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隆中对”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众所皆知。当年,刘备拜访诸葛亮,诸葛亮都把他拒之门外,刘备又来了多次,诸葛亮才答应出山。故事体现出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和诸葛亮“择主而事”的智慧。为什么诸葛亮要让刘备多次请他呢?他是想考验刘备看他是否有诚心,是否是真正识得人才的伯乐,是否是自己值得效忠的明君。  相似文献   

2.
刘备、孙权、曹操、诸葛亮四人某日乘飞机出游。突然,飞机出了故障,而机上只有三个降落伞,于是诸葛亮提议:“我问问题大家答,答对者得一个降落伞。”提议全体通过。诸葛亮首先问刘备:“天上有几个太阳?”刘备答:“一个。”于是刘备分得一个降落伞。诸葛亮又  相似文献   

3.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和谐,本文想从以下三方面来阐明这个问题:即刘备对“隆中决策”的态度、刘备入蜀后的用人政策及诸葛亮对此的反应。我们知道,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之间相契得是否天衣无缝,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刘备是否能够认真采纳贯彻“隆中决策”。在《隆中对》里,诸葛亮为刘备所制定的战略决策是:  相似文献   

4.
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相似文献   

5.
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究其刘备不辞劳苦“三顾茅庐”之原因,学术界一直普遍认为是刘备慕名而往。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固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而更主要的使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则是徙居荆州十余年的诸葛亮,靠着原来的家族关系和自己杰出的交际才能,已经成为荆州地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而客据荆州的刘备要想立足荆州并有所发展,就  相似文献   

6.
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公元207年,势单力弱的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就为他提出了预见三分鼎立而后统一全国的《隆中对》。以后十余年间,诸葛亮以其才智,协助刘备联吴抗曹,跨有荆益,建立蜀汉,并认真治理。从222年刘备夷陵战败,白帝讬孤,刘禅继位起,直到234年,诸葛亮“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对于诸葛亮的治蜀业绩,《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说:  相似文献   

7.
一.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终于答应出山。来到卧龙岗下,诸葛亮环顾四周好长时间,刘备忙问:“先生在找什么呢?”诸葛亮回答:“你这人真是小气!路途如此遥远,你也不开辆宝马来接我!”刘备晕倒![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理解] 重点研读“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打败了刘备,又进攻孙权,因此,刘孙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协助周瑜抗曹。周瑜一直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10天内造10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与周瑜斗智斗勇,在分析了天时、地利和三国局势的情况下,用妙计仅3天“借箭”成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7月29日第3版转载了《三湘都市报》的一篇报道,说“我国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考证指出:刘备并未‘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最早出自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此外,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也作了类似的记载。与此相反,三国时魏国史学家鱼豢所撰的《魏略》,还有另一史书《九州春秋》,却都记载是诸葛亮先去见刘备,他见机行事,用激将法去刺激刘备,争得刘备另眼相看。“史式教授认为,诸葛亮在庐之中’有他的苦衷,刘备嘴上说‘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而实际上,刘备对他并没有言听计从。诸葛亮在向扶不…  相似文献   

10.
曹操坐飞机     
《甘肃教育》2008,(19):33-33
一日,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坐飞机,出了事故,飞机上只有三个伞包。诸葛亮摇摇羽扇,对大家说:“让亮来出题;答不出的就自己跳下去;可否?”大家一致同意。于是诸葛亮羽扇一摇,问刘备:“天上有几个太阳?”刘备回道:  相似文献   

11.
三顾茅庐     
宋明明 《小朋友》2004,(2):2004
官渡大战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但刘备总想干一番大事业,就想找一个智谋出众的人做助手。他打听到隆中地方有个叫诸葛亮、号卧龙的人,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了不起人物。刘备叫谋士徐庶去把诸葛亮找来。徐庶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只有将军您亲自去请,才能把他请来。”刘备听了,觉得有理,马上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去请诸葛亮。三人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一个童子开门出来。刘备说:“我们专门来拜访诸葛先生。”童子说:“先生出去了,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三五天,十几天都有可能。”刘备很失望。回家途中,刘备看见一个…  相似文献   

12.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云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之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来,诸…  相似文献   

13.
公元207年,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统一天下的《隆中对》,刘备得此奇策极为欣慰。他深有感慨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随即邀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诸葛亮也因为找到了真正的人主而欣然允诺。  相似文献   

14.
重点研读“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打败了刘备,又进攻孙权,因此,刘孙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协助周瑜抗曹。周瑜一直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10天内造10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与周瑜斗智斗勇,在分析了天时、地利和三国局势的情况下,用妙计仅3天“借箭”成功,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刻画了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相似文献   

15.
人们习惯上把三国时代辅佐刘备建立蜀国的诸葛亮称为“天下第一才子”。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谋略在刘诸数年征战中得以实现,晚年的诸葛亮又肩负起辅佐幼主阿斗的重责,为势力弱小的蜀汉政权的巩固多次北伐,最终以战事失败,自身殒命结束了他的一生。这位披着“圣贤”神秘面纱的“天下第一才子”在历史上的地位我们今天必须给予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孔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魏国、吴国势力都大于蜀国,而蜀却能与魏、吴二国抗衡,功劳不在刘备,却在孔明。今日,研究传统文化,怎能不研究孔明呢? 刘备屯兵新野,徐庶(字元直)见刘备,建议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天下大计,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从三顾茅庐到“出师未捷身先死”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7.
教人教版九年级《隆中对》分析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我试着让学生理解诸葛亮是一个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之流的人物。这时一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如果诸葛亮胸怀大志,那么他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那样不就更能成就一番大业吗?为什么还要等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辅佐刘备呢?”她的问题一抛出,立即得到许多学生的响应。也有学生不同意她的说法“:诸葛亮若是去投靠曹操,未必得到曹操的重任,而刘备三顾茅庐后像兄弟一样对待他。”回答马上又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驳“:诸葛亮这样等待,与姜太公一样,是消极的,若是没有刘备,他的才能不就被埋没…  相似文献   

18.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一统天下之大计。时年27岁的诸葛亮远见卓识.以锐利的战略眼光向刘备提出了一套由“三分天下”继而建基立国、复兴汉室的战略计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辅佐刘备,借荆州,定冀州,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六出祁山,鞠躬尽瘁,实现了三分天下的目标。他的智慧无穷,运筹帷幄,礼贤下土,清正廉洁的故事万古流芳。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也有一些失误,现略述于下,以求正于方家。其一,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向荆州进攻之时,刘表病逝,年幼的刘琼继任荆州牧。面对曹操的大军,章陵太守激越、东曹撰傅粪劝刘淙向曹操投降。当时诸葛亮看到这种形势就劝刘备利用时机,进攻刘琼,占领荆州。刘备回答:“苦不忍也”①,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这不是刘备忠厚,而是根据自己的处…  相似文献   

20.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他进献隆中对策,其结果是:“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对此,读过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往往以为先主从此以后就惟军师马首是瞻,诸葛亮就成了刘备的灵魂———“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尹韵公:《刘禅与诸葛亮》,原载1998年8月7日《光明日报》)“二十七岁,怎么看也只是一介小科长的年龄,而诸葛亮尽管位居丞相是在刘备称帝之后,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