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星堆遗址等一系列古蜀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夏商周时期的古蜀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更证明了古蜀人曾对中华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关于三星堆文明的创立者,学者们将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的记载相结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营盘山古蜀文化遗址是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它代表了5000年前整个长江上游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本文拟就建设营盘山古蜀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园区的必要性、旅游前景、设计理念、开发举措、规划构想五个方面的问题略抒管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抛砖引玉,进而推进营盘山古蜀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哈休遗址,距今5500年至5000年,是分布于长江上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地方文化类型。其文化因素包括本土土著文化、仰韶晚期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其中土著文化因素所占的比例较高。哈休遗址考古试掘中出土的文物说明,这里与营枣山、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古蜀文化之间有着起承转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二里头文化”、“三星堆文化”、“宝墩文化”等重多考古发现及其对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化物所进行的深入考证可知:二里头文化就是古蜀文化,古羌民族所创立的夏文化与古蜀文化之间不仅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而且有其同祖关系,这可作为“禹兴于西羌”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5.
金沙遗址     
<正>位于我国四川成都的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再现了3000多年前古代蜀王国文化的辉煌。金沙遗址的发现,对蜀文化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证明了成都平原是我国长江上游文明的中心。请帮助考古队员找出不应该出现在金沙遗址中的9件物品。  相似文献   

6.
从"二里头文化"、"三星堆文化"、"宝墩文化"等重多考古发现及其对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化物所进行的深入考证可知:二里头文化就是古蜀文化,古羌民族所创立的夏文化与古蜀文化之间不仅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而且有其同祖关系,这可作为"禹兴于西羌"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7.
学界提及“巴蜀文化”者,多将巴与蜀一以概之,却皆重在“蜀文化”的研究。考察史料,“巴蜀文化”应有更为明确的区分,或以古蜀文化、古巴文化、狭义巴蜀文化、广义巴蜀文化各自为题更为客观。对古蜀文化的研究应着眼于春秋及以上,瞩目于“蜀”,关心古蜀、南亚、黄河流域三者之间的交流,此或是未来古蜀文化研究重点之一。蜀地出土文物与现存文献之间的联系亟待打通,就三星堆而言,其“青铜神树”与《山海经》文献记载之“神乌扶桑”之间或有着亟待解开的隐秘联系。《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就古蜀文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旧材料研用之“新”门径。  相似文献   

8.
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被发现40年之际,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局、大冶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中国矿冶考古与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学术研讨会,70余位专家与会,以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为中心话题,以中国矿冶考古为主要审视角度,或回顾历史、或展示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三星堆之谜     
三星堆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北,因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它总体面积达12平方公里,是四川境内目前所知的一处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1988年1月它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29年以来,我国考古学家已经对三星堆进行了70余年的考古发掘,其间,不断有考古发现问世。在现已发现的文物当中不仅有大量精美的玉器,还有为数众多,制作奇特的青铜器具。现已证实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规模庞大的古城遗址,然而考古学家对它的研究仍未停止,在那里还有许多扑朔迷离的谜团等待着人们去解答。文…  相似文献   

10.
从近年来对岷江上游地区考古调查及其对营盘山遗址的勘探和试掘中,发现了84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遗物采集点,并在营盘山遗址中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近万件。此次考古工作使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内涵得以基本明确,并以此建立起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初前序列,为进一步探讨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内涵及古蜀文明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对古蜀文明的解读,至今还为西方史学的阐释体系和话语权所束缚,本土文化立场缺失,本土文化失语,缺乏本土文化自身的学科术语。本文认为以古蜀仙道为核心的仙源文化是蜀人文化想象力的核心,它的神髓在道藏里,它的最高结晶是仙学,故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循着仙化思维,不难找到古蜀文明的本土解读,找到古蜀人精神家园解读的钥匙,不难建立本土特色文化体系,摆脱“文化西来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来敏《本蜀论》,成书于三国蜀汉,是巴蜀地区最早的地方志书之一,由于年代久远,此书早已亡佚.但此书对于研究古蜀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文即对《本蜀论》的作者情况和亡佚时代等进行探究,并通过比较《蜀王本纪》等书,说明古蜀传说在记述上的变化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3.
古蜀史是指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前西蜀地域的历史。在古蜀史料中关于"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王,黄帝后世也"、"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的记载皆出于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从有关这些史料的典籍的时代及所述史事的考辨,可以证实近世所建立的古蜀世系观念是由传说而"层累"地造成的,它仍属传说的性质,并非信史。近年学术界在研究巴蜀文化时存在一种以"信古"的倾向出发而将传说与史实混淆,未能对有关史料进行辨伪,以致难以认识古蜀社会性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并考论了四个方面:(J)“炎黄子孙”、“与子同袍”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基本事实;(2)汉藏语系中各语族语支在语言文化背景上存在的亲缘关系;(3)“三星堆”与“金沙”两处文化遗存所标志的古蜀文化有着深远的古羌人渊源;(4)古彝文化与古蜀文化存在着许多联系和共同元素。  相似文献   

15.
古代方言由于文献无多,研究者寥寥,其中尤其以古蜀语为甚。先秦时期,蜀人蜀地鲜见载籍。西汉以来,文献虽有关于古蜀语词汇、语音的零星描写,亦由于语料原因,不能做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近代学人于此着力亦难深入,文章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古蜀语研究情况做了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16.
巴蜀文化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毅 《宜宾学院学报》2005,5(7):116-118
本文总结了巴蜀文化的始源性、区域性、古吏难微性、兼容性的特征。并简要谈论研究巴蜀文化的三点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林纾因翻译西洋小说而声名鹊起,他的译作受人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深厚的古文根底。综观林纾《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他以重理尚情为主旨,传承儒家之道,揭露社会痼疾,抒发个人情志,而其中的创作方法亦多与《春觉斋论文》中所论述的古文理论大体相契合。通过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篇目加以分析,阐明林纾古文的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8.
论官修类书的编辑传统及其终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官修综合性类书在编辑理念、编排体例等方面形成了历代相延的传统,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特色.官修类书的传统在近代受到西方百科全书的冲击而终结.古代官修类书对于今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研究编辑出版史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两汉时期西蜀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以前由于材料的缺乏,很少有关于古代川西方言语音系统的研究。文章是在对汉代四川几位重要文学家的作品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来分析汉代四川方言韵部系统,揭示其语音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