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王庚魁“定位”是件很难的事情,真的很难。不夸张地说,从我见到他的那一刻起,我一直在思考。说他是武术家吧,他的名望不够;说他是武术爱好者吧,他痴迷武术的劲,一般武者又没法比。我想了想,还是叫他“痴武者”吧,虽然平淡,倒也贴切,而且有据可证。其  相似文献   

2.
武术实战是提高和检验武术水平的方法,无论胜负,都能有效提高技艺。但武者往往将“求胜心”凌驾于“立志心”之上,忽略了“立志心”作为实战的本质核心。因此,本研究基于阳明心学的思想理论,探讨如何借鉴其观点来引导武者习武实践。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发现,以立志、为学及知行合一等心学思想为导向,促使习武者明晰“立志心”才是提升自我的核心准则,而非奉行求胜惟胜的外在形式。这为解析武术实战及习武动机的内在机理提供新的视角,并为哲学与武术交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盛松芬 《精武》2008,(8):38-38
本人自幼习武,至今仍在从事武术教学工作。每当招收新学员时,很多家长几乎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听说习武影响孩子长高,是否为真?”面对家长的种种困惑。使我们习武多年的人感到“啼笑皆非”,我只能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放心吧,习武不会影响孩子的身高,我习武四十余年,也没有影响长高嘛!”尤其与武术界一些前辈和同仁们谈及此事,大家都有同感,并认为有必要对此错误认识给予“澄清事实”,其目的是用科学的观点.消除初学者和儿童家长对此问题的偏见。  相似文献   

4.
练拳与做人     
练拳与做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是三言二语能够概括的。武者,“止戈”也。武术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追求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境界,为非做歹、恃强凌弱、争强好胜,无疑违背了习武的  相似文献   

5.
盛松芬 《精武》2009,(9):74-75
我自幼随父习武,后又拜在几位老师门下研习武术,断断续续已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使我无论在拳术上、还是理论上,总感觉有学不完的知识。平时我喜欢记笔记、写感想、搜集有关武术方面的资料,如今我喜欢在博客中释放自己习武、教武的感悟。武术这一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一直让我对她“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6.
2004年3月,我到大连拜访赵宝安。到单位打听他,大家想了想,才恍然大悟,“他呀!”一个戴眼镜的大姐对我说:“你问赵宝安我不熟,可你一提挺爱练武的一个‘大胡子’,我就知道了。”大家也说,这个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爱耍刀弄棍的,然后列举赵宝安为练武而办的“痴事”。  相似文献   

7.
速度与力量     
李崇明 《精武》2006,(10):51-51
速度在武术中极其重要,提高速度是每个习武者梦寐以求的事。俗语说“一力降十会”,一个综合素质好的武者不但速度快,力量也大。在这里我想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8.
武术有“四美”形、神、德、道。“形美”为习武之第一重境界,所谓“外练筋骨皮”;“神美”为习武之第二重境界,所谓“内炼精气神”;“德美”为习武之第三重境界,所谓“尚武崇德,以德服人”;“道美”为习武之第四重境界,所谓“以术求道”,“道”正是中国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习武之人由“形”之外练,到“神”之内修,进而到“德”之培育,最后到“道”之升华,才可以说是完成了整个武术的修炼过程。但事实上,对“道”的追求永无止境,因此,武术修炼的境界也一定是“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相似文献   

9.
肖辉,安徽阜阳市阜南县人,1974年出生,国家一级武术裁判。自幼习武,爱好广泛,琴、棋、书、画均有涉猎,尤好诗词歌赋,练拳习武之余,好填词赋诗以抒胸臆。在美丽的滨海城市宁波,一次武术邀请赛之余,肖辉向我讲述了他坎坷的习武经历。  相似文献   

10.
孙国梁 《精武》2010,(11):3-5
我的父亲孙铭九先生是黑龙江省著名的老拳师,他一生喜爱武术、追求武术、实践武术、献身于武术。他少年习武,中年求武,用武教武,改编武术套路,直至老年。他在工厂工作时,勤劳敬业,吃苦耐劳,动脑创新,多次获得各级奖励,最高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他在练武时,牢记师傅的“持之以恒,必有奏效”的教诲,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总是闻鸡起“武”,苦练不辍。  相似文献   

11.
牛宝贵, 1932年出生, 河北三河人。现 任四民武术社 社长。 完全出于 对武术的喜爱, 牛宝贵从六岁便开始习武。1970年开始教徒弟,学者不下百人。牛宝贵说:“前几年,我经常到财经学院、北方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等大专院校教武术,由各个学校的体育组牵头,招生情况挺好的,每次都得有个百八十人。”“那您现在怎么不教了?”“这种活动是利用学生们晚上和周末的业余时间,完全出于自愿。最近一两年不太成,大学生们都经商去了,没人练  相似文献   

12.
张力 《中华武术》2006,(3):39-39
“武术是什么?”这是近期李连杰频频亮相媒体中常谈到的话题。李连杰是一个生活低调的人,从影二十多年,接受采访不多。然而,这半年他却以一名人世“僧人”的形象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当然,一方面是为其最新作《霍元甲》做宣传;另一方面,也足更重要的,就是借此传递他习武三十多年对于“武术是什么”的理解,希望大家通过他和他的电影的讲述,真正了解流传千年的中华武术的真谛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正>刀是习武民众青睐的武术运动项目之一。在习练武者中,拳械兼习者较多,在传统武术、传统太极拳赛中执刀参赛者逐日增多。为适应当今社会喜武人的需求,从诸多刀术套路中吸取动作素材篡编“飞云十三刀”,纯属“继承传统,励志革新”的尝试。经过几年的再实践与体验,现就“飞云十三刀”的演练,谈些看法,供习练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颖 《武当》2015,(2):64
我习武近二十年,我的师父习武五十多年,我身边的人习武也多在十年以上,习武数十年的人亦不在少数。我所在的河北保定是武术之乡,武术流派较多,习武之人颇多。但近十年来,我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对传统武术有兴趣的人不少,也不乏年轻人,但坚持下来的极少。有的师父教了不少人,但大多不过一两年,年轻人都不见了,剩下的多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不是说老年人不能有所成就,而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特性决定了,只有经过十年、二十年的系统训练后才能小有收获,而且训练强度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更何况五六十岁的长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文化瑰宝,以技击见长的武术自古以来都是保家卫国、防身健体的利器。由于火器时代的到来,现代武器的发展,武术已逐渐失去其作用,尤其是在当下繁荣昌盛的和平年代。现代人的习武作用何在?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还是作为健身操锻炼身体?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现代武者与广大群众。中国武术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在高度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被现代人逐渐忽视,为什么要练习武术已成为现代人的疑惑。说到健身,  相似文献   

16.
石天敬 《精武》2009,(5):40-40
沙翁骑鹤西去已15年了,这位德高艺精的武术大师,为中国武术事业辛勤奋斗了一生,名扬四海,我们十分怀念他。沙翁是山东荣城人。幼年开始习武,曾先后拜姜华亭、王者政、刘光兴、姜容樵、修剑痴、孙禄堂、刘智等人为师。辛勤修炼,打下了扎实的武功基础。出师后,于1946年在中央国术馆芜湖分馆任教。他善于把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刘志良 《精武》2004,(2):43-43
就像一句广告词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对一个普通的武者而言,能从习武的艰辛中找到快乐和获得健康,那他就是一个成功者。欢迎广大武友来稿打开你的心扉,讲述自己的习武历程。  相似文献   

18.
一位心痴患者,痛苦至极,满腹烦恼。他跟医生说:“我整天仿佛生活在苦海中,难以自拔,所以我恨这个世界。”医生对他说:“你应该学会爱,让心灵充满爱。”患者说:“我的心里有爱呀,而且还很多呢!”  相似文献   

19.
梅墨生 《武当》2009,(8):25-27
《武当》主编刘先生来电话,说要发表我们2008年在京的一次有关武术的闲话,并传来了整理好的“稿件”。说实话,我很踌躇。因为当时的谈话是同好间的聊天,根本不是为了发表。我担心读者误会自己,因为我确实没练成师父教的功走,师父像一个影子,什么“物证”也没留下。在重“证据”的今天,容易让人当成“故事”。何况,我又不以此为业。但刘主编说其中很多内容挺好,对人有启发。我再三考虑,那也好,就算我对一个隐没在民间的武者的一个纪念,让人们知道有过这样一个“生命”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大侠小传     
柯超 《武当》2010,(9):27-28
古城西安,有位人称“大侠”、“侠哥”的武者,他身具“大侠”之能,心怀“侠士”之仁,在西北乃至全国武术界都有着良好的声誉,他就是西安武术职业学校校长兼总教练崔玉山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