基础上,又大致介绍了魏晋后“仙窟”模式小说的发展,从而对魏晋“仙窟”模式小说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3.
“传奇”考     
“传奇”一词是中国古代小说重要的文体术语,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方式,发生在唐代,然于宋元时期蘖生文体意义,隐晦于明清两代,而真正确立则在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的创建时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是其肇始。“传奇”作为小说文体概念,是指由唐代新兴、宋以来绵延不绝的“叙述宛转,文辞华艳”的文言短篇小说这一文体。这既可以将“传奇”与“志怪”的笔记体相区分,也可将“传奇”与“传记”、“古文”相区分,从而使这一小说文体脉络分明。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大量仙话小说的分析,认为鹤在羽化升仙活动中作用重大。凡人化鹤即意味着羽化升仙。仙人与鹤常为一体,时仙时鹤,互动互化.鹤还助人飞升。鹤的降临,预示着仙的到来.鹤有仙气.是灵物,具有“导魂”的功能,是“福”的象征.是人与仙的中介。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歌中的“仙人掌”意象,内涵丰富、韵致独特。首先,“仙人掌”在唐人笔下,意指汉武帝神明台上的承露“仙掌”。唐代诗人借“仙掌”捧盘之事典,既讽刺了汉武帝佞仙惧死的荒谬举止,又抒发盛袁无常的历史沧桑感。其次,“仙人掌”又指西岳华山之上的“仙人掌”峰,唐人在描写华山时,往往提及“巨灵掌劈华山”的神话传说,该传说为“仙人掌峰”蒙上了一层神秘瑰奇的美丽面纱。再次,在唐人那里,“仙人掌”还意指荆州当阳县玉泉寺出产的“仙人掌”茶。  相似文献   

16.
“传奇”一词在古代既指由唐代诞生的标志中国古代小说走向文体独立的成熟文言小说,又指明清由南戏发展来的戏剧。在戏剧学上,对“传奇”的理解基本不存疑议:然而小说学上“传奇”之使用有着复杂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能指与所指并不相同,因而造成了小说学上对传奇体小说认识的见仁见智。本文即对“传奇”在小说学史上的发展进行了清理与辨析,解构出各个历史时期“传奇”小说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代仙道小说中常表现出道教关注现实人生、重生恶死的宗教情怀。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仙道小说中蕴含着人们普遍追求享乐的食色文化心理;食色文化是对唐代士人在仕途、婚姻的现实选择中所作的心理补偿和人生抚慰。  相似文献   

18.
《宣室志》是唐人张读撰写的一部记述仙鬼灵异故事的传奇小说。名“宣室”者,盖取汉文帝召见贾谊论鬼神之义。此书保存了不少历史异闻和民间传说,对于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及唐代小说的发展,颇具参考价值。其语言简洁明快,其中有一些词语表现了时代的持点,值得注意。本文依据中华书局1983年版张永钦、侯志明点校本,对书中某些词语加以探讨,并对点校  相似文献   

19.
古代隐逸诗经历了从“招隐”到“寻隐”的转变,唐代名家于“寻隐”诗几均有所作。贾岛《寻隐者不遇》作为唐人“寻隐”之冠,受到古今选家、评家和哲人的关注。将《寻隐者不遇》置于唐人“寻隐”诗和历代阐释史的双重视野中,对其走向现代之路作了全面考察。这对于让古典诗歌走进现代人的心灵,永葆其诗意青春,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古至今,董永遇仙传说里的“仙”从“天之织女”变为“三仙女”之一再到“七仙女”之一,数量从一到三再到七。究其原因,或是受到中国古代数术思想、星宿文化以及不同时代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学特征的影响。七仙女群像的生成对董永遇仙故事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始衍生出其他六位仙女的传说故事,“七仙女”群像已经成为一种深切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民俗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