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锐  高磊 《东南传播》2012,(1):73-74
本文通过美国副总统拜登吃面这一新闻事件,结合其他类似外交事件,重点分析了政治人物在对别国进行访问时,利用其国内媒体进行公共外交的可行性和优点。同时,提出了其进行公共外交的一系列具体行动及其背后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2.
刘海荣 《兰台世界》2012,(30):43-44
李鸿章作为晚清外交舞台上的灵魂人物,其外交思想对晚清政府和中国的对外交往产生了主导性影响.本文将结合历史背景,对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以夷制夷”外交思想进行概述、分析,从而阐明笔者的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最近访问美国,一路走来可谓“花絮”不断,诚如中新社记者吴庆才在一篇报道中所说:其“官话民说”、“有话直说”的风格,”凸显了他极富故事性和人情味的独特话语方式”.而这种不再僵硬、灵活变通的柔性外交,对改进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善中国的国际传播;显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有着近四十年外交生涯的秦华孙,今年2月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卸任回国,出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从国家外交舞台转场到民间外交舞台。从1995年5月到今年2月,秦华孙经历了江泽民主席访问联合国、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台湾分裂主义势力年年必提“台湾重返联合国提案”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位中国常驻联合国“第一人”的“背后”故事颇有揭秘意味。中国“超额送礼”秦华孙在联合国上任不到半年,1995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问联合国,参加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  相似文献   

5.
张芳 《军事记者》2012,(1):38-40
军事外交是以军队为主体的对外军事交往.而军事对外传播则是对外军事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名片”.担负着军事外交主体的形象塑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军事外交以“新安全观”为指导.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和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通过军队领导人往来、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军舰互访、文体交流、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军控履约、对外军事技术合作、人员培训、智力引进、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军事交往格局.这为开展军事对外传播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12,(5):22-24
习近平此次访美,形式上是对美国副总统拜登2011年8月访华的回访,但双方都清楚此访意义重大,远超外交意义上的回访。这次访问,恰逢美国大选年,又在中国的领导层发生更迭之前。美国各界高度关注,一是因为习近平的特殊身份,二是因为去年中美摩擦加剧,此刻"中国话题"正被美国逐渐升温的选战炒得越来越热,不少美国政治人物以对华强硬来拉升人气。这种趋势令人不由对未来中美关系充满忧虑。因此有媒体期待习近平访美,"或为未来10年中美关系重新定调"。  相似文献   

7.
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文化发展时指出,文化外交已经成为中国继经济、政治外交之后的第三大支柱,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已经形成.①作为极其敏感的政治范畴,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强调国际政治体系中外向性对象与交往的平等性、程序性,鲜明地凸现了该民族国家核心的政治价值、利益与立场.它包括国家对外的政策方针及其试图让其他国家了解自身的各种信息.因此,文化外交与文化传播、文化公关等根本差异在于,前者的行为主体主要是政府,带有明确的政治力量和“以我为中心”的特点;后两者则具有隐秘性与不确定性,并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强调以他者接受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周泉胜 《兰台世界》2012,(18):29-30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外交思想以“自强”为核心,主要内容包括“驭夷”需自强,据“理”与列强谈判,重视外交人才的培养.总的看,冯桂芬的外交思想不出古代,但其中又包含着某些近代外交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9.
尽管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严峻的外交考验——中美“撞机”危机的化解需要政府极高超的技巧和极大的决心——但国家主席江泽民似乎并未受此事影响。“撞机事件”发生后第三天,他仍然按原计划,前往拉美6国访问。这是江泽民在新世纪的首次对外访问。国际问题专家们认为这显示出中国对拉美的重视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国几乎和大多数国家都失去了外交联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恢复外交关系,并逐步扩大国际间的友好交往,动物成了传递国与国之间友情的"外交使者".  相似文献   

11.
宋朝对外交往文书中的称谓体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形式。称谓的复杂性,体现了宋朝对外关系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既体现了历史的继承性,是传统“天朝礼治外交体系”的延续,又是宋朝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对以朝贡形式维持的所谓“中国的世界秩序”的颠覆和瓦解。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近日,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办的《公共外交通讯》在京创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担任总编辑。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的互补构成中国外交的整体外交阵容。培养民众,尤其是加强有对外交往机会人士的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记者韩阳)9月8日,外交家吴建民的新书《外交与国际关系——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在北京正式出版。该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了吴建民近年来所发表的重要文章和演讲,反映了作者关于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的理论思考,记录了作者曾作为驻外大使的特殊经历和体验,旨在向读者传达中国“和谐外交”的理念。本书中既有作者回顾20多年来驻外生涯、与各国领导人交往的经历,又有作者关于“交流学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接触、沟通和交流的学问”、“交流也是生产力”的精彩理论论述。从本书内容可以看出,吴建民先生将外交学放到更加广义的…  相似文献   

14.
“微博外交”(Twitplomacy)是当今国际政治的新现象,它指一国驻外机构在对象国的社交网站开设账户、发布信息,直接与对象国公众互动交流.如今,“微博外交”热潮已席卷中国. 一、中外“微博外交”现状比较 开展“微博外交”是美国“公共外交2.0”战略的重要一步,白宫、美国国务院、美国国防部分别在Twitter和Facebook上开通了账号;英国政府也重点挖掘Web 2.0的内政外交功能,2009年11月,英国驻华使馆率先在中国开通新浪微博.此后,各国驻华使馆纷纷行动,“微博外交”升温.新浪微博“政务厅—涉外—大使馆”一类微博下已有33个国家的账号(截止2012年3月21日),约占与中国建交国家①的两成(19.2%),但一些国家同时注册了多个微博账号.②其中,美国、英国和法国驻华使馆的微博最具吸引力,一直位居人气榜前列(见表1).  相似文献   

15.
华强 《档案与史学》2004,(1):31-35,43
一、上海小刀会对英美法三强的外交方针 上海小刀会1853年9月起义,时距上海开埠已经10年.上海设立租界,成为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口岸,驻有英美法等外交官、商人及侨民若干.小刀会起义以后即面临对英美法三强的外交方针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日笔者查阅了外交部向社会开放的一批1955—1960年间形成的档案,这批解密档案,内容主要涉及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在双边和多边外交领域的有关原则立场、对外交流交往等情况。在查阅过程中,偶然看到了一些周恩来总理宴请国外元首的外交活动档案,我不禁有些好奇,在仔细阅读后,才了解到一段周恩来总理开展“烤鸭外交”的佳话。  相似文献   

17.
王霞 《青年记者》2016,(9):95-96
丝绸之路在中国媒介中的呈现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代丝绸之路的社会内涵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语境紧密相关.本文对1949年以来以人民日报为主的国内媒体中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社会语境下丝绸之路所蕴含的意义是持续变迁的. 新中国外交与作为文化记忆的丝绸之路 1.新中国外交背景之下的丝绸之路.新中国建立之初,丝绸之路是当时中国与亚非国家在外交上可以找到的“共同点”之一,新中国外交成为当时媒介呈现丝绸之路的社会语境.毛泽东曾经用“中间地带”来概括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位置.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即“中间地带”.“中间地带”有两重属性,只有“中间地带”的国家和人民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扩张,才能避免第三次世界战争.  相似文献   

18.
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就是国际传播.传播决定了国家的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现代媒体成为国内公众参与外交的“新闻广场”;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竞技场;媒介素养是现代外交官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国公共外交的理念,应进一步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立足点要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主”,话语体系要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传播方法要从“讲道理”转向“说故事”,主体要从“官办”走向“民办”,内容要从“政经利益”走向“文化交流”,传播模式要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设置”.当前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对策建议是:整合“三外”力量、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巧妙借助境外媒体、重视国内舆论引导、妥处国内突发事件、用好新兴媒体平台、提升外交人员媒介素养、培养“民间大使”、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9.
记者与访问对象交往的难点 记者几乎天天要跟新的访问对象交往,又怎样使他们像老朋友似的尽心竭力地合作,不仅能对他们所目击的事物做一般的介绍,而且能把他们目击时的多种感官的感受回忆出来,最终把记者的采写对象——已属时过境迁、事过境迁的事物“复原”出来?这实在是记者与访问对象交往的一个难点。 有位新闻研究生向笔者抱怨:不愿接受记者访问的人就挺多。谁愿意接受访问并能对他目击的事物做一般的介绍,我就要朝他打拱作揖了。岂敢奢望  相似文献   

20.
美国比以往沉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下牵涉三方的是“过境外交”。8月份.马英九将以台湾当局最高领导人的身份访问中美洲的“邦交国”。根据3个月前消息.美国将给予马“安全、尊严、便利、舒适”的过境礼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