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6种职业教育专业性期刊学术影响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对6种国内公开发行的职业教育专业性期刊2002—2004年的期刊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各职业教育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逐年提高。在影响因子、被引频次、来源文献量、即年指标及他引率方面存在差异。整体而言,职教专业性期刊影响因子普遍较低,国际合作论文、基金论文少,学术质量及规范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Open Access,O A)的某些弊端正在逐步显现,一些未经同行评审和编辑加工的O A期刊大行其道,极大地影响了期刊的质量与声誉。因此,拟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质量评价体系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期刊来源指标、期刊被引指标以及网络影响力指标是影响科技期刊开放获取质量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期刊被引指标对科技期刊开放获取质量的影响最大,期刊来源指标影响次之,网络影响力指标最低;载文量、基金论文比、引文平均数、平均机构数等14个指标均对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质量具有一定影响,其中期刊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被引用总数影响较大,PR值、被引半衰期、页面访问量、载文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为了正确认识和利用SCI的评价功能,依据“200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分析了SCI对中国基础科学和科技期刊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指出了SCI在评价科技期刊方面的局限性:主要侧重于收录基础科学类和英文期刊,地域分布明显不均衡,按影响因子值排名没有充分考虑期刊所在学科领域、期刊类型、期刊自引等因素的影响。根据目前我国认识、利用SCI存在的误区所造成的大量优质论文外流、助长了科技界、期刊界浮躁之风等负面影响,提出了充实完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建立科学的论文评价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1981~2005年55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例,用被引次数和期刊影响因子两个指标进行了其科学论文质量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发表论文被引次数在发表后10年内增长明显,高影响力论文的被引高峰更迟。提示期刊影响因子计算中论文被引两年的时间跨度需要适度延长,以引导期刊避免"短视",发掘更多真正高影响力论文;指出过度依赖文本计量评价的做法是机械的,只有有机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论文质量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对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10种出版事业类核心期刊2003~2013年的高被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0种出版事业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除《编辑学报》和《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大于1外,其余8种均不高,各刊及内部之间的总被引率及被引频次差距悬殊。高被引论文集中出现在0~5年;被引频次第4年开始逐渐增加,第5~9年达峰值;高被引论文≥3篇的作者集中在北京地区的科研研究所和高校所办杂志编辑部;高被引论文排两位的栏目分析结果显示:期刊研究、学术理论、数字出版、编辑工作、改革探索是编辑出版学领域10年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对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分析了决定影响因子高低的发文量、时间跨度和被引次数三个基本要素。同时为了克服该指标的缺陷,使期刊评价工作更加合理,提出对影响因子进行统计修正的思路及其期刊被引标准频次指标的设计,以求客观、公正的期刊评价。  相似文献   

7.
为了全面分析评价"复印报刊资料"法学系列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在法学研究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在获得CSSCI收录论文的数据基础上,研究了"复印报刊资料"法学系列期刊转载的论文情况,统计了这些期刊所转载的论文在CSSCI中的被引数量,计算它们的影响因子,并与其同类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期刊评价若干名词解释(一)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意义: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影响因子: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是E·加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具体算法为:影响因子=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意义: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发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  相似文献   

9.
2002—2006年中国生物学类期刊主要计量指标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了2003-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生物学类期刊的主要计量指标,评价其质量和影响力.2002-2006年生物学类期刊的影响因子明显增大,总被引频次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参考文献量显著增加,篇均参考文献量也有所提高,基金论文比较高,也呈增高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生物学类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在逐年提高,生物学整体研究水平比较高.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编委会的通知,《中国高教研究》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即第七版)教育类核心期刊。据悉,此次评选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论文被引指数、互引指数等12个评价指标。课题组对核心期刊的评价理论、评价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  相似文献   

11.
黄伶燕  罗建平 《海外英语》2012,(12):281-282
论文被引频次是学术评价的重要指标。统计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的频次,可以客观地了解期刊论文的基本情况,选题分布和吸引力,作者队伍建设,以及期刊和论文影响力的辐射范围。统计数据还可以为期刊办刊、作者投稿、编辑审稿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期刊引文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3种计算机核心期刊分别从载文、被引年代、基金资助论文、影响因子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3.
被引频次可以客观反映科技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已成为许多机构评价科技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期刊被引频次是编辑决策面临的首要问题。借助《中国知网》,采取手工检索和自动检索相结合的方法逐期逐篇登记,对《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简称《学报》)2010—2012年的261篇自然科学论文进行被引频次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环境科学与资源科学被引频次比值较高,对《学报》评价有着积极影响,而教学论文发文量大,但被引率低,给《学报》评价带来消极影响。从作者职称、学历情况看,教授与博士的论文被引频次比值最大。继续依托校内重点学科与省级平台是《学报》提高被引频次的重要途径;此外,要积极争取知名学者的稿件,提高国家级基金论文比例,努力提高《学报》论文质量以实现被引频次大幅上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Increasingly, academics hav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ir research has academic impact. Universities normally use journal rankings and journal impact factors to assess the research impact of individual academics. More recently, citation counts for individual articles and the h-index have also been used to measure the academic impact of academics. There are, however, several serious problems with relying on journal rankings, journal impact factors and citation counts. For example, articles without any impact may be published in highly ranked journals or journals with high impact factor, whereas articles with high impact could be published in lower ranked journals or journals with low impact factor. Citation counts can also be easily gamed and manipulated, and the h-index disadvantages early career academ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se and several other problems and suggests alternatives such as 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 and open-access journals.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998—2010年间被SCIE,SSCI收录的论文从时间序列、学科分布、作者分布、被引次数、发表期刊和基金支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及定量的方法评价该校的总体学术水平,学科发展水平,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参考建议.分析结果表明,被收录论文数量在2009年成倍增长,主要集中在声学、食品科学、化学、机械工程及材料科学等领域.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用引文分析的方法,对2000—2007年我国苗族研究文献的被引用情况进行计量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客观地评价近年来我国苗族研究的高品质学术文献资源。统计结果反映出近年来我国苗族研究领域被引用文献数量较多,被引用文献类型主要以期刊论文、论著及学位论文为主;以民族学专业期刊和民族院校学报等20种期刊为高被引用期刊;形成了一批高被引用文献;在近年来苗族研究的作者队伍中,伍新福等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多次被研究者引用,构成该领域的高被引用作者群。  相似文献   

17.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s being promoted in many quarters as the way forward, but “research islands” still persist. Taking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CAL) within health sciences as a case in point, this paper describes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references to source material within papers published in general medical, specific nursing and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journals as pointing to papers published either in the same category of journal or journals of other catego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search within this area exhibits a disquieting inbred approach. Furthermore, there is clear evidence of a tendency amongst the papers examined to cite research published in journals with broadly the same impact factors as the journal in which the papers themselves are published. A discussion of the value of journal impact factors, which are a crude but useful index of the quality of journal, and their possible effect on the future of research in CAL within health sciences is embedd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8.
在对期刊进行评价时,单纯依靠专家或权威人士对期刊作定性评价有一定的不足与缺陷,依靠引文分析的研究方法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引文分析的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期刊评价或是核心期刊的遴选。基于引文分析的方法对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进行量化研究,有助于对期刊的正确评价,改善学界对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的认知,也对新闻与传播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对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15种综合性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13年的载文及引文情况进行调研,并对各刊该段时间内高频被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5种学报载文量增减不一,复合影响因子变化规律不尽相同,高被引论文呈现发表时间越长被引用次数越多的态势。从期刊的长远发展角度看,应着重打破地域限制,向热点和重点领域的稿源倾斜,以保持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不仅包括影响因子的测定,还应反映人们对期刊阅读、浏览或其他形式的利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所提供原始数据的再加工,从刊发论文的基本情况、影响因子、网络传播、内容结构、稿件质量、作者、出版时效性等方面对<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的影响力进行了实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