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2007,(27)
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时至秋令,碧空如洗,地气清肃,金风送爽,万物成熟,正是收获的  相似文献   

2.
<正>"逸笔"的提出见于元代倪云林的题画。题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者也。"这段话语成了文人画自我标榜的法典。"逸"很早就是中国艺术评论中的一种标准,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就将评画标准定为"能、妙、神、逸"四种。何为"逸"?他举了王墨的例子,说王墨醉醒之后"即以墨泼,或  相似文献   

3.
(一)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出绘画品评标准是: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为使这段话一目了然,可分列于下:一等品:自然之品——上上之品;  相似文献   

4.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趁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5月21日下午,随着校长王明宪领唱的《四渡赤水》,为期两周的成都石室中学第17届艺术节在锦城艺术宫落下帷幕。石室中学第17届"以美的教育造就美的新人"为主题的艺术节,在学校  相似文献   

5.
第九讲:墨法 书法有用笔用墨.笔、墨虽是分说,然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故黄宾虹说:"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用笔,骨力外张者;用墨,血肉丰满者.有笔无墨,枯瘦带俗;有墨无笔,臃肿拖沓.贵在笔墨兼得,相映成趣.同样,论用墨,必兼论用笔.苏东坡《论书》谓:"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神、气"指神采气格,"骨"谓用笔,"血、肉"是说用墨.神采气格须灵视乃见,而用笔用墨则有迹可循.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第三回,宝黛初见,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各种词典中对"杜撰"的解释是: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但是"杜撰"这个词的词源却真的来自一  相似文献   

7.
《月亮宝石》和《清明上河图》分别表现了以西方宗教和中国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两种文化传达方式。《月亮宝石》中以神的名义而彰显的契约文化与《清明上河图》灾难说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神彧"句意之说"佛学文化背景进行考察,发现神彧"四到"引用的例句与《人眼天目》"宗门杂录"句意说中所引用的例句在根本意义上具有相通之处,由此论证《诗格》作品中的"句意之说"染上了佛学之光,并由此推测神彧的僧宗为临济宗。  相似文献   

9.
正楷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馆阁之失也。试观魏晋人之小楷,或古雅质朴,异趣盎然;或平和简静,意态醇厚;或萧散纵横,墨彩飞动;或神致隽逸,妙合自然。至于小楷,余用功最深,亦最适吾心性,初从钟《荐季直表》入手,铁老谓:"隶书秦汉,楷法晋唐。"盖亦取法乎上之意。余初不理解钟书之妙,只是依样画瓢,后乃学王羲之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勉励人读书的典故。 典故出宋代王辟之《渑(mian)水燕谈录·卷六·文儒》,说宋太宗虽然日理万机,却每天都坚持读三卷《太平御览》。《太平御览》为宋带的类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太宗皇帝曾经通读而改名。即使因事耽搁了,日后也总要抽空补上。他曾说,只要读书就会有所收获,这实在不算是一件辛苦的事。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的句子,意思与"开卷有益"相近。后世多用宋太宗典。如李蕊《兵镜》卷四:"开卷有益,在乎用心。"鲁迅《小说旧闻钞·三保太监西洋记》:"开卷有益,信夫。"或作"展卷有益",如吴乔《围炉诗话》:"展卷终是有益,而应酬简易,此为捷径。"  相似文献   

11.
《九歌》中的东君是什么样的神,说法颇多.李茂新先生归纳为“这么四种说法:日神说、日御说、句芒说、朝霞之神说,其中日神说占统治地位.”除此四说之外,李茂荪又提出了霓神说.”虽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终没有不足之处.《九歌》于上古流布沅、湘之间,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巫文化与楚文化有同宗共用的关系,因此,通过苗族祀月习俗对东君进行考察,会得出比较令人满意的结论.东君是月神不是日神东君之所以被释为日神,是由于“东”字产生的联想.但日出东方,月又何尝不是出自东方?《东君》开头四句云:  相似文献   

12.
“神”字的本义是什么?作何解释?争论不一:《辞海》、《辞源》、《康熙字典》都说:“‘神’为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特别高超或出奇,令人惊异的;精神;姓。”《说文》则说:“‘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是形声字。而近代人从殷墟甲骨文中发现,“神”字的示旁从不,“不”,音  相似文献   

13.
《诗经·无衣》一诗,汉魏时有两种相反的理解。根据《诗序》说:“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郑玄的《毛诗笺》依照《诗序》再加以详细的解释。他说:“此责康公之言也。君岂尝曰:“‘女无衣,我与女共袍乎?’言不与民同欲。君不与我同欲,而于王兴师,则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往伐之。刺其好攻战也。”  相似文献   

14.
<正>"无理而妙"是鉴赏诗词时经常遇到的一个术语,"无理"是赋予文学张力的手法,"妙"是因手法运用而达到妙趣横生的效果,可谓词短意丰。何为"无理而妙"?谢榛《四溟诗话》中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道出诗歌阅读体验的美妙:或因篇而异,或因人而异,亦因时而异,无常式常法可循。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难以用常情、常法的方式去理解的内容,这种违背"常"式的创作形式,不但没有因其异常被批评,反而产生出"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计有动植物222种(类),楚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巫祝盛行的文化背景,以及屈原两次放逐的特殊遭遇等,是构成《楚辞》动植物景观的主要因素。与之相联系者,《楚辞》自然生态意识之表现特征与审美价值约有四端:一、图腾崇拜之原始遗韵;二、民神糅合之自然神世界;三、草木之巫术与药用价值;四、"心物"关系之有机统一。《楚辞》与《诗经》相比,其自然生态的"博物学"、"社会学"、"文艺学"与"教育学"四大层面之意义更为丰富多彩。自然生态之于屈原和《楚辞》作品,其意义重大,启迪良多。  相似文献   

16.
《诗·邶风·柏舟》的主旨,历来见智见仁,概为三说:一为仁人不遇说,二为弃妇之诗说,三为妇人自誓之诗说。从《孟子》、《左传》的记载中可以考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确认此为仁人不遇之诗。而此诗最后一章中"如匪瀚衣"句,"匪"当为"篚","瀚衣"即"翰音",此句喻己"如笼中之鸡"。故本文认为此诗主旨当以《诗序》"仁人不遇"说为是。  相似文献   

17.
西汉光禄大夫刘向在《说苑》中谈到为官之道时,把所有的官员分为12种,列为“六正六邪”。 “六正”: 一、高瞻远瞩,防患未然,此为“圣”; 二、虚心尽意,扶善锄恶,此为“良”; 三、“夙心夜寐,进贤不懈,此为“忠”;  相似文献   

18.
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书法的审美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相似文献   

19.
2.奇怪夸张的造型 八大山人的取物造型,在中国的水墨写意画史上有着独特的建树.他的绘画造型,以神取形、以意舍形,在抽象和具象之间达到平衡,夸张变形而不失"常理",笔简而形具,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可归结为:夸张变形的手法,怪而丑的审美追求,近乎抽象的率意笔法.八大山人画风之奇,清代高秉在《指头画说》中曾说:"画有以简淡为贵者,右丞云林是也;有以工艳为贵者,大小李将军十洲是也;有以厚为贵者,荆关董巨仲圭子就是也;有以奇为贵者,八大山人是也."高秉将画风分为"简淡"、"工艳"、"厚"、"奇"四类,认为八大山人的画风"以奇为贵".  相似文献   

20.
想想算算     
《良师》2003,(21)
欢迎订阅《良师》小朋友,你喜欢这本《良师》吗?欢迎你订阅《良师》!请你用不同的数字代替不同的汉字,使竖式成立。我要订阅良师×师妙妙妙妙妙妙(许献雄)沙僧挑担师徒四人去取经,沙僧挑担后边行,铁铲扁担八十三,肩上行李也不轻,前边四个九,后头八个七,沙僧肩挑多少斤?悟空放马天空飞彩霞,悟空放天马。白马三加七,红马九乘八。共有天马多少匹,算好之后来回答。(王冠)八戒吃瓜八戒胃口真是大,一气吃瓜八个八。悟空问他饱没饱,他说还能再吃仨。请你帮助算一算,八戒能吃多少瓜?(答案本期找)数学儿歌 沙僧挑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