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大忠 《教学月刊》2015,(Z1):86-88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入选高中语文教材。鉴于其深刻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拿来主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从没有改变,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今天,由于写作背景复杂,内容艰深难懂,加上近代与当代文化的差异,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有些已经被清除出了中学语文教材,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友邦惊诧”论》等,其中,《拿来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受到  相似文献   

2.
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杂文已经越来越少了,记得从前有《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一系列文章。现在必修教材中只剩下了《拿来主义》一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鲁迅的杂文总是有些头疼:学生的头疼在于——怎么又是他(虽然我们的教学篇目中他的出现已经减少了),  相似文献   

3.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名篇,论述的问题重大,却又驾驭轻松,从容利落,所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保留篇目,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新版语文教材也不例外地选用了《拿来主义》。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此前人教版教学参考书对《拿来主义》的文章结构分析就小有瑕疵,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这个问题上依然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4.
李汝中 《现代语文》2006,(8):63-63,44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是中学语文教材乃至高校公共语文课《大学语文》常选的课文。该文笔锋犀利、比喻精妙、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在观点的破旧立新中还昂扬着民族自尊、自强和自信意识,是一篇难得的能兼顾语文训练和人文教育的典范文章。文中,鲁迅提出并主张“拿来主义”,号召人们善于并敢于“拿来”。那么,要“拿来”的是什么呢?长期以来,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文化遗产”。但是,仔细推研教材,我觉得,要“拿来”的应该是“外国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2010年新一轮的教改中,鲁迅作品被大量删除,人教版教材由原来的18篇减至3篇,仅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中学教材的"去鲁迅化"现象曾一度饱受争议,毁誉参半。有人认为鲁迅作品多次被删除的一个原因是文字拗口难懂,脱离时代,错误颇多,其语言的"不规范"直接造成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们"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部分教师也经常漏讲或误讲语言点。这种观点暴露出现有的中学语文教学在语言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种淡化语言知识,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案头有上世纪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的三套高中语文教材,现将鲁迅作品在这三套教材中的选用情况介绍如下:第一套即1990年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共6册,选鲁迅作品10篇,计有《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呐喊〉自序》《为了忘却的记念》《祝福》《药》《论‘费  相似文献   

7.
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杂文已经越来越少了,记得从前有《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一系列文章,现在必修教材中只剩下了《拿来主义》一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鲁迅的杂文总是有些头疼:学生的头疼在于——怎么又是他(虽然我们的教学篇目中他的出现已经减少了),文字依然那么晦涩难懂:教师的头疼在于——只剩下了这一篇鲁迅的杂文,该怎样以一当十,更好地展现鲁迅的全部风格与内涵.所以往往在教学《拿来主义》的时候,我们会选择使用"加法",多教一点、多学一点总是没有错的.曾经自己也尝试过这样的做法,可是效果却不怎么令人满意:学生不明白不说,自己也常常会在某些问题上纠缠不清,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更怕鲁迅.所以,这一次,对于《拿来主义》,我选择用"减法".  相似文献   

8.
《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对该文本的解读可从现实理性的角度进行。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发现文本当中亘古流传的价值,而这恰恰是鲁迅先生在创作《拿来主义》的时候所遵循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课本中,收录了很多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故乡》、《社戏》、《阿Q正传》、《孔乙己》、《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拿来主义》、《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等,这些文章都是鲁  相似文献   

10.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选入柯灵先生的《乡土情结》一文,笔者在备课时发现该文有多处硬伤,参考了这个版本的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后,笔者认为该文是否应该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选人柯灵先生的《乡土情结》一文,笔者在备课时发现该文有多处“硬伤”,参考了这个版本的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后,笔者认为该文是否应该人选高中语文教材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后期的一篇著名杂文,文章举重若轻,嬉笑怒骂,亦庄亦谐,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高超的幽默艺术。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略谈鲁迅先生的幽默技巧。  相似文献   

13.
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峡》是现代散文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祖国土”专题下的“江山多娇”板块也选用了此文。  相似文献   

14.
<正>《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后期的一篇著名杂文,文章举重若轻,嬉笑怒骂,亦庄亦谐,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高超的幽默艺术。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略谈鲁迅先生的幽默技巧。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经典杂文《拿来主义》被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选录。而苏教版教材将其定位为高中必修教材的文章,把教学重点落实到思路结构上。课前单元提示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从文章结构人手,以作者的思路为切人点,论述作者是如何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而课后练习要求学生阅读时要理清作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拿来主义”的含义。可见,理顺文本是教学《拿来主义》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从语言视角切人,浅析如何激活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6.
长平 《青年教师》2010,(4):56-56
人教版中学语文新教材中,鲁迅的文章明显减少,只剩下《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3篇。这本来不是一个新话题,却因为最近开的一个研讨会而再次成为媒体焦点,可见此事何其敏感。其中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教材”,二是“鲁迅”。  相似文献   

17.
冯英刚 《中学文科》2006,(12):95-95
鲁迅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并用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和革命时期的状况,有关这一时期的文章部分选在高中语文教材上,如:《祝福》、《药》、《阿Q正传》等。现笔者从历史的角度,从鲁迅先生文章浅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其文章中渗透出来的主题意蕴也是异彩纷呈。《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高度文化特性和强烈思政元素的一篇杂文,也是鲁迅先生杂文中形象化说理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本文试图将《拿来主义》进行文本分析,以期探寻本文中有关民族大义的文化观,从中提炼出对于当代青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品的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药》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常选篇目,常用的教法是先梳理情节,再分析人物,最后归纳主题,这也是一般小说常用的教学方法。主题通常理解为"明线突出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①。笔者曾多次执教本文,感觉理解单一,教法呆板,学生觉得鲁迅作品难解,学习兴趣不大,所获甚少。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先生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历来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点篇目,其中“大宅子”在各种教参中均解释为“比喻文化遗产”。对此解释,笔者心生疑惑,经反复阅读,查阅资料,发现疑点来自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