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俞柯丽 《现代语文》2010,(11):127-128
【设计思想】 《神的一滴》选白梭罗的《瓦尔登湖》,本篇重在体味梭罗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哲思。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人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近可亲,可目可人;然而,作者离开之后,砍伐、工业及冰藏商人的贪欲,给美丽的瓦尔登湖带来了不幸。不过,瓦尔登湖并不因此消亡,她倔强的生长着,让作者读出了她的庄严与纯洁,给作者的精神带来了快乐.灵魂得到了净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说文本(一)文本的内容与地位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入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近可亲,可目可人;然而,作者离  相似文献   

4.
<正>《神的一滴》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材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大地的眼睛"板块的一篇课文,选自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一书。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将《瓦尔登湖》列为"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之首。课堂教学中对于选文的解读往往仅从专题和板块的角度出发,即人与自然的关  相似文献   

5.
听一堂公开课,课文是苏教版必修一中的《神的一滴》.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学生实践活动:阅读课文,通过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来认识瓦尔登湖,并用描写性的语言写下自己读到的、感受到的、认识到的"瓦尔登湖".学生表现相当踊跃,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但在评课中,这一环节大受诟病.批评者的主要观点是:这是一种文字游戏,学生只是就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来进行重新组装,是相同语意的换汤不换药的不同表达而已,只是一种纯技术性的表达训练;课堂技巧性的热闹带来了对作品沉潜玩味的不足,使得对文本的解读不深而失于浅薄.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节选了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第九章(ThePonds)的一部分,另外取名为<神的一滴>,这篇课文里有四个比喻句,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四个比喻句进行分析,就可拎起全文,上课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四个比喻句别是:  相似文献   

7.
课堂回放 《神的一滴》教学实录 一、生本对话,提出疑问 师:昨天布置同学们认真研读《神的一滴》,静心与文本对话,走进瓦尔登湖,走近梭罗.现在,我想了解一下,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这篇散文中为什么要放一首诗歌?这首诗我没全读懂. 生:将湖称为"一滴",可能是因为湖的形状和一滴水的形状相似,但为什么称为"神的一滴"? 生:"神的一滴"是神的一滴眼泪,还是一滴甘露?  相似文献   

8.
Walden     
这些年来,探讨生活方式的书越来越多了,有妙悟人生的,有潇洒人生的,有闲适人生的,甚至有无聊人生的,而亨利·戴维·梭罗,则可以称之为实验人生的。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杂文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1845年7月4日梭罗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处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在此后的两年又四个月的时间里,梭罗一个人在瓦尔登湖畔,与禽兽为邻,与寂寞为友,与春天共眠,与严寒抗争;他津津有味地看蚂蚁打架,他畅然会神地倾听天籁,他饶有兴趣地探测湖底的形态,他认认真真地记录湖水的结冰开冻;他劳作,他访友,他读书,他深思。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梭罗写下了这本“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徐迟语)的《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警句式的言词,那都是梭罗沉思的结晶。我们知道,通常能入选教材的都应该是该民族语言中最经典、最优秀的篇目,此文就是出自《美国语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梭罗,走近《瓦尔登湖》。  相似文献   

9.
孟磊 《华章》2011,(26)
《瓦尔登湖》中详尽描述梭罗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这一短暂生活代表了一种追求完美的原生态生活方式,亦是寓完美追求于日常生活中.没有人可以永远出世,环境决定论将人与社会紧密连接在一起,尽管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的时间可用短暂来形容,但他明白再入世中如何做到不是为完美而完美,而是将完美渗透于日常点滴中,只有如此才能免于迷失.梭罗为彷徨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理想生活的范本.  相似文献   

10.
梭罗的启示     
一位名叫梭罗的美国人,只身来到偏僻的瓦尔登湖畔,过起一种近乎原始人的生活。他花费28美元搭起一座小木屋,绝大多数时间吃着就地采集来的野菜野果和自己种的豆子、自己捕捞的鱼虾。虽然梭罗的物质生活在常人看来过于简朴,但其精神收获颇丰,在近两年的离群索居的生活中,他完成了两部著作和几篇讲演稿的写作,其中就有记述他自己这段生活经历和体验的著作《瓦尔登湖》。  相似文献   

11.
品读寂寞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9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他自称是一个“风雪和风雨的观察员”,1845年7月4日,他拿着一把斧头,独自来到离波士顿不远的瓦尔登湖边,借爱默生的一块荒地,为自己盖了一间小木屋。他曾写道:“1845年3月末,我借来了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他在这个被爱默生称为“神之滴”(神的一滴泪水)的湖边打猎、种豆、伐木、捕鱼、收获,也在湖边…  相似文献   

12.
说教材分析 《瓦尔登湖》选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写景抒情散文单元,属略读课文。该文选自美国作家梭罗的同名文集。该书是19世纪美国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人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乔治·艾略特)(幻灯片展示)  相似文献   

13.
《邢台学院学报》2014,(2):128-130
以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随笔集《瓦尔登湖》的文本呈现为核心,从梭罗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基础出发,通过《瓦尔登湖》所彰显出的梭罗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要素,结合梭罗导师爱默生的相关理念,探求《瓦尔登湖》所呈现的价值理念,与梭罗身上"真正的美国人"这一评价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4.
<正>一、梭罗的瓦尔登湖梭罗到瓦尔登湖去的时候,怀着的理想,肯定不是今天人们所能理解的。他在湖畔森林里伐木,盖一所浸润了露水气味的粗糙木屋,然后独自一人在那里,像其他生物一样,从容不迫地生活。“生活就在这儿。”梭罗这样说。他不是一个隐者,只是一个生活的极深的切入者,像修剪过的  相似文献   

15.
郑明明 《海外英语》2013,(8X):210-212
早在150多年前,亨利·大卫·梭罗作为美国著名作家、自然主义者、哲学家和先验论领导者,对物质主义下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即人类拘禁在物质世界里追名逐利,忽略了人性神圣的一面。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反映了其在这一方面的思考。它详细描述梭罗在瓦尔登湖边上的小屋中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经历,但《瓦尔登湖》仅以四季的更替描绘作者一年的生活。此书并非小说也非自传,而是结合二种派别来批判当代西方文化的消费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其对自然的破坏。此书不仅批判当代社会还尝试了极具创造力的当代文化视角,种种迹象皆可从梭罗对瓦尔登湖的亲近和对自然的向往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被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他在瓦尔登湖两年的自耕自食生活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以生态学视角来解读《瓦尔登湖》,可以体现出在当今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背景下,《瓦尔登湖》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和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45年3月,美国人梭罗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在那里亲手建造了一座小木屋,独居到1847年。1854年,《瓦尔登湖》出版。这本书是一个孤独者的日记,向读者展现了梭罗在那木屋里的沉思冥想,以及简单而馥郁的生活。自此,瓦尔登湖以及梭罗,皆因此书而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18.
解读梭罗巨著《瓦尔登湖》的主题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娜 《海外英语》2011,(8):325-326
梭罗的巨著《瓦尔登湖》是19世纪的一部伟大的超验主义著作。梭罗在书中表达了他对大自然质朴而深沉的感情,同时探讨了生命的真正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梭罗的《瓦尔登湖》,给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无比虚静的审美境界。梭罗,退隐城市,在大自然当中寻找本真的自我和灵魂的依托。他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受大自然的独具魅力和灵魂的自由。在所有的感觉中,最为敏锐的是听觉。从《瓦尔登湖》文本出发,探寻梭罗用心倾听大自然、与大自然交流的虚静的审美境界以及他在大自然当中实践“道”的精神,成为一名忠实的体道者,最终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20.
梭罗的《瓦尔登湖》,给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无比虚静的审美境界。梭罗,退隐城市,在大自然当中寻找本真的自我和灵魂的依托。他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受大自然的独具魅力和灵魂的自由。在所有的感觉中,最为敏锐的是听觉。从《瓦尔登湖》文本出发,探寻梭罗用心倾听大自然、与大自然交流的虚静的审美境界以及他在大自然当中实践“道”的精神,成为一名忠实的体道者,最终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