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海德格尔对近代形而上学之数学筹划本质的揭示是围绕物的问题也就是近代自然科学或形而上学对物之物性的本质规定来展开和探讨的.在他看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是数学的东西或数学筹划,它由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所奠定,并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之基本思想的决定性推动下,成为近代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由此使得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如此追问物之物性的方式得以可能和成为必然,真正的绝对的知识就是纯粹出自“我思”亦即理性的先天知识,它是物之物性乃至一切存在规定的引线和尺度.数学筹划不仅是近代思想的核心,而且直到今天还支配着实证科学的研究,海德格尔质疑数学筹划的自足性基础并试图从源始的生存论存在论角度重新揭示之,我们在今天仍然没有足够严肃地回应海德格尔的这一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
科学、艺术与真理--海德格尔真理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问题是海德格尔思想(尤其是中期思想)中极其重要的问题.海德格尔力图超越认识论,为真理奠定一个存在论的基础.在此存在论基础上,他揭示了科学并不能密切地关联真理,艺术作品却显现了真理,因而艺术比科学更切近存在真理及其本性.  相似文献   

3.
依据相关史实和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我们择取了三大要素梳理出笛卡尔科学哲学的思想主旨:用"普遍怀疑"审觉了以往知识背后的虚假前提;以"我思与我有"的二元界划奠定了科学认识的逻辑始基;携"数学原则"实现了方法论上的科学革命.由此,笛卡尔在科学与哲学史上的别样形象亦跃然纸间得以重塑.  相似文献   

4.
郝正元 《科教文汇》2013,(2):140-141
存在是人言说、行为前的现有状态。语文教学因植根于语言的生活土壤,必然隐含着其所立足的存在论立场。本文站在存在论的角度,从师生关系、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几个方面分析语文教学.以期能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范畴人人熟知但不一定真知.范畴就是人们存在的理论表现,真正的知识要用范畴来表达.所谓真正的知识,就是要回到事物本身,描述生活事件的存在,即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恩格斯对真正的知识作了实事求是的陈述,也就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特别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充分地体现在《资本论》中.经济范畴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也就是经济存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借助于辩证法,借助于经济学范畴的存在论性质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的诠释.经济学范畴的存在论演进表现为: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商品(价值、使用价值)——货币——资本——财富——信用——危机.这样,经济学范畴的存在论意义就是有利于增强人们的领会能力与行动能力,有利于领悟人们的存在意义,有益于形成一门新的区域存在状况的科学——经济哲学,有益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前期的现象学-存在论思想,体现为生存论。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已经涉及了"技术"现象,只是技术还不是主导性的问题。从海德格尔前期的生存论立场来看,即从"在世界之中存在"来看,器具显示为上手性的存在,技术显示为对器具的上手性的揭示。作为揭示的技术的本质和根据,来源于此在的"在世",此在的在世生存要求着技术,通过技术让器具上手,通过技术"在世界之中"生存。同时,技术也维系着世界的结构即"意蕴"。  相似文献   

7.
本文追踪海德格尔早年弗莱堡时期"奥古斯丁与新柏拉图主义"课程对《忏悔录》第十卷的阐释,从对奥古斯丁忏悔现象的具体阐明把握其宗教性生命的实际特征,进而尝试探讨在当时海德格尔对"希腊-基督教的生命解释"的解构工作中奥古斯丁的关键位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参与实验作为STS中新出现的研究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方法层面,参与实验吸收了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等研究成果对实践的关注,挑战了现有公众参与科学模式囿于议程、代表权、共识等概念的困境,将公众参与科学引向对日常活动中物质实践的定制和分析。在理论层面,参与实验区分了ANT、存在论政治学等“经验化”存在论方案,试图在STS中建立一种“实验化”的存在论方案。“实验化”研究突破了“经验化”研究的方法论框架,但其存在论地位仍显模糊。本研究讨论了德勒兹与拉图尔对伦理问题的不同思考,指出了两者在伦理学上不同的存在论立场可以成为解释“实验化”和“经验化”之间对立根源的思想线索。在此思想线索的基础上,诉诸“遭遇中的生成”将为“实验化”存在论方案提供一条区分于“经验化”的立足之途,从而为在“公众参与科学”中促发更多具备可行性的实践方案提供一种可能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问题,本文首先追查海德格尔提出"无"的哲学史背景然后分析"无"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展开,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应区分为一条道路中的三个阶段,亦即世界性、历史性和语言性,而"无"作为海德格尔思想深层核心,使海德格尔各时期思想之间产生了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前已有的关于实践科学观的研究仅停留在认识论层面,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更根本的是挖掘实践科学观的存在论意蕴。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向度为这一理解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实践的科学观看来,科学是在一个由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的动态网络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并处于生成和流变之中的开放的体系。对科学的认识一直“在途中”。实践科学观具有与境性、主体间性、历史性和反思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与时间》要"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的问题",但海德格尔所说的意义绝非语词的含义。在《存在与时间》中,意义具有一种完全确切的含义,它被明确地规定为所据。作为所据的意义是使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得以可能的生存论结构,也是一切对象得以被给予的条件。海德格尔在此书后半部分将此在的存在学意义阐释为作为境遇的时间性,这种阐释只是对此书前半部分对意义所作的规定的进一步探究。海德格尔后来的"存在的真理"与"存在的拓扑",就都意味着存在的敞开而言,与《存在与时间》中的存在的意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多数科学的实践论者主张,对知识的考察不应囿于认识论,而应将其扩张至存在论。由此,劳斯意义上的“地方性知识”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拉图尔的观点最为激进,主张将知识存在论化,否定认识论的独立地位,以此破除主体性及传统二元论。然而,这种主张的问题也很尖锐:作为有意识的行动者的人的自主性是其他非人行动者并不具有的。而拉图尔却用赋予一切行动者能动性来消除这种本质差异只是在规避问题。早于拉图尔,同为科学的实践论者的波兰尼提出并论证了知识的默会根源,阐明了知识与人自身的内在关联,将作为表象着的主体的人与作为实践着的行动者的人很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了同时在认识论和存在论中对知识的考察与讨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反思和批判知识存在论化的理路。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与拉图尔均反对认识论的科学观念,倡导存在论。但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二者存在明显分歧。前者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将世界解蔽为有待控制和利用的对象。面对这一危险,他敦促我们转向作为天地人神聚集的"物"。后者认为,海德格尔关于物与对象的二元性设定是不恰当的。不仅物是聚集,科学技术对象也是聚集。这由此导致了不同的科学技术批判方案。  相似文献   

14.
成敏 《科教文汇》2010,(31):65-67
"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是结构主义的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在文学批评领域。这一方法主要是主张我们在头脑中通过比较对立的双方来进行思考,形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本文借助这一方法来分析著名美国作家金·斯达福德的短篇小说《在动物园》,指出其中存在三对鲜明的二元对立:本我——超我,喜——悲,爱——恨。这些对立鲜明、生动、感人肺腑,把握这些二元对立对我们理解整个文章的篇章结构、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家自孔子开始,便提出"由己"与"由人"的不同。孟子继承孔子"由己"与"由人"的区分,将人间之事作了"在我"和"在外"的两种理解,并进一步从天道与性命贯通的角度为此种区分和理解寻求形而上的依据。由此彰显出孟子对"天"和"命"的两种不同理解与区分:"天"有"义理之天"和"运命之天"的不同,而天所赋予于人者为"命",因此"命"就有"义命"和"时命"的区别。"义命"和"时命"的区别又决定了人间事物有"求在我者"和"求在外者"的两种区分。  相似文献   

16.
郑艺 《科教文汇》2009,(7):238-238
存在主义是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海德格尔以其对存在的独特追问开始了其存在主义思想道路,并且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对存在主义产生的背景进行介绍,继而引出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内容,且进一步解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的内容。随后评述了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最后指出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启示意义以及海德格尔思想为实现东西方的平等对话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将舍勒的"死亡直观"与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加以比较。在舍勒完全直观到死亡的本体论存在之后,海德格尔构建了死亡的生存论境遇,所以,找出两者在"死亡"问题上的前后勾连处及有所区别处对海德格尔和舍勒各自领域的研究或共同领域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购了两本书,一本《告诉你一个真哈佛》,一本《斯坦福学得到》,通过对这两本书的比较,我倒是发现了一个进行创新开发的利器,那便是哈伊和斯坦福称之为"决策树"的。这种"决策树"的用法还不能完全照搬,它原先的功能只是在分析现有案例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是一种对肯定或否决的选择。创新开发有与之不同的一面,人们习惯于在创新开发中运用发散思维,这已不仅是一种决策行为了。针对这一点,我把"决策村"迸行了一番变通,保留了原来的图形含义。再把它与许国泰的魔球理论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了我进行创新开发的一种工具。以拉链用途的开发…  相似文献   

19.
好课的境界     
一堂好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就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第一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在"字。我"在不在"课上,这很重要。此处的"在",大概涉及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身在";第二个层次是"意在",是指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课中;第三个层次是"思在",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课能上出自己的思考、上出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阐明海德格尔技术的内涵,指出其技术蕴含辩证性与突出以人为本的两大特点;分析拯救技术潜在的危险及技术观的现实启示;详细论述海德格尔技术思想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