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本从两个方面论述“样板戏”。一方面从社会化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锲入,梳理“样板戏”的形成过程,以说明一体化的社会化机制导致某种类型的艺作品成为霸权话语的“样板”,进而垄断化领域的化现象;同时,还从一体化的化体制与体制化的知识分子关系上,反思体制化知识分子的异化现象。另一方面,运用结构主义叙述学的原理,将七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样板戏”分为三种类型--拯救型、成长型和殉道型;并从主要角色与情节功能的具体分析中寻找类型形式与意义的关联,以辨析主流意识形态与学艺术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样板戏”话语中僵化雷同的模式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戏剧艺术第一位的特征,而“样板戏”中的人物话语却忽略了人物鲜活的个性,过度追求阶级共性,使得人物话语表达公式化,浅表化,单调化,形成了一套僵化雷同的模式话语。“关怀模式话语”,“誓言模式话语”是两种突出的话语类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话语理论的角度,对“样板戏”的叙述内容、叙事的欲望与法则、叙事手段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从本文的意义上来说,“样板戏”己经失去了电影的本质意义而进入了一种“超文本”的范畴,是一种意识形态规程的叙事与话语形式,其本质就是以畸形的集体话语对鲜活的个人话语的一次成功的反动。  相似文献   

4.
“样板戏”自从被封成“样板”那天起,便不仅仅作为普通剧目而存在,它被抽象为僵化的原则与教条,在文革文艺中发挥着酷似魔鬼“普罗克拉斯提斯铁床”效应。样板戏由普通剧目变为“铁床”,经历了树样板、宣传推广、学习普及、改编移植等过程,形成“三突出”、“三结合”、“三陪衬”等创作模式,这是一个将一批普通剧目抽象化、偶像化、神圣化而成为样板的过程,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样板戏现象”。“样板戏现象”极大地戕害了文革时期的文艺创作,把那个时期的文艺活动逼进了一个狭小的死胡同,这是当代文艺活动中的一个惨痛教训。  相似文献   

5.
作为符号的女性——论“样板戏”中革命女性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样板戏中塑造了许多革命女性形象,但她们并没有多少女性特征,而是作为阶级政治的符号、男性界定的符号而存在。她们的阶级、政治身份远远大于她们的性别身份。而且在这些女性身上显现出的多是男性特征。而男性革命们不可能真正接受女性,因为“菲勒斯“中心话语影响深入骨髓。马恩的妇女观对革命的形象有一定的影响,但又被扭曲了。在样板戏中虽然想给人一种妇女翻身作主人的印象,但却将妇女置于阶级、政治的话语之下,让她们无法发出作为女性的独立声音。  相似文献   

6.
“样板戏”是中国文艺史上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在“样板戏”的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女英雄的形象,表面上女性的地位被提高到完全与男性平等的地步,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本文从“样板戏”的女性形象入手,试图分析女性形象和所折射出的男权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文革”的结束,在“文革”极盛一时“样板戏”的地位已日落西山。人们仅仅强调“样板戏”禁锢人民的思想,而忽略接受者在那个时代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实在是有失偏颇。这种代表领导阶级意识形态下的文化现象,在那个年代里恰恰填充了人民的精神世界。“样板戏”编创者运用“改编与移植”的手法,使自己的作品得到大众的认可。在戏剧日渐远离生活的今天,有必要从“样板戏”的成功创作经验中得到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革命中风靡一时的“样板戏”是寄托文革“乌托邦”文艺理想的一种特殊的文艺样式,是文革中被国家文化机构一手扶植起来的一批“样板”文艺作品。这批作品虽然出现在文革时期,但它与17年期间的现代戏剧改革运动有直接的联系,是“戏改”中产生的一批现代戏被修改加工而来的产物。“样板戏”与未被改编的现代戏相比仅仅是理念化、政治化的程度不同,其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属性的本质相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样板戏”的文本为对象,分析“样板戏”的出现及发展过程,深入剖解“样板戏”人物表与“三突出”原则之间的重合,梳理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主要英雄人物”人物形象塑造的序列,在“歌颂”与“损害”中探寻样板戏文本人物的深刻内涵以及从人物设置上折射出的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教师“课堂失语”一度被认为是“抽象空洞”话语内容、“落后单一”话语平台、“灌输式”话语模式导致的结果。在身份理论视域下,思政课教师“课堂失语”是其话语与身份特征相背离的应然结果。破解这一困境,提高思政课教师话语效能,需思政课教师以“政治性”话语突破价值引领窘境,稳抓课堂话语“方向盘”,以“学理性”话语突破知识传授藩篱,夯实课堂话语“压舱石”,以“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话语突破能力提升瓶颈,用好课堂话语“总标尺”。  相似文献   

11.
直接、言词原则作为刑事审判程序中的基本原则,是裁判者和程序参与各方在刑事审判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体现了审判的公正性和诉讼的民主性。直接言语原则和贯彻要求我国立法对有关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明清两代是元以后杂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明清杂剧虽然从总体上比不过元杂剧,但由于明清剧作家们的不断努力,在内容主题和艺术形式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突破,从而为杂剧的进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诗经·周颂》主要有两个特征:一、形式特征:不分章节,篇幅短小,言辞古奥;二、情感特征:一种宗教情感。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critiques a recent initiative arising from the British Government's National Literacy Strategy for secondary schools. The initiative focuses on Drama within the English curriculum for 11–14‐year‐olds (Key Stage 3). Taking issue with the imposition on Drama of the objectives‐led curriculum model of the Key Stage 3 Framework for teaching English, I examine whether the ‘focus on Drama’ during 2003/04 has led to a higher profile for Drama within English and facilitated curriculum collabor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Drama teachers, as claimed. The article draws on evidence from a small‐scale research project involving student teachers of English and Drama on teaching practice in London schools. I conclude that the KS3 Framework model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does not promote collaboration in English and Drama teaching that is genuinely creative, and I identify some approaches which could offer an alternative.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从情节要素入手,探讨元杂剧对情节的处理,说明元杂剧实际是“抒情戏剧”,一般不注重精心组织情节,细致展开矛盾冲突。其次通过对元杂剧戏剧高潮的分析,指出元杂剧文本的戏剧高潮实际是一种情感高潮,并形成其以情感为主、情节为辅的双线结构。  相似文献   

16.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是一部从精神史的角度研究元杂剧的力著。吉川拓展了杂剧的研究领域,透过听众和作者的社会背景模式分析了元杂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将其提高到精神史的层次,分析了元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的变迁。从语言学和杂剧的结构入手分析杂剧,认为元代的社会风气及汉人的时代精神决定杂剧的特征及发展更是吉川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徐俊 《中学教育》2011,(3):68-74
教育戏剧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带有戏剧与剧场性质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教育戏剧发源于英美,在西方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基础教育中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广泛的应用。我国大陆的教育戏剧刚刚起步,其当前发展最现实的切入点应是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戏剧教学法的培训以及面向师范生的“教育戏剧课”。  相似文献   

18.
从德江土家族傩堂戏的起源、在德江广泛流传的原因、傩堂戏的传说故事、土家族人“还愿的心理活动、傩堂戏的演出剧目等方面,探索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和谐思想产生的根源,分析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在德江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到今天的历史文化原因,指出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和谐思想的精神价值,梳理出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和谐思想的四个来源,即:土家族人对生活的祈求和期盼、土家族傩堂戏的传说故事、土家族人“还愿的心理活动、土家族傩堂戏的演出剧目。  相似文献   

19.
治曲者向从南曲层面考察魏良辅的昆腔改良,而对北曲对改良之影响关注不够。本文由魏良辅习唱北曲的经历出发,对比探析了北曲与魏良辅改良之昆腔在曲律、曲唱、曲论的共同点,指出北曲从分宫别调、考究字声、曲唱技法和经验、协调弦管等四个方面,对改良产生了具体的影响,而融北入南正是促成昆腔质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在如何对我国古代有着强烈宗教色彩的戏剧进行界定和命名这一问题上,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三种意见:"仪式戏剧"、"祭祀戏剧"和"宗教戏剧".无论是"仪式戏剧"还是"祭祀戏剧",在界定这类戏剧时都失之偏颇:强调了其宗教祭祀仪式功能而忽视了它们对于宗教义理和信仰的宣扬;强化了其宗教意义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它们的艺术本质.而"宗教戏剧"概念,则避免这两方面的不足,既能正确地把握这类戏剧的艺术本质,又能全面地反映出它们所具有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