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来自于数学活动。练习能够使学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将知识转化、扩充,并在知识的运用中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1.加工一批零件,由一个人单独做,甲要12小时,乙要10小时,丙要15小时。2.小组讨论,看能补充多少个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补充的问题:(1)甲、乙、丙单独做,每小时各做几分之几?(2)甲、乙(或甲、丙,或乙、丙)两人合做,1小时能做几分之几?(3)如果甲、乙、丙合做,1小时能做几分之几?(4)如果甲、乙先干2小时,剩下由丙独做,还要几小时?这样的练习既有利于…  相似文献   

2.
在暑假作业中,程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一件工作,甲、乙合做需8小时完成,乙、丙合做需10小时完成。现在先由甲、丙合做3小时,再由乙单独做6小时,可完成这件工作的几分之几?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之和×合做的时间,题目中已知条件既没有告诉甲、丙的工作效率之和,也没有告诉乙、丙的工作效率之和。此题真不知如何下手。程老师启发我们,要善于将题中的条件进行转化,使它变成我们所需要的条件。根据程老师的提示,我终于得出这道题的解法:“把先由甲、丙合做3小时,再由乙单独做6小时”转化为与之等价的条件“先由甲、丙合…  相似文献   

3.
1.分合调换有些工程问题的应用题,把条件中的“合做”“独做”,作适当的调换,易于建立起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题思路。例1 甲乙两人合修一件工程要12天完成。如果让甲先做8天,剩下的工作由乙独做14天做完。乙独做这项工程需要几天? 初看起来,所给的条件之间联系不上,思路不通。我指导学生把“甲先做8天,乙独做14天”改变成“甲乙合做8天,乙再独做(14-8)天”,使甲乙合做的工作效率和1/12得以使用,顿时发现了新的数量关系,展开了思路。列式1÷[1-1/12×8)÷(14-8)]=18(天) 例2 一项工程,如果由甲队单独做,正好在计划规定时间完成。如果由乙队单独做,要超出计划规定时间3天才能完成。如果先由甲乙两队合做2  相似文献   

4.
教师出示题:工厂生产一批产品,甲工人独做 10小时可以完成,乙工人独做 15小时可以完成。如果两人同时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  练习反馈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列式计算: 1÷ (+ )=6(小时 ),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出现错误。于是,老师再次进行启发。  师:式子 1÷ (+ )的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  生 1:把一批产品总量看作单位“ 1”,甲 1小时完成这批产品的,乙 1小时完成这批产品的,甲、乙合作 1小时完成这批产品的 (+ ),用工作总量“ 1”除以甲、乙工作效率的和 (+ )得到甲、乙合做需要的时间。   教师满意地点头。…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中,“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很多,如:一般法、假设法、比例法、份数法,等等。本文着重补充介绍以下三种方法。 一、转化法 例1.某工程,甲、乙两人合作一天可完成全工程的5/24,若此工程由甲独做2天,再由乙独做3天,能完成全工程的13/24,问乙单独完成这项工程要多少天? 解析:此项工程“由甲独做2天,再由乙独做3天”转化成“由甲、乙合做2天,再由乙独做一天”,他们完成了全工程的13/24,根据题意,甲乙合做一天可完成全  相似文献   

6.
[题目]一项工程,如果先由甲做5小时,然后甲乙两人合做还要3小时可以完成;如果先由乙做5小时,然后两人合做还要4小时可以完成。现在由甲乙两人同时开工合做这项工程,需要几小时?[一般解法]解工程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找到两人的工作时间(或工作效率),然后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来求。将题中条件转化一下可得,这项工程由甲做8小时、  相似文献   

7.
[题目]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10 天完成,乙单独做需15天完成,丙单 独做需20天完成。现在这项工作由 甲、乙、丙三人合做来完成,因为有事 甲中间休息了几天,结果三个人6天 完成了这项工程,问甲中间休息了几天?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有这样一题:某工程,甲队独做所需天数是乙,丙两队合做所需天数的a倍,乙队独做所需天数是甲,  相似文献   

9.
工程问题的教学,我自以为过关了.不料,在一次含两道工程问题的考试中,我教的学生只有三人解对了这两道题目.这一情况令我大吃一惊!学生的错误情况大致如下:题1.一件工作,甲工人独做,?小时完成;乙工人独做,6小时完成.若两人合做,几个时可以完成?这道题绝大部分学生将其列式成"1÷(? ?)",极个别的甚至还列成了"1÷(? 6)".这反映绝大多数学生虽能写出乙工人的工作效率为  相似文献   

10.
一、组合条件,发现关系。即从整体出发,将工程应用题中的局部要素进行有机重组、合并,以诱发、显示关系,发现解题突破口,使问题获解。例1:一项工程,甲乙合做10天能完成,乙丙合做6天能完成。现乙先做11天,余下的甲丙合做2天完成任务。这项工程若由乙独做需几天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1.
工程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题多问,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一题多问,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刻认识和理解工程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这一类问题变化的实质,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完成需要8小时,乙队单独完成需要10小时,丙队单独完成需要12小时。 问:(1)甲、乙、丙三队合做,1小时能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几?  相似文献   

12.
有些题目从所给的条件来分析,很难找出明显的数量关系.但是,如果运用假设思想,根据题目特点,选定适当的突破口,进行合理的假设,常能使问题迎刃而解.一、假设“静”例1、一项工程,甲独做10天完成,乙独做12天完成,丙独做15天完成.现在3人合做,甲中途因病休息几天,结果6天才完成.甲休息了几天?  相似文献   

13.
一、选择题 飞.某工程,甲队独做所需天数是乙、丙两队合做所需天数的a倍,乙队独做所需天数是甲、丙两队合做所需天数的b倍,丙队独做所需天数是甲、乙两队合做所需天数的一工一- a 1b 1 一1一的值 C 1 )。(A)1。(B)2(D)4。(C)3 2.,z程1990x一1989夕=1991的一组正整数解是().(A)x  相似文献   

14.
一道试题:“一项工程,甲独做20天可成,乙独做30天可成,现由两人合做,中途乙因故间断了几天,结果经过14天才完成。乙间断了多少天?”一学生的解答是: 1÷((1/20) (1/30))=12(天),(1/20)×(14-12)=(1/10),(1/10)÷(1/30)=3(天)。答:乙间断了3天。教师评讲时,老师与这个学生有(?)一段对话, 师:“1÷((1/20) (1/30)”是什么意思? 生:求两人合做所需要的时问。  相似文献   

15.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重视应用题审题分析的能力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工作。在进行工程应用题教学对,除了根据工程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强化数量关系外,;I导学生从局部突破。可使一些工程问题化难为易。例如: 一项工程,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作需要24天才能完成。两队合做15天后,剩下的由甲队独做需要21天,那么剩下的由乙队独做需要多少天? (1)从一般思路分析。把全工程看作“1”,要求乙队完成剩下的工程需要多少天.必须求出剩下的工程和乙队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必须求出甲队的工  相似文献   

16.
一些工程问题,叙述比较琐碎,问题又显得比较复杂, 如果直接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列式解答,难度较大,这时我们可以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适当地把条件进行一些转换,变一种说法,使其比原题的叙述更为简捷明了些,数量关系更清楚些,问题也就变得简单了。例:甲、乙、丙、丁四人合做了一批零件,甲做的个数是其他三人工作总量的一半,乙做的是其余三人工作总量的  相似文献   

17.
例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20天完成。现由甲队先独做50天,余下的工程由乙队独做5天正好完成。如果全部工程由甲队独做,要多少天完成?分析: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道工程问题。若按工程问题思考,一时思路难以畅通。如果合理转化题中的数量关系,我们把原题第二句话换一种说法,思路就明朗起来。原题第二句话可以这样说:“甲队先独做(50-5=)45天,然后甲乙合做5天正好完成。”再把这句话与原题第一句话联系起来思考,可以得到下面两种解法。①原题可以转化成“甲乙合作(20-5=)15天的工作量甲独做要45天。照这样计…  相似文献   

18.
一次,笔者让六年级的小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独立地解答一道应用题: “一件工程,甲独做需40天完成,乙独做需60天完成,现在由甲、乙两人合做,途中甲因故休息了几天,结果用了27天才完成。问甲休息了几天?”在批阅后,我发现多数学生的解答过程趋于一致:先算出甲乙合做的天数:1/(1/60+1/40)=24(天),再由此算出甲休息的天数,27-24=3(天),很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一项工程,甲、乙两人合做需要20小时,甲单独做比乙单独做多9小时。如果甲、乙两人都单独做各  相似文献   

20.
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一题发展、一题多变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例加工一批零件,师傅单独做需6小时才能完成,徒弟单独做需12小时才能完成,师徒二人合做几小时可以完成? 这是一道典型的工程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数量关系,列出算式:1÷(1/6 1/12)。在此题的基础上,我不断变化条件和问题,逐步加深难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