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晋南朝时期,士族社会不同家族往往世代通婚,交往密切.庐江何氏家族本为兴起于魏晋之际的"小族",及至东晋南朝,其家族门第不断上升,一个重要的因素便在于世代与琅邪王氏家族通婚和交往,得到了王氏权势人物的提携.特别是东晋王导扶持何充,使其位列宰辅,奠定了其家族门第的基础.萧齐时代,王俭对何氏家族人物多有表彰与提携.当然,这种家族间的通婚与交游,何氏代表人物也有帮助王氏的事例,从而影响到王氏家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庐江何氏本为魏晋之际兴起的"小族",及至东晋南朝,其家族门第不断上升,成为门阀社会"高胄"、"荫华"的显赫门第,维系了二百多年的兴盛局面。究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关键在于其家族之婚姻与仕宦。就其婚姻而言,自东晋至宋、齐,何氏家族相继与诸皇族联姻,成为士族社会中的外戚世家。这使得何氏家族长期获得皇权的护佑。此外,作为高门士族代表,何氏家族虽不乏风雅名士,但各时期其家族都有致力事功的政治人物,如东晋之何充、刘宋之何尚之、萧梁之何敬容等,从而确立起其家族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且,社会风气发生了由魏晋"尚姓",即重视门弟,到宋代"尚官",即重视授官拜爵的转变,这影响了封建宗族制度的发展.本文以宋代临川晏氏家族的盛衰为个案,揭示了宋代的社会背景及其宗族制度演变过程中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具有极佳的"魏晋风度",浓厚的家族情思,突出的事功行为和多方面的文艺素养.因此,谢安不仅是全书重点记述的人物,而且是六朝士人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魏晋吴姓陆氏门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期的江南土著大族中 ,以吴郡陆氏人才最多 ,家族最盛。这与陆氏门风有很大关系。孙吴江东化过程中 ,各大族形成了独特的门风 ,魏晋时期陆氏门风表现为忠。与吴姓张、朱、顾氏以及琅邪王氏相比 ,陆氏在忠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陆氏门风形成于儒家“臣事君以忠”及孝道原则 ,对于陆氏家族的维持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汉末魏晋之际,颍川陈氏是活跃于政坛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家族,其在陈实,陈纪,陈谌父子时期,从"单微"的寒族起家,以儒学入仕,谨修德行,积极投身政治,灵活运用政治手腕,通过联姻,依靠汝颍集团,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兴盛的世家大族.陈群时,陈氏家族势高权重达到鼎盛,陈泰时专注军事又无政治敏锐性,陈氏家族逐渐走上下坡路,于后不得司马氏亲信,后代又缺乏人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朝时期,在众多的门阀世族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族:他们没有深远的资历声望,也没有显赫的身份地位;既不像王、树等一流高门在政治上呼风唤雨、左右前政,也不象话、庚等新起门户把握历史机遇,迅速起。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家族却以自己独异的家族特征构成了“魏晋风度”的主要内容,为魏晋时代这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拣上了浓重的一笔。这便是对魏晋时代思想素识、社会风气乃至生活习俗都产生丁深刻影响的陈都尉氏(今河南尉氏县)的阮氏家&。一、伍年赢族筑波场研究一个家族的历史,不可能回避其姓氏来源.关于阮氏的起源,古代诸…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作为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却被排除在魏晋名士之列,原因并无人提及.论及陶渊明生前身后长时间不被人赏识之由,学术界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其诗文质朴清淡,与当时华丽的形式主义文风相去甚远.先贤时哲对于陶氏的品评从文学史的逻辑上看并无不妥.但是,作为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却不是魏晋名士,这成了我们常识性思维中的悖论.笔者以为,首先其寡言静默、讷于言语与当时谈风不合;次之,他较之于当时名士缺乏放荡不羁的行为;再次之,其隐而绝"俗".诸种原因使其归于沉寂成为必然.而其非为名士恰恰是其生前身后长时间"不为人重"的缘由.  相似文献   

9.
魏晋士人提倡彰显个性,表露真情和追求自由,这些观念体现在名士的言行举止中,形成了魏晋特有的名士风流的文化现象.而<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典故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极好说明.  相似文献   

10.
魏晋嵇氏家族成员在思想信仰或个人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玄学色彩,但并非说明自西汉以来的家族儒学已被摈弃.恰恰相反,具有儒学家世的嵇氏三代都研读儒学经典,同时在孝、义、济世等问题上与传统儒家士大夫并没有本质区别,体现出较强的儒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魏晋文化所展现出的风采与成就,被学者们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而魏晋文化中的"文学自觉"的形成,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文章从乱世的造就、思想的解放、文学的独立、领导者的作用、寒士的不平等方面对魏晋文化中"文学自觉"的成因进行探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思想在儒道玄学之外,还受到了魏晋佛教的影响,从陶渊明的家族背景、交友往来、所处时代的特色、诗文的语言和思想内涵中,都可以看到其与魏晋佛教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王、谢并称,而谢氏明显以文学见长。这一点,与谢氏的家族背景有极大的关系。开创者谢安携子侄宴集,讲论文义,是文学兴盛的重要原因。而玄理的辨析、“纵情丘壑”的家风,对谢氏家族在山水诗中独特的贡献,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书圣"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从魏晋琅琊王氏家族崇奉"天师道"的"家世遗传"和王羲之书法书、道合一的艺术追求可以看出,王羲之自然秀美、不露雕饰的书法风格,与其信奉"天师道"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是家族文学自觉建设的起步阶段,也是其作为一个文学分支自觉建构的开始。这种自觉建构主要表现为重情、善变、尚雅、崇文的家族文学思想逐渐清晰,家族文学创作内容逐渐类型化,并表现为四大主题:述德、训诫、亲情与家族日常生活。家族文学活动丰富多样,对提高家族文学名声、展示家族文学优越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赵婧博士在2015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魏晋《诗经》学与四言诗研究"(15FZW033)。相对于经学成就辉煌的汉、宋两代,魏晋是经学"中衰时代",然而,这一时期《诗经》学成就依然不可忽视。本课题全面钩沉考索魏晋时期的《诗经》学著作、作家,努力还原魏晋时期《诗经》学发展的原貌;全面梳理魏晋四言诗作品  相似文献   

17.
尽管挽歌产生的确切时间和原因今天已很难说清,但到汉末魏晋时,葬礼中使用挽歌以助哀已成惯例,却是不争的事实.汉末魏晋人除了在葬礼中使用挽歌外,他们还喜欢在"宾婚嘉会"之际或日常生活中于酒酣之后吟唱挽歌,但已明显不以助哀为目的,相反,崇尚"以悲为乐"的审美时尚,表达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于生命危浅的惶惑和忧惧,追求行为的放诞和风流,则成为汉末魏晋人喜欢在非葬礼场合于酒酣之后吟唱挽歌的原因和目的.汉末魏晋人喜欢在非葬礼场合于酒酣之后吟唱挽歌,这实际上是以助哀实用为目的的葬礼挽歌在本时期产生的"变调"亦或说流变.  相似文献   

18.
"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特定历史转型时期形成的一种文士风流,是魏晋玄学熏染下形成的独特人文风貌.然而,"魏晋风度"毕竟脱胎于腐败、动荡、堕落的社会,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思想与行为的矛盾,在张扬个性背后衍生出的浮华世风以及清谈误国等现实困惑,导致了时人对其批判和否定的言论不绝于耳.思想界对玄学的改造就是对现实批判的反弹和回应,其结果实际上也折射出了魏晋风度消极的一面.文章立足历史进行反思,亟待对全面认识"魏晋风度"起到一定的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19.
魏晋玄风大炽,文人以清谈相尚.作为"三玄"之一的庄子,自然成为魏晋文人的精神家园.东晋诗人兼书法家王羲之自然也会受到这股"玄风"的吹拂,在他的<兰亭集诗>中就有"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的诗句,这明显是化用了庄子<天地>中的"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的成句.  相似文献   

20.
基于魏晋南朝时期的儒学衰微与经学不振,尤其是魏晋尚虚浮华、通达悖礼等时风对儒学的冲击,顺阳范氏整个家族自觉于儒学的振兴与经学的昌明,以其独特的家世经学与笃厚的经学信仰独行于玄、佛日盛的世俗。世代儒业的顺阳范氏在家传经学(家学)、学有专长的基础上,以儒家伦常一以贯之而又综通群籍,从而形成了迥异于这一时代的崇儒尚经与博学多通之家学学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