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网络社会崛起加速了青少年社会化时空转型,并推动青少年社会化模式变迁。社会化媒体勃兴,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健康社会化风险。身处网络社会时空,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榜样缺位、认同危机和人际区隔等风险越来越凸显。为了应对上述风险,当前除需要重塑青少年社会化时空、再造青少年初级群体及其认同外,还应大力培育和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与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教育承担者,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网络社会的内在结构性风险,导致已有的借助技术、法律、道德以及日常控制等实现的社会控制方式,在应用于青少年网络行为控制时,面临一种悖论或失效的处境",可见,高校应当创新管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方式。就高校的管理手段而言,往往可以分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两种类别。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刚性管理只能是我们所应期待的最后一道屏障,柔性管理则由于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父母心理控制、行为控制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从济南市某中学选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402名中学生为样本,采用Shek等编制的父母心理控制、行为控制量表、陈淑惠等编制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查。结果:(1)1年之后,父母的心理控制、行为控制均有显著增加。(2)前测心理控制与后测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前测行为控制与后测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显著负相关;前测心理控制与后测男生的网络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前测行为控制与后测女生的网络成瘾倾向显著负相关。(3)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1年后的网络成瘾倾向,行为控制显著负向预测1年后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男生1年后的网络成瘾倾向;行为控制显著负向预测女生1年后的网络成瘾倾向。结论:父母心理控制、行为控制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预测模式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网络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网络中发生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对他人、群体或者社会有益的,自愿实施的行为。本文通过追踪调查上海某中学的BBS,发现无偿提供信息是青少年主要的亲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呈现出行为主体符号化、相对不确定性与“零”损失;互动形态多样性;行为主题多为无偿提供信息和精神支持,行为结果具有强扩散性等特征。为促进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需要培养青少年的网络素养,规范虚拟社区秩序,培育虚拟社区文化。  相似文献   

5.
父母低头行为指在亲子交流时,父母专注于手机使用而忽视孩子、扰乱其亲子互动的现象。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青少年由此引发的焦虑、抑郁、孤独感和学业倦怠等内化问题和网络成瘾、手机依赖、网络欺凌行为、社会退缩等外化问题。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青少年的认知-情绪过程和家庭过程实现,且这一影响会因父母心理因素、父母自我反思态度、父母监控的强弱和青少年的人格特质、自尊、社会敏感性、人际敏感性以及特质自我控制等个体因素,同伴依恋和青少年感知到的社会支持等社会环境因素的不同而不同。未来研究应从丰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内容、进行跨文化研究等三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网络对学校德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由于网络的社会管理不规范,学校网络课程基本不涉及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对中学德育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1.网络休闲引发道德行为失范。网络不但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精彩的娱乐时空。我们知道,青少年学生属于道德意志薄弱的群体,他们在网络休闲的时空  相似文献   

7.
由于青少年本身法制观念的缺失,以及家长和学校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网络犯罪频频发生,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要想有效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社会、家长和学校就要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修养教育,引导他们健康地利用互联网。同时,管理部门应采取技术防范措施,优化网络环境,避免青少年受到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影响和毒害。  相似文献   

8.
界定了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涵义及其诸多表现形式,分析了造成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提出了防范网络失范行为的对策:建构网络德育学;树立网络行为的荣辱观;加强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建立融洽的家庭环境,提高青少年的自律。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与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信息化社会里,青少年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过度使用和不良使用互联网会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造成身心损害,危害家庭和社会.所以青少年网络成瘾正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文章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对840名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探讨青少年网络行为和心理的现状,为进一步研究青少年网络健康教育、网络成瘾机制、诊断方法、矫治措施和防治策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自我控制力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作用,随着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和深远,网络对青少年自我控制力的冲击不容忽视。本文具体分析了网络对青少年自我控制力五个方面(抑嗣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哲学时空观可以分为辩证的自然时空观和社会时空观两个部分。社会时空观是马克思哲学时空观的重要维度,它具有属人性、历史性、可转换性、价值性等一系列新的特点,是我们透视社会历史现象的新视角、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教学中的学习监控对保证学生获取知识,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网络教学中师生的时空差异性、教学系统的庞大性和教学对象的复杂性等原因,使网络教学监控的实施出现不少困难。应该在计划和检查、评价和反馈以及控制和调节等环节采取有效监控措施,从而提高网络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肩负着教育大学生的神圣使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随着网络信息大量涌入的形势下,如何解放思想,转变教学理念,借助校园网络媒介特有的功能,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在"键对键"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把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发挥两个主渠道作用,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基础上,进而有效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就此方面试图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曼纽尔·卡斯特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网络社会新型空间观念,指出流动空间对地方空间的支配是当代社会的主导型空间逻辑,从而诱发了"无时间之时间"的审美体验。纵观其空间理论体系,流动空间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用以阐释信息化时代大企业组织的信息流空间发展而来。文章试图通过对比分析流动空间和信息流空间的概念、价值内涵与空间逻辑的演变,对不同空间模式的社会价值重构与当下社会意义进行再思考,并最终认为流动性的扩张与现代性的演进密切相关,两者共同推动时空观从信息空间转换到网络空间,完成空间逻辑迭变。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时空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 《成人教育》2007,(9):58-59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根据教育的时空性进行准确定位,要考虑到定位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定位于一定的区域,为一定的区域服务,使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系统相互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时空定位要求在实践中要用时空方法去思考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已经渗透到包括物理化学教育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物理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它跨越时空限制,提供无限信息源泉,适合各种知识层次的学习者,使学习者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并使物理化学教学变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网络教学也存在一些缺陷,它对教育的本土化提出挑战,使交流者在物理意义上拉远了,无法体现课。堂教学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而且导致学习者思维懒惰.我们要针对物理化学特点,遵循若干原则,使之成为有效的物理化学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7.
城乡流动人口经历了城乡空间转换后,生活与工作方式及思想观念变化对家庭生活形态产生强烈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城市七成已婚流动人口有过离婚念头,年龄分布相对均衡。小学及以下学历有离婚念头的人比例最高;专业技术人员有离婚念头的人所占比例高,社会资助收入配偶离婚风险最高;夫妻双方均迁出原住地但不在同一地离婚风险最高。应建构制度、社会网络、社会服务机构、网络媒体的调解机制,有效降低城市已婚流动人口的婚姻风险。  相似文献   

18.
融解、引导与阻燃:“村改居”社区社会风险治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社会燃烧理论发现: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基础公共产品供应不均、居民生计模式转换困难以及社区认同感缺失是引发"村改居"社区社会风险的燃烧物质。"村改居"社区社会燃烧状态的发生一般要经过燃烧物质的集聚和演变、催化剂的助燃和导火线的点燃等三部曲。为防治"村改居"社区社会燃烧,政府应当及时融解燃烧物质,加强催化剂的引导,阻燃导火线,具体应做到:规范"村改居"工程的实施;开展零星社会工程;利用外生变量解决居民就业问题;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加强对社区舆论与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依法进行"征地拆迁";实行"参与式"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19.
普兰查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劳动的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时,对民族、空间、时间问题的阐释更新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的理论分析,力图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重新指向对空间和时间的一种唯物主义阐释。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低估了民族问题。领土(空间)和传统(时间)在资本主义中具有崭新的意义。空间-时间母体特点的改变与劳动的社会分工的实质性变化有关,特别是与国家结构的实体性的变化有关,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权力实践变化有关。空间-时间母体的基础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劳动的社会分工。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公交车和私家车相互作用下的排队网络在高峰时段随时间变化的最优拥挤收费问题.将时空拓展网络(STEN)与传统的网络平衡模型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多用户类型、多模式和多准则交通网络平衡模型.不同类型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时间价值(VOTs),同一类用户根据出行时间和成本的不同权重确定出行负效用或一般出行成本.此外,将对称成本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