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选用不同种类有机子质子酸作为掺杂酸和聚合反应体系,通过化学氧化法合成导电性较好的掺杂态聚苯胺。通过红外光谱进行分析并确定掺杂态导电聚苯胺。利用质子酸PAMPS、氧化剂过硫酸铵(APS)和单体苯胺(An)制备出掺杂态聚苯胺及本征态聚苯胺。通过数字式四探针电导率测试仪测定电导率。通过不同质子酸掺杂聚苯胺的电导率的对比确定了PAMPS为最佳掺杂酸。本论文研究的导电聚苯胺的电导率可以达到2.04s/cm。  相似文献   

2.
以3-磺酸基苯甲酸为掺杂剂,合成掺杂聚苯胺,通过UV,FTIR对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反应条件下。掺杂聚苯胺完全溶于水,其掺杂主要发生在磺酸基和琨式环的氮原子上。  相似文献   

3.
在硫酸介质中以苯胺为单体,用恒电压电化学方法合成了聚苯胺(PANI),并对其进行了形貌、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电导率和气敏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合成的样品为一维纳米线结构,表现出了聚苯胺的光谱特性,电导率为0.53 S/cm,对室内甲醛、苯、甲苯和氨气等表现出了较好的气敏性能,合成方法对电化学方法合成聚苯胺的工业化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硫酸掺杂聚苯胺对Cu~(2+)的吸附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合成了硫酸掺杂聚苯胺,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FT-IR)、紫外-可见(UV-VIS)等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聚苯胺对Cu~(2+)的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制备得到的聚苯胺为小颗粒状,具有典型聚苯胺的UV特征吸收峰;在硫酸和苯胺的物质量比为1∶2时,用制备的聚苯胺0.25g,在50mL浓度为50mg/L的Cu~(2+)溶液中吸附30min,对Cu~(2+)的吸附率为86.1%,吸附容量为8.6mg/g。结论:硫酸掺杂的聚苯胺与其它酸掺杂的聚苯胺有相似的结构,对Cu~(2+)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其吸附效果与吸附时间、Cu~(2+)溶液的初始浓度、掺杂酸浓度、聚苯胺用量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苯胺为单体,采用水-三氯甲烷-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乳液体系,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PANI-DBSA。考察了功能掺杂酸、氧化剂、反应时间等聚合条件对产物性能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了不同反应条件下聚苯胺的结构及掺杂状态的变化,确定了制备可溶性聚苯胺的最佳反应条件。由此方法制得的PANI-DBSA薄膜的电导率可达到10μs/cm,而且可溶于三氯甲烷等普通的有机溶剂中。  相似文献   

6.
使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合成高氯酸掺杂的聚苯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紫外光谱(UV)、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掺杂态和本征态聚苯胺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聚苯胺对Cr(VI)的吸附性能,考察了聚苯胺中掺杂酸浓度、聚苯胺用量、Cr(VI)溶液的初始浓度、吸附温度、时间以及溶液的p H值等因素与吸附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掺杂酸与苯胺(An)的摩尔比为1∶1时得到的聚苯胺对Cr(VI)的吸附容量最大;室温下,当聚苯胺含量为0.1 g,Cr(VI)初始浓度为200 mg/L,溶液p H值为2,吸附时间60 min时,聚苯胺对Cr(VI)的吸附容量达到189.06 mg/g,吸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以苯胺为单体,过硫酸铵(APS)为氧化剂,在酸性介质中合成了聚苯胺,探讨了合成条件对聚苯胺产率及溶解率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对聚苯胺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苯胺的最佳合成条件为:氧化剂与苯胺的投料比为1∶1.5,掺杂酸浓度为0.04 mol/L,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6小时,掺杂对聚苯胺溶解率影响很大,磺基水杨酸掺杂聚苯胺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溶解性最好,为24.7%。  相似文献   

8.
一、材料:①直径约0.35mm细铜丝一束(约10根)长约6公分,使铜丝露在液面上约2—3公分,我们用坏日光灯整流器的铜丝代替。以增加Cu与HNO_3的接触面积。②各种硝酸盐晶体(化学纯)。(不能用工业品,工业品含还原性杂质,不放入铜片,当浓硫酸与硝酸盐接触即有NO_2生成)。③浓H_2SO_4(分析纯)  相似文献   

9.
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以植酸作为掺杂酸,使用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制备了植酸掺杂的聚苯胺电极材料。聚苯胺呈纳米棒状。结果表明,制得的聚苯胺比电容在1A/g的电流密度下可以达到480F/g。1000次循环后,比电容剩余为初始值的78%。  相似文献   

10.
金属多氧络合物掺杂聚苯胺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聚苯胺,并且利用无机-有机金属掺杂的方法将不同种类和不同用量的金属多氧络合物与聚苯胺进行共混改性,获得一系列具有特殊结构与性能的导电聚合物材料。由于具有大的共轭体系而显示出强的导电性能,其导电原理被归结为共轭电子在整个高分子体系中的自由运动。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金属多氧络合物掺杂对聚苯胺的稳定性、荧光性能以及电导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随着掺杂量的增加,其化学物理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新型复合金属氧化物及其掺杂半导体气敏材料的导电类型、能力和气敏效应取决于材料本性、掺杂、制备方法、工艺和热处理条件等;设法抑制并消除沉淀、干燥、热处理过程中因表面非架桥羟基、表面张力引起的颗粒之间的团聚是材料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对一些现有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发掘新型气敏材料、探索气敏机理,开发“优质高效性能可靠”的气体传感器始终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明灯。  相似文献   

12.
以静电纺丝法制备的战H6P2W18O62/PVA为模板,制得了H6P2W18O62掺杂的聚苯胺材料,并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SEM)对其进行了表征,四探针法测定了产品的电导率.结果表明:聚苯胺纳米棒的直径200~300nm;最高导电率为2.3S/cm.  相似文献   

13.
以掺杂纳米氧化锡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气敏性能研究实验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通过模拟科研流程的专业实验模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一、实验步骤方案甲1.将一根长约45 ̄50cm、直径约为0.8mm的细铜丝一端穿过具支试管(20cm×2.2cm)的支管(图1)。将铜丝的a端在玻璃管上绕成螺旋状,然后将其伸入试管底。a2.装置如图2(夹持装置已略去),在一支单球干燥管细口端塞一小团棉花,并将铜丝b端穿过干燥管。从干燥管大口处装入颗粒状碱石灰,再塞一团棉花,防止干燥剂倒出。将干燥管套在支管口的橡胶塞上,从b端将铜丝拉直。3.滴管的c、d处分别缠绕一条润湿的品红试纸和蓝色石蕊试纸,吸取一滴管98%的浓硫酸(约1.2mL),插到具支试管上,用铁架台竖立固定。4.滴完浓硫酸,使铜丝的螺旋部分浸…  相似文献   

15.
高一化学新教材P67,按教材所述步骤操作,由于灼热铜丝在转移过程中温度很快降低,伸入到盛氯气的集气瓶中不易点燃,实验失败.若改用一根直径约为2mm的铜丝,将其一端绕成螺旋状,灼热后在转移过程中温度降低较慢,伸入盛氯气的集气瓶容易点燃,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化学氧化法合成了不同掺杂态聚苯胺,对聚苯胺的电导率和结构进行了测定,研究了温度及反应体系酸度对聚合物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mol%TiO2—SnO2薄膜的溶胶—凝胶制备及其气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机盐SnCl2·2H2O为主体原料,以(C4H9O)4Ti为掺杂剂,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Sol-Gel)工艺制备了TiO2掺杂的SnO2薄膜。采用差热-失重(DTA-TG)及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手段研究了1mol%TiO2-SnO2薄膜的热分解晶化过程及物相组成。发现1mol%TiO2-SnO2薄膜在常温下对NOx气体具有较好的气敏性能,并可以在不同的工作温度下检测低浓度的NOx及H2S气体。本文还讨论了1mol%TiO2-SnO2薄膜对NOx及H2S的气敏机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乙醚作为溶剂兼作保护剂,通过铜盐与金属铜的化学反应制备了溴化物亚铜气敏材料,并用X-射线衍射对所合成样品粉末的晶体结构和尺寸形貌进行了表征;用静态配气法测试了其气敏性能.结果显示用该法所合成的样品为立方型溴化亚铜,其粒径约为1μm.气敏测试结果表明,该元件在常温下对氨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测限可达5ppm氨气灵敏度与浓度呈较好的双对数线性关系,且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对乙醇、异丁烷、三乙醇胺、一氧化碳等均不敏感.  相似文献   

19.
一发千钧     
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一种像头发丝那样细的金属丝,能够吊起一辆小型的汽车,你相信吗?确实,我们目前用的铜丝、铁丝和钢丝,是不能胜任的.例如,在常温下横截面积是1mm2的铜丝,最多只能承担50kg,同样粗细的高强度钢丝,最多只能承担160kg,多了也要被拉断.  相似文献   

20.
以膜转移技术在铟掺杂氧化锡(ITO)导电玻璃电极表面构建聚苯乙烯微球有序排列结构,并以电极表面有序排列的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电极表面构筑了有序的氧化钨微球腔阵列,进一步在氧化钨球腔内电化学沉积聚苯胺,在ITO电极表面形成氧化钨/聚苯胺复合修饰层.在1mol/LH2SO4溶液中,复合电极表现出良好的超级电容器电极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